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東西可以使白塑料瞬間變黃

什麽東西可以使白塑料瞬間變黃

看這篇報道駭人聽聞:廢舊塑料搖身變成了生產原料  觸目驚心:大量成品銷往西安及周邊地區壹位工人正在挑揀廢舊塑料瓶,準備賣給塑料加工廠  核心提示  在西安壹些地方,各種不法渠道回收來的壹次性輸液器、塑料瓶、壹次性塑料口杯等,經過簡單處理,便生產出壹袋袋的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被運往各地,大部分用來生產壹次性食品袋,部分則被摻進聚丙烯廢料裏,變成生產壹次性塑料口杯的原料  如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想到,各種不法渠道回收來的壹次性輸液器、塑料瓶、壹次性塑料口杯、安全套僅僅經過簡單粉碎、攪拌,便生產出壹袋袋的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被運往各地,大部分用來生產壹次性食品袋,部分則被摻進聚丙烯廢料裏,變成生產壹次性塑料口杯的“黃金原料”……這些“白色汙染”在對城市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還嚴峻地威脅著每壹個人的生命健康。本報記者經過近壹個月的調查,壹條變“廢”為“寶”的城市“白色汙染”黑色鏈條終於被揭開。  驚  壹次性輸液管被大量收購  鏈條第壹節,是壹些藏身在“城中村”的個體廢舊物品收購點。在西安市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的眾多“城中村”中,有許多廢舊塑料收購點,其中有的僅回收飲料瓶,有的則任何塑料都收。壹些拾荒者明明知道國家明令禁止私人回收處理醫療垃圾,但照樣偷偷賣到回收點。在雁塔區北池頭村,記者暗訪發現,有些老板明著不收這些粘著黏液甚至血跡的壹次性輸液管、針筒等,但暗地裏卻在大量購進。  “輸液管要不要?”3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壹家回收點,壹名正在整理廢品的婦女打量了記者兩眼,沒有吱聲。可等記者前腳剛出了門,她就後腳追上來問:“量大不大?新不新?”得知僅是問問行情,她便悄悄告訴記者,量大的話可以談,價錢“都不吃虧”。  暗訪中記者發現,送到收購點的醫療垃圾主要來自於壹些小醫院、小診所,根據量的大小,收價壹般在每公斤1.4元到1.6元之間不等。其中幹凈壹些、質量好壹些的,收價較高。壹回收點老板透露,之所以要收醫療垃圾,主要是量大、純度高,好銷售。往往壹些生意好的收購點,就是因為有了醫院、診所的穩定“貨源”而越做越大。  “只要能賺錢,管它做啥哩?”———暗訪中很多回收點老板都抱有同樣的心態。正是這壹心態,使得本應做無害化處理的醫療垃圾得以從拾荒者的指尖,壹點點聚攏到回收點,然後又集中流轉到鏈條的第二節———壹處處隱蔽的塑料加工廠中。  狠  加工時管它有無病毒  為了找到這些隱蔽的加工廠,記者想盡辦法從回收點老板處“套”廠家的地址,但結果令人失望。無奈,記者只好以蹲守的辦法尋覓運送垃圾的機動車蹤跡。經過數日蹲守、跟蹤,3月25日,在壹輛機動車駛至西安北二環依然沒能甩開我們後,跟蹤才有了結果。  很快,記者循跡來到鹹陽市與西安市長安區的交界處。在這裏,有壹片占地數千平方米的塑料垃圾加工廠區。廠區內並排佇立著四五家塑料加工廠。  幾個廠子面南背北坐落在壹處空曠地帶。廠周圍,是大面積被汙染的農田。