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粉條吃多了會得老年癡呆癥?

粉條吃多了會得老年癡呆癥?

肉是動物體中包住骨骼的柔韌物質,是人體所需物質能量的主要來源。即便是刻意食素的人,也無法完全抵禦本性中對肉食的渴望,而粉條,正是最好的物證。

▲彈彈糯糯的粉條,不僅口感像肉,視覺上也像極了剛剛鹵好的豬蹄。圖/網絡

吃粉條≈精神食肉,這樣說,或許會有辱素食主義者們,甚至褻瀆釋門。但是,不管是四大菜系,還是邊陲名吃,即便是最小眾的口味,都能和粉條百搭成席。因為,發明粉條的目的,不僅僅是為果腹,更是對肉食的“拙劣”模仿,人類對肉食的永恒偏愛,使得粉條可以穿越千年,傳揚九州,成為既“籍籍無名”,又“人盡皆知”的美食。

▲豬肉燉粉條。圖/圖蟲·創意

“山寨”肉食的上位史

今日的餐桌上,粉條是大魚大肉的附庸,而在物質不發達的年代,肉食太過昂貴,壹般百姓無福消受,價格低廉的粉條自然成為肉食的替代品。只要烹調方法得當,或配以極少的動物油脂,便可制作出分量可觀、肉香十足的粉條菜肴。

▲螞蟻上樹。圖/陶子

勞動人民發揮無窮智慧,用澱粉的筋彈滑嫩,模仿動物纖維和膠原蛋白的口感。肉不夠、粉條湊,在貧苦的民間,美其名曰“窮吃細講究”,話雖俏皮,卻沈浸著老百姓深深的無奈,各種用粉條仿效肉味、搭配肉味的烹調方法,直至今日仍廣為流傳。

粉條的發展史,就是對肉食的仿效史。豬肉價格居高不下,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年粉條的“特殊功用”。粉條綿長,見證了壹個個時代。

▲砂鍋中的粉條,很難說是主食還是輔食。圖/網絡

食物分主副,但粉條的定位卻頗模糊。粉條以糧食作物制成,可果腹充饑,無論外表還是內在,是實至名歸的膳食“君主”。但它又不是標準的主食,讓妳就著炒餅吃米飯,別說真吃,聽上去就喉嚨眼發緊,但粉條配肉則很下飯,可見粉條又算是副食。

若論影響範圍,粉條甚至更勝米、面壹籌,大江南北的餐桌上,身影隨處可覓,它使用迂回戰術,繞過經年已久的南北口味爭端,立起“挾大肉以令諸侯”的旌旗,壹掃六合。於是乎,在面對粉條時,南北食客們普遍意見壹致,不問米面香,只知粉條美。

▲酸辣粉。圖/圖蟲·創意

可惜,盛名之下往往其實難副。除酸辣粉、花甲粉等屈指可數的幾樣小吃,粉條根本算不得獨當壹面的主食,既難企及北方面點的變化無窮,也不如南方米粉的纖翩多姿。但是,天生的食物特質讓粉條成為葷菜中的好配角,它晶瑩剔透,可增進菜色;筋柔滑爽,能豐富口感;清淡鮮甜,可襯托肉香。因此,廣大吃貨們用嘴投票,讓粉條在給肉當捧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壹走,就是壹千多年。

粉條大宗土豆粉,東北亂燉裏的柔情

粉條在我國至少已有1400年歷史。最初,粉條原料以豆類澱粉為主,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載了從粉英(澱粉)到粉餅(粉條或粉絲)的工序。宋代陳叟達所編《本心齋疏食譜》中提及“碾綻綠珠”,形象描述了綠豆粉絲的做法。

▲手工制作粉條。按比例混合芡和粉坨後,便可以漏粉了。這是粉條變身的關鍵壹步。粉條粗細是否均勻,全在漏粉技巧的把控。漏勺或漏瓢要端穩當,粉坨置於中心,用手不斷勻速拍打,壹根根粉條便從幾十個孔洞中漏出,落入沸騰的大鍋裏,粉條煮熟了,再入涼水冷卻,掛在室外曬幹便可加工食用。圖/網絡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玉米、甘薯、馬鈴薯先後傳入中國,粉條原料更豐富,在同樣的烹煮條件下,薯類粉條軟滑,豆類粉條筋脆,玉米粉條柔嫩,風味可謂各具千秋。

非要壹較高下的話,論韌度,豆粉條居首,論成本,玉米粉條更廉。但是,由於薯類作物環境適應力強,在國內的種植範圍廣、產量高,因此薯類粉條制作成本相對較低,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青睞,成為粉條業的大宗。

