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的朋友最近閑聊,提到了壹個挺有趣的細節:自己的華人圈子裏,除了老人外,幾乎已經沒人用粵語交流,而是轉為普通話了。
那粵語,究竟還是不是海外最強勢的漢語方言?
粵語是怎樣走向全球的曾經,粵語的確是海外華人群體裏最強勢的方言,這取決於兩點:
壹點是海外華人中廣東人數量最為龐大。1949年以前的海外移民主要是來自閩粵兩省,從地理上講,這兩個省份的海外移民傾向,也非常好理解。閩粵位於東南沿海,山多地少,中國傳統的農耕謀生手段,在閩粵能施展的空間很有限。但兩省又直面大洋,通過季風可以溝通東南亞、印度,乃至非洲,因此歷朝歷代,閩粵都有海外貿易的傳統,廣州、泉州壹千多年前就是東方大港。閩人、粵人的視野,從來不限制在眼前壹畝三分地。當本地饑民走投無路時,遠航海外,沖出壹片新天地,是壹個很自然而然的選項。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中央廣播電臺,就專門設置有所謂廈門話、廣州話節目,作為閩南語和粵語的標準音,面向海外華人廣播。
普通話是怎樣繼承粵語地位的
如今,粵語的確不再是海外華人裏最強勢的方言,它在海外的地位正逐步被普通話所取代,這也取決於兩點。
其中壹點是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後,我國海外移民的主要來源已經變化了。
以美國紐約為例,上世紀的數十年來,大多數赴美華人移民來自南方省份。但如今,越來越多移民來自北方,其中又有很大壹部分在紐約郊區的法拉盛落腳。如今,法拉盛已經超越以廣東人為主的紐約唐人街,成為了紐約最大的華人聚居區。在法拉盛,妳幾乎可以與國內時興的消費場所無縫對接:奶茶店、火鍋店、夜總會……相比之下,擺放著“大成至聖孔子像”,蜷縮在曼哈頓下城的唐人街,已經像是壹座歷史遺跡了。
另壹邊,90年代的下崗潮,又導致在國企為主要產業形態的北方,大量居民下崗,無處謀生,只能冒險壹搏,去往海外打工。
此時,海外華人裏,從上層到底層,都已經被洗牌成了講普通話的群體。
大可不必因此失落粵語或許不再站在海外華人生活舞臺的正中央,但它留下的影子,仍長長地投射在舞臺後面的幕布上,甚至,投射在了原本在華人生活之外的,屬於外國人的觀眾席上。
粵語,已經和熊貓、功夫壹樣,構成了外國想象、描繪中國的畫卷裏,近乎無意識地添加上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