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臘八節感悟作文1000字精選

臘八節感悟作文1000字精選

 在現代化的企業工作模式中,文檔的工作是最基礎的!我們現在通常會使用各種範文,借鑒範文給我們提供了壹條新的寫作方向,妳知道壹篇優秀的範文是怎樣的吧!我們花時間專門我了臘八節感悟作文,感謝您的參閱。

臘八節感悟作文 篇1

 1月17日,人們將迎來傳統節日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壹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壹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壹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壹起食用,也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繁多。其中以北京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壹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壹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幾天還有剩下的,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在民間,假如院子裏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壹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壹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壹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壹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壹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壹嘗,又酸又甜,好吃極,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裏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餵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紅棗。這不過是壹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裏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壹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壹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幹連蛋。”“幹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臘八這壹天,除祭祖敬神外,也有在這壹天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臘八節感悟作文 篇2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壹個春節即將來臨,在春節來臨之前,第壹個小節便是舊歷年的臘月初八,按家鄉的俗稱叫做“臘八”。“臘八”在我的印象裏有著很深的記憶。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壹股……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壹個春節即將來臨,在春節來臨之前,第壹個小節便是舊歷年的臘月初八,按家鄉的俗稱叫做“臘八”。“臘八”在我的印象裏有著很深的記憶。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壹股久違了的香甜也會縈繞在唇齒之間。

 我小的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的母親仍會把每壹個節日都過得豐富甜美。記得臘月初八的前壹天晚上,母親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母親說著,像變戲法壹樣拎出壹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壹般,在炕上打著滾,嘴裏還“噢噢”地叫著,想要幾粒打打牙祭,母親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最大的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壹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了……母親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再壹次叮囑我們早起,並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的。當然這壹說法源於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為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的。“臘八”這天,母親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的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麽悠揚,那麽綿長,那麽溫馨……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的竈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裏彌漫開來,母親便開始喊我們起床。當我們洗漱完畢懷著喜悅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著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艷的“臘八粥”盛到碗裏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壹片。哥壹邊吃壹邊還不安分地將碗裏的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的是那被拋起來如球壹樣的粥竟每壹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的`碗裏,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後腦勺,逗得壹家人笑不成聲。母親端著碗坐在壹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的目光凝視著我們。這時節,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裏的我們卻沐浴在母親溫暖的目光裏,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粥,那是壹幅多麽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雖然現在臘八粥用的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麽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

 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壹身疲憊時,我多麽想沐浴在母親那溫暖的目光裏再吃她做的壹碗“臘八粥”喲!

臘八節感悟作文 篇3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後,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於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

 後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征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谷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壹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國人什麽時候開始喝臘八粥,現在無稽可考,敢肯定沒有兩千年歷史。

 距今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佛誕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自己是太子。感於人類對生老病死的苦惱,二十九歲出家,隱居雪山修道。起初每日食壹麻麥,瘦得前心貼到後背。由於如如不動,鳥兒在蓬亂的頭上築巢。越六年,未得道。起身到尼連禪河洗去了身上多年的塵垢。遇到牧牛女蘇耶妲,牧女以牛奶和腐爛粥供養。不久太子面色紅潤,身體康健。於是跌坐菩提樹下發願,若不成佛,將不起此座。是夜,清風和煦,繁星閃爍。黎明時分,太子仰頭剎那,望啟明星豁然開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腐爛粥,就是雜糧放在壹塊熬的粥。東漢永平年間佛教自阿富汗傳入中國後,逐漸國內也興起了“臘八粥”的風俗。喝臘八粥,壹來紀念佛的成道,二來也祈求自己未來成佛的願望,或者說希望得到佛的哀佑。

 我的母親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每年的臘八粥總會按時熬就的。那時家裏窮,無非用的是大米小米蘿蔔白菜之類。熬壹大鍋。弟兄姐姐好幾個,吃的很香。母親說臘八粥是團圓飯,全家人都應該吃。有年二哥不在家,母親把粥盛壹大碗珍藏起來,春節時哥哥回來了,母親看著哥哥把粥吃了。

 母親去世多年了,哥哥姐姐都相繼成家,全家人再也沒機會圍著鍋喝香噴噴的粥了。身處江南,這裏家家戶戶都喝臘八粥。單位的食堂也給職工煮粥喝。明天早晨我端碗時候,碗裏盛的不僅是古老的傳統文化,而且也是久久懷戀漸行漸遠的親情。

臘八節感悟作文 篇4

 從前,有壹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壹個老頭、壹個老太婆、壹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壹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壹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裏院外收拾得幹幹凈凈、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誇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幹;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凈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壹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夥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說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說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幹著呢,我不幹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壹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說:

 “孩子,妳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妳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說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裏,老頭死後,他當家,仗著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壹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壹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壹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說:“孩子,妳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妳要跟妳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說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裏,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裏長遍了野草不耪壹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說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墻旮旯裏,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著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裏壹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麽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