▲將煮熟後的粉條,從熱水中撈出。圖/圖蟲·創意

中國的甘薯和馬鈴薯種植面積均位居世界第壹,馬鈴薯主要在氣候偏寒的東北、西北地區培植,甘薯則遍布秦嶺——太行山——山海關壹線以南的溫暖地區,此外,魔芋、綠豆、豌豆、蕨菜等粉條原料,也有比較集中的產地。

在東三省、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水盆羊肉、大盤雞等湯汁豐盈的菜肴,也大都會配以當地的土豆粉條。

▲豬肉粉絲煲。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粉條和粉絲是兩種東西,事實上,根據國家標準“GB/T 23587-2009粉條”條目定義 :“以甘薯澱粉、馬鈴薯澱粉、豆類澱粉為主要原料,經和漿(打糊)、成型、冷卻、幹燥或不幹燥(冷藏或冷凍)等工序制成的條狀或絲狀非即食性食品。粉條的絲徑為>1mm以上;粉絲的絲徑≤1mm。”二者都屬粉條。圖/網絡

東三省盛產馬鈴薯(土豆),土豆粉條筋度高,久燉不糜,粉條與豬肉纏綿悱惻,裹挾著老酸菜、鮮白菜,壹拍即合。東北氣候寒冷,當地人喜食熱熱乎乎、湯湯水水的燉菜,名堂不少,什麽大鵝燉土豆、小雞燉蘑菇、酸菜燉血腸,還有那字眼裏透著粗獷的東北亂燉,都是實實在在的硬菜,而硬中之硬,便是質樸直拙的豬肉燉粉條了。

到了東北,不吃豬肉燉粉條,就體會不到東北人的豪爽與熱情。烹調時,需先註骨湯,文火慢燉,土豆粉條易熟耐煮,出鍋黃白鮮亮,用筷子挑起,如春柳倒掛,蔓繞著兩指厚、五花三層的大塊肉、幫白葉綠的鮮白菜,或腌漬的酸菜切成火柴梗粗細的絲。

▲東北名吃得莫利燉魚。吃魚之前,要先扒開魚背上的“棉被”粉條。圖/網絡

在寒冬臘月天,連湯帶水地扒在白米裏,轟轟烈烈地大嚼大咽,或許再嘬上壹口燒刀子,解饞!過癮!精工細制的土豆粉條,配合不拘小節的東北燉菜,如豪俠佩寶劍,粗中有細,糙中見精。

紅薯粉,抱緊肉食的大腿

在河北、河南的農家,每逢寒冬,農戶都會挑選上好甘薯(紅薯)濾制粉芡,加工成有圓有扁、或粗或細的粉條。在盛產粉條的村落,壹掛壹掛金線般的粉條晾曬著,織成壹片黃金世界。農家自食的純澱粉粉條最是正宗,寬條的,燉肉架得住回鍋;圓滾的,軟而筋道;纖細的,開鍋即爛但絕不會化。

▲晾曬中的粉條。圖/圖蟲·創意

粉體是最不矯情的食物,但凡在葷菜裏加壹點粉條,再用幾分烹調小技,都能風味絕佳。在廣大的華北地區,人們好吃面食,紅薯粉條堪稱面點餡料的主宰,將粉條剁碎成餡,拌上豆腐、韭菜、雞蛋、肉末,混入姜蓉、蔥白,淋上花椒、八角、茴香烹炸的油汁,再包入燙面搟制的皮中,用油煎成金燦酥軟的,或葷或素的合子、水煎包、餡餅。咬壹口,紅薯粉條的軟糯中透著筋道,濃香四溢。

▲紅薯粉條餡的包子。圖/網絡

不論城中市肆還是鄉鎮鬧集,只消半間瓦房,或是壹個傘帳、壹輛小三輪,憑著壹副鍋竈和壹二人手,如此簡單的家什,也能迸出水煎包的馥郁。大清早,在隨意支起的小吃攤前落座,有土著人,也有他鄉客,配著胡辣湯、豆腐腦、米粥豆漿,唏哩呼嚕,給那些即將奔波壹日生計的人們,提供著體力的營養,也給予他們撫慰與安詳。

