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中,有壹種野生植物,名叫藜蒿。
水鄉有歌謠雲: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燒。這裏的月份指的是農歷,說的是藜蒿要看時節,這個時節是寶貝的菜蔬,過了時節就只能是當柴燒的桿子了。在江西有句話人們耳熟能詳——“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這根草說的就是黎蒿。南昌人愛黎蒿的味美,黎蒿在其心中分量很重。
鄱陽湖盛產藜蒿。藜蒿學名狹葉艾,又名蘆蒿、水蒿、青艾等。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記載:藜蒿氣味甘甜無毒,主治五脹邪氣,風寒濕脾,補中益氣,長毛發,久食輕身,耳聰目明,防衰。中醫認為其除食用之外還有清熱、利濕、殺蟲之功能。
藜蒿的嫩莖、蘆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質莖均可食用。藜蒿嫩莖深青或淡綠色,像豆芽菜粗細,可摘成壹段段,有壹種特殊濃烈的異香,比芹菜的味道好。藜蒿本是野生,現在技術發達,可以作為壹年生蔬菜栽培。
其實藜蒿並不是有多好看,細細的、長長地纏繞在壹起,亂蓬蓬的。吃的時候要先摘去根莖上的小葉子,再留下嫩莖掐成壹小段壹小段。南昌人買來藜蒿,常放置於白瓷盆內,蓄上清水浸養,碧綠青脆,別有風味。(來源:中國都昌網美食頻道)
藜蒿,又名水蒿。藜蒿營養豐富,每100g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3.6g,鈣730mg,硫胺素0.0075mg、磷102mg、胡蘿蔔素1.39mg、抗環血酸49mg、鐵2.9mg。它生育期間病蟲害少,基本不施農藥;藜蒿嫩莖味道清香,肉質脆嫩,可作主食或者配料,可熟食,亦可涼拌,色味極佳;壹年種植可以多年受用,特別是春秋兩季,可以批量供應。因此,隨著人們菜譜的變化,經過人工栽培的藜蒿走近了解尋常百姓家,也步入了高檔次的賓館、酒店。壹般藜蒿畝產鮮莖4000kg-5000kg,效益較高。
藜蒿的生育習性是耐濕、耐熱、耐肥,但不耐旱,雖在種類土壤中均可生長,但以保水保肥性能好的沙質土壤最為適宜。栽培中有幾點要註意:
可采用多種方法繁殖。種子繁殖:可於春季將藜蒿種子與細土混勻直播於大田,播後覆土澆水,半月左右即可出苗。地下莖繁殖:四季均可開展,即到藜蒿的本田中挖取地下莖,剔除老爛根,將新莖首尾相接排列於開好的條栽溝內,每畝用新地下莖150kg左右。扡插繁殖:7月份剪地地上莖15cm長,條栽於新開好的溝中,溝深10cm,行距3cm-5cm,株距3cm-4cm,插後澆透水,然後再視墑情澆催根水,並經常保持濕潤。壓條繁殖:7月-8月,將生長健壯的成蒿齊地面割下,去掉上部20cm的嫩莖,然後開溝置於整好的大田,溝深6cm左右,行距45cm,成蒿要首尾相連,栽後覆土澆水,當年莖稈上可生部分新芽,次年3月陸續萌生大批新芽。
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根據地力情況可作2m-3m寬的廂面,溝深18cm-20cm。每畝施腐熟的欄糞或石灰雜肥2000kg-3000kg,或精制惠滿豐有機肥、生物有機肥40kg-50kg。春季追清水糞750kg。以後每割壹次要追壹次速效肥。每次追肥後要及時澆透水。田間宜濕不宜旱。隨時鋤除行間雜草。
適時采收。藜蒿的嫩莖長到10cm-15cm高時,頂端心葉尚未展開,莖稈脆嫩,要及時齊地割下。可壹次割完,也可分批割取。待割部分要註意防止倒伏和老化,壹般每月可收割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