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壹日三餐都吃面條,肉跟蔬菜都非常少,長期有這種飲食習慣會不會引起營養不良?對身體影響會大嗎?

壹日三餐都吃面條,肉跟蔬菜都非常少,長期有這種飲食習慣會不會引起營養不良?對身體影響會大嗎?

不壹定每個國家的人都是壹日三餐的,印度的壹些民族的人們以前都是壹日兩餐,現在有些印度人是壹日三餐。蒙古人,尤其是牧民也是壹日兩餐,早餐的營養很高,都能撐到傍晚而不會感覺到饑餓。

英國人還有下午茶的啊。

壹日三餐是世界大多數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但也有個別國家壹天只吃壹頓飯,也有的吃四餐、五餐、六餐。進餐的習慣也各不相同。

我國習慣壹日三餐,早餐壹般在6—7點,午餐壹般在11:30—12:30,晚餐壹般在18—19點左右。

菲律賓晚餐壹般在19—20點才開始,部分國家則在21—22點才進晚餐。

斯裏蘭卡的壹日三餐相隔時間較長,早餐6:30左右,午餐13點以後,晚餐21:00。

意大利晚餐時間拖得很長,20點才開始,壹直吃到深夜。

希臘晚餐更晚,壹般在22:00以後至次日淩晨2點停止,這段時間是飯店營業高峰。

英國早餐不邀請客人,午餐較簡單,只視晚餐為正餐。他們歸納為“早餐吃飽,午餐潦草,晚餐吃好”。這與中國正好相反。

巴西早餐壹般在7點至8點,晚餐在24時才開始。

埃及晚餐安排在日落以後,全家人壹起***享。在晚餐不接待客人,不談生意。

紮伊爾晚餐安排在日落以後,壹天吃壹餐。到時男女分席而坐。

馬來西亞壹天吃五餐,除早、午、晚餐是主餐外,10點和16點吃兩次茶點。

緬甸每天吃六餐,六餐分主、副兩種,其中,主餐12點和18點,副餐在早晨、10點、16點和22點。

《時代周刊》:世界各地人們在吃什麽?

近日,《時代周刊》雜誌為大家展示世界上各地人民在吃些什麽。身處不同的國度,他們享用的菜肴又有何不同呢?

1、集市

地點:日本沖繩

naha(那霸)第壹牧誌公設市場(makishi public market)的壹個賣主,正在向消費者推銷她的蘿蔔。他還提供苦瓜、日式黃瓜、卷心菜等等。這個公社市場是從戰後的黑市發展而成的自由市場,各種商品,應有盡有,充滿市井氣息。在市場周圍有大大小小的草藥店、茶店,擺滿沖繩人喜食的苦瓜的蔬菜店等,市場內魚市的鮮魚櫃臺顏色鮮艷的熱帶魚誘人食欲,當然也少不了琉球料理必不可少的沖繩黑豬肉。

2、超市

地點:波斯尼亞薩拉熱窩(sarajevo)

ensada dudo和她的丈夫rasim正在超市購物。盡管他們仍然保持傳統的購物方式,但是dudo壹家人越來越習慣在那些價廉物美並且物品充足的超市中購物。超市是薩拉熱窩的新興業態之壹,隨著超市發展日趨成熟,消費者逐漸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趕上便利購物的潮流。

3、屠戶市場

地點:索馬裏哈吉西亞(hargesia)

售賣牛肉、羊肉以及駱駝肉的常駐肉鋪。駱駝在索馬裏人的生活中或者心目中均占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擁有駱駝的多少作為衡量貧富的標準。可以說,駱駝是索馬裏人最可靠的夥伴。因此,除非遇到饑荒迫不得已,索馬裏人從不吃駱駝肉。

4、難民生活

地點:非洲中北部乍得湖breidjing難民營

壹個女難民正在篩沙,從中挑揀谷粒。breidjing難民營的難民靠定量分配食物生活,在各國政府和聯合國難民署的幫助下,在家鄉或者壹個新的地方,他們正在努力開始著嶄新的生活。

5、戰爭饑荒後

地點:波斯尼亞薩拉熱窩(sarajevo)

dudos壹家仍舊記得多年前由於戰爭而發生的饑荒。所以,當從出租車上搬運購買的充足食品時,他們非常開心。面對戰爭,有人死於槍炮,有人死於疾病,有人死於饑餓,而有人則死於絕望。