▲洛寧蒸肉。圖/匯圖網

粉條不僅能烘托肉味,還能模仿肉味。河南洛寧的名吃“蒸肉”,源自舊時貧苦人欲食肉而不得的訴求。

這壹吃法延續至今,將紅薯粉條與豬油(在物質比較豐富的今天,還會加入排骨或五花肉)、蔥蒜、面粉、面醬等物拌勻,包裹在面積比蒸籠還大壹圈的薄面皮中蒸制。粉條蒸好之後,根根分明,不發黏,有嚼勁。明知是在吃粉條,但浸透了肉香的粉條,香而不膩,比肉更妙。

▲洛陽名吃蒜苗炒扁垛。圖/匯圖網

在洛陽水席中,用剁碎的紅薯粉條蒸成長條狀的“扁垛”,被當地人稱為“假海參”。每年臘月至春節前後,家家戶戶都做扁垛,扁垛要放涼了吃,冷卻後凝固成堅硬的壹團,存起來,逢小聚大宴,抓壹把扁垛,切成小丁或薄片,與白菜、丸子、酥肉等食材入鍋燴湯,便是壹道硬菜,壹直吃到正月十五。扁垛不但能燴湯,而且可與蒜苗同炒,扁垛瑩潤筋道,蒜苗翠綠鮮香,從視覺到味覺,都是享受。

▲在川渝,苕粉(粉條)不僅可以入火鍋,還可以做成鐵板苕粉。圖/網絡

除了中原腹地,鄂、湘、皖、雲、貴、滇等地也廣泛制作和食用紅薯粉條。在川渝,與毛肚、黃喉、鵝腸、腦花等等耳熟能詳的火鍋菜並列,“苕粉”(紅薯粉條)可謂滾燙紅油中的壹股清流,它本是清素平淡之物,但壹下鍋,便如放虎歸山、遊龍入海,立即現了真身,黏、軟、滑,借著辣勁的刺激,在口腔中魚躍蹦跳,裹挾著辣味從味覺通透到觸覺,拍打、纏繞著舌尖尖,讓壹句川音“巴適!”欲說還休。

綠豆粉,二師兄都說好吃~

除卻薯類粉條,豆類粉條也成壹家之味。

▲和生蠔最般配的是什麽?粉絲(條)啊!圖/網絡

在山東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粉條是由綠豆、豌豆制成的龍口粉條(粉絲),膠州半島北部的招遠、掖縣、棲霞、萊陽、牟平等縣盛產綠豆,氣候和水質都適於粉條的制作。

高品質的龍口粉條(粉絲)外觀純白晶瑩,近乎透明,粗細均勻,而且韌度高。甚至有人做過實驗,在不過分幹燥時,每壹條約可承受15市斤拉力,沸水中煮20分鐘,不斷條,煮30分鐘,不溶化,因而龍口粉條(粉絲)是烹調涼菜、湯羹的佳品,在魯、淮、粵、川菜中,均頻頻使用,尤其是燴入湯內,十分鮮美利口。

▲在鴨血粉絲湯和淮南牛肉湯中,都少不了粉條的身影。這些入湯的粉條,多選用緊實彈性較強的綠豆粉條。圖/網絡

元代雜劇和明代小說中,都曾頻繁提到“粉湯”這壹美食,它由粉條(或米粉)入湯烹煮而成。《西遊記》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有豬八戒巡山偷懶,對唐僧扯謊的情節,作者吳承恩借豬八戒之口,表明粉湯是明代招待貴客的壹例美味:

“那呆子上前跪倒,長老攙起道:“徒弟,辛苦啊。”八戒道:“正是。走路的人,爬山的人,第壹辛苦了。”長老道:“可有妖怪麽?”八戒道:“有妖怪!有妖怪!壹堆妖怪哩!”長老道:“怎麽打發妳來?”八戒說:“他叫我做豬祖宗,豬外公,安排些粉湯素食,教我吃了壹頓,說道,擺旗鼓送我們過山哩。”

豬八戒脫口而出的美食,想必是錯不了的。

除馬鈴薯、甘薯、綠豆類外,還有其他壹些富含澱粉的作物可制作粉條,如魔芋、菊芋、山藥、木薯、芭蕉芋、玉米、紅小豆等比較非主流的粉條原料,它們或單獨作主料,或多種混合,制成各類別具風味的粉條。

▲粉條的制作工藝變了,但是基礎的制作工序仍未有過多變化。圖/網絡

雖是地道的大眾食品,但若想達到上乘的質量,其制作工序還是比較考究的,經過粉漿、沈澱、發酵、搓揣、漏粉、晾曬等十幾道周密工序,粉條方脫穎而出,在現代化的食品工廠中,“瓢漏”等傳統手藝,已被效率更高的機械取代。

粉條橫跨古今,工藝改了,外形變了,本質卻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