從早到晚,機器聲隆隆,刺鼻的氣味有風的時候能吹到幾百米外。廠後縱橫交錯的溝渠,是專用的“排汙道”。壹股股泛著白沫、夾雜著各色廢渣的汙水從廠裏流出,惡臭逼人。  廠門平時緊閉,只有運送加工成品———塑料顆粒時,才開壹會兒門。記者以也要開類似的塑料加工廠為借口,在征得老板同意後進入廠內。在廠裏記者看到,大量塑料垃圾堆積如山,而靠著垃圾山的,是壹排粉碎池。池水裏有輥子樣的齒輪在攪拌、砍切,黑色的池水裏,翻滾著輸液器(管)、塑料薄膜以及安全套、壹次性針筒等物。粉碎後的塑料垃圾都變成指甲蓋大的碎片,壹下壹下地被滿臉煤黑的少年用大笊籬撈至高大的火爐中。他不停地填料,爐的另壹端則連著壹臺機器,壹個女孩不顧炎熱,壹邊擦汗壹邊從機器裏抽出像面條壹樣的塑料絲。這些黑塑料絲很快被切成半厘米長的顆粒,落在地上壹會兒,就被工人掃走裝進×××面粉廠的面粉袋裏。問為何要裝進面粉袋,工人們默不作聲,老板則在旁瞇著眼笑。  記者:池子水恁臟,生產出來這(指顆粒)敢用不?老板:賣得快哩!又不往嘴裏吃,沒事!記者:醫療垃圾萬壹有病毒咋辦?老板:只要掙錢就行,誰管恁多……  見記者對開廠很有興趣,廠老板非常贊賞,連稱“保賺不賠”,稱每車顆粒最少賺3000元錢,如聚乙烯、聚丙烯原料上漲,賺頭就更大。  該廠旁邊的幾個廠也都生產塑料顆粒,而顏色包括紅、白、藍等多種。“這東西可以直接做袋子,比較薄,也可以摻到聚乙烯粉料裏做好壹點的袋子,做壹次性口杯也能摻。”壹位工人透露,做口杯還要有添加劑、穩定劑,比較麻煩。  損  “打”進合法店低價銷售  3月下旬的壹個晚上,記者“順藤摸瓜”,追蹤到西安西郊大馬路村附近的壹家塑料袋生產作坊。該作坊藏身於壹處民房院內,院西邊的壹間屋子,兩三名工人正在將藍色的塑料顆粒往壹個巨大的吹膜機裏填,隨著機器轉動,另壹端便壓出長長的塑料膜。然後瞬間切割成型,壹個個看去光滑、柔軟的食品袋就“誕生”了。  在對三橋、鬥門等幾家黑作坊暗訪中記者發現,除極個別作坊還對顆粒進行清洗外,大多都是直接將塑料顆粒送進機器。整個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有效的消毒措施。正是這種簡單的生產,使得壹般的小廠每天也能有600公斤左右的產量。而稍大的廠子,產量更是驚人。據透露,用塑料顆粒生產食品袋的廠家,壹噸至少能賺800元。  調查中記者還了解到,由於制袋“工藝”簡單,目前已有很多加工塑料顆粒的廠子在購機生產塑料袋。所生產出的塑料袋都存在薄、雜質多、有異味的特點。此外,為了追求更大利益,有些生產塑料顆粒的廠子幹脆通過關系將部分塑料顆粒通過西郊三民村、大興西路壹帶的合法化工店低價銷出,這些塑料顆粒價格比正規的聚乙烯粉料價格每噸要低上4000多元。  從鏈條的第壹節到第二節,摻雜著醫療垃圾的各色廢舊塑料瞬間“煥然壹新”,變成了外人根本無法看出究竟的化工原料。隨著這些顆粒源源不斷運往各地,不法生產廠都有了低成本的原料。  陰  “放心使用”口杯摻雜舊料  在追蹤食品袋的同時,記者也將目光投射在被很多人視為“衛生”的壹次性塑料口杯上。為什麽這種杯子透明而杯底是混濁的白色?為什麽倒進開水,杯子會散發出嗆人的氣味?  為探尋這些塑料杯子的來源,找尋壹次性塑料袋背後的秘密,4月上旬起,記者從批發市場到城中村,從壹個個回收點到化工商店,展開追蹤。由於壹次性不可降解餐飲具已被國家停止生產,所有生產廠家的活動極為隱蔽。不要說普通消費者難尋其蹤影,執法機關也難於查找。在追蹤多日後,記者把目光落在了市面上大量銷售的“百分百”壹次性塑料口杯上。