6、三輪車運輸

地點:中國weitaiwu村

崔家正在利用三輪車搬運從集市上買來的貨物。現在,三輪車成了該村特色交通工具。壹到趕集的日子,村民們便像往常壹樣壹大早騎著三輪車高高興興地去集市上采購所需物資。

7、拖運海豹

地點:格陵蘭島cap hope

cousins abraham和julian madsen正在往家裏拖著剛剛捕殺的海豹。在當地,海豹肉與米飯洋蔥壹起煮是非常好的食物。格陵蘭原住民曾經靠海豹維持基本生活,為了生存必須獵殺少量海豹。如今,每年都有五百萬只以上的海豹被人屠殺。兩周以內的白毛小海豹,因其皮毛價格更高而成為首選目標。

8、搬運食用水

地點:非洲中北部乍得湖breidjing難民營

壹對母女正在搬運食用水到他們的帳篷中。選擇營地的時候,水資源的預先評估是壹個先決條件。然而很多營地坐落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在有些情況下,難民署不得不用卡車從附近的地區運送水到難民營。這種方式不僅非常昂貴,而且供水能力十分有限。

9、準備節日盛宴

地點:危地馬拉托多斯桑托斯(todos santos)

危地馬拉的家庭為慶祝節日準備食用火雞以及羊肉。節日的喜氣撲面而來,人們不惜屠宰大量牲畜,只為準備壹場節日盛宴。

10、貴陽面館

地點:中國昆明

貴陽風味的雞蛋寬面條可謂是當地的特色,主要原料有香辣肉湯以及雞肉、牛肉、香菇,而如果添加豬腸和豬血,口味也極負盛名。這是貴陽人喜歡的早餐之壹,也稱為“腸旺面”。“腸旺”是“常旺”的諧音,寓意吉祥,腸旺面始於晚清,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面條脆,血旺嫩滑,豆芽清甜,辣而不猛,油亮不膩,湯鮮味美,回味悠長。

11、麥片粥

地點:非洲中北部乍得湖breidjing難民營

蘇丹難民d'jimia souleymane正在準備壹鍋麥片粥,對他們來說,這可是非常豐盛的食物。他們壹日三餐都靠這種麥片粥充饑。壹名婦女攪著鍋底,很知足的樣子,如果不是難民經歷了悲慘的事件,這壹定會象個節日的氣氛。

12、準備午餐

地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

壹個從頭到腳都用衣服包住的阿拉伯母親在廚房正準備壹頓午餐招待客人。阿拉伯婦女穿著的黑色長袍,它們的款式多得難以計數。同男式長袍壹樣,各國也都有其獨特的款式和尺碼,其中尤以沙特款最為保守,連同必不可少的頭巾圍巾面紗等附件,穿上後能將整個人遮蓋得密不透風。

13、當地特色

地點:德國bargteheide

在melander的家裏,壹排roulades正在等待加工。roulades的配方是牛肉、芥末、熏肉、泡菜等組成,然後塗上黃油。roulades做法很簡單,這在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是很家常的食物。

14、串燒

地點:中國北京

圖片左起為海馬串、蟬串、蠶蛹串。國人對於美食的鐘愛與挑剔成就了北京“串燒”的精彩。在大家的認知裏,北京有烤鴨有甜品有糖葫蘆,萬想不到竟然還有如此繁榮的“串燒”。

15、午餐

地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cinar壹家正聚集在客廳分享他們的午餐,有羊乳酪、橄欖油、剩余的雞肉、面包、糖、果醬以及茶。土耳其烤肉已成為壹種遍布街頭的休閑快餐主流食品之壹,是歐美街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它起源於古老的土耳其帝國宮廷烤肉宴會,後流傳至民間。

16、麥當勞快餐

地點:澳大利亞riverview

三個女孩正在享用麥當勞兒童樂園餐以及麥當勞免費贈送的禮物。和美國等城市壹樣,澳洲也風行著快餐文化以適應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肯德基、麥當勞、意大利pizza等洋快餐遍地都是。

17、雞尾酒

地點:波蘭konstancin-jeziorna

sobczyscy壹家正在享用雞尾酒,由茴芹和苦艾配成。伏特加無色透明,可與其他酒類混合調成各種混合飲品和雞尾酒。伏特加現已不是蘇聯的特產,波蘭、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都有生產出品質與蘇聯所產相近的伏特加。(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