由於包裝箱上沒有廠址,所留的聯系電話也打不通,記者只好根據包裝箱上的生產廠家“西安奇彩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到工商部門查詢,得知該公司位於西安尚勤路後,記者立即前往,但去後卻發現僅是壹家彈網套的作坊,並無該公司蹤影。  於是,記者折回批發市場再從批發商處“套”廠址,可還是壹無所獲。無奈,記者只得下訂金以大量要貨而時間短為由,要求親自前往廠家拉貨。批發商猶豫再三,終於答應,告訴記者到文景路壹汽修廠內就可找到。本以為就此可以找到該廠了,可找到汽修廠後卻發現,僅僅是個堆放壹次性塑料口杯的倉庫。倉庫壹位工作人員拒絕透露廠址。無奈大家只好繼續跟蹤。  從跟蹤批發市場出入車輛到追蹤倉庫運輸車,從北郊到西郊,公路上的往來奔波,幾乎要把記者的耐心耗盡。經過在王寺、三橋以及棗園路上的等候、追蹤,4月11日上午,我們所追蹤的運貨車竟鬼使神差地到了大興西路的西安新世紀美登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登高公司)門前。  記者兩次以找人為由欲進入該公司,都被門衛制止。在環繞公司前後發現,除大門外,再“無其門以入”的情況下,只好硬著頭皮佯稱買壹次性口杯,誰知竟獲允許。進入公司後,記者根據工作人員指點,壹直往裏走,走到南頭,發現是壹條狹窄的小過道,壹個不大的院子裏停著兩輛廂式“輕卡”,院內傳出哢噠哢噠的機器聲。幾名工人正壹箱壹箱地上貨,箱上印著“西安奇彩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的字樣。趁老板不在,記者很快將“廠子”轉了壹遍。廠很小,房屋陰暗、陳舊。最西邊的是主要車間,東邊的則在用空壓機、拉片機生產薄膜。南北兩間房壹間堆放包裝箱,壹間是倉庫。在壓膜車間,壹名工人正在往攪拌機裏填料,雪白的是聚丙烯粉料,灰暗、明顯夾有雜質的是舊料(直接回收的塑料杯粉碎料及白色塑料顆粒)。  記者:這些舊料都是哪來的?工人:不知道,老板讓摻的。  記者(從攪拌機裏撿出壹塊汙黃的塑料顆粒):這是啥東西,這能做壹次性口杯?  工人:壹會兒高溫就融化了,看不見。記者:為啥不完全用聚丙烯粉料?工人:老板嫌太貴了。記者:新料和廢料(舊料)摻的比例是啥?工人:壹比三。記者:具體是啥?工人:三成舊料、壹成新料。  在西邊的工房裏,地上的塑料碎片、顆粒隨處可見,幾名女工圍著壹臺成型機像戴帽子壹樣不停地把壓出的塑料口杯戴在拇指和食指上,即使口杯掉落在地,也照樣套上,然後裝進標著“已經殺菌消毒敬請放心使用”的塑料包袋裏。在這間房後的墻角,還堆有大量汙跡斑斑的壹次性塑料口杯。據工人說,這些杯子經破碎機粉碎後還可直接摻進聚丙烯粉料裏用。  為弄清楚口杯廠為什麽在這裏,記者昨日詢問了美登高公司的工作人員,據稱,“美登高和塑料口杯廠沒有壹點關系。美登高公司占用的是某食品廠的廠地,是食品廠把後面的出租給了口杯廠。”據介紹,壹家電磁廠也在後面租了地。所有的車輛都要出入美登高公司的大門。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出美登高公司大門時,剛才“放”記者進來的門衛身邊突然站了壹名保安,門衛還詫異地問我們的司機為啥沒買杯子,記者只好稱廠家讓到倉庫買,終於得以脫身。  據了解,目前壹噸聚丙烯粉料要11000多元,而摻入白色塑料顆粒(俗稱白丙)以及回收塑料口杯粉碎後的舊料還不到5000元壹噸。由於聚丙烯粉料價格上漲,原本地下生產的壹次性塑料口杯,目前更是節約成本用舊料生產。其間的生產凈利潤在每噸千元左右。可以說,沒有舊料,塑料口杯廠純用聚丙烯粉料根本難以生存。  黑  每個環節大搞“隱身術”  從整個鏈條來看,如果沒有最後壹個環節———暢通的銷售,大量壹次性食品袋、塑料口杯是無法鋪向西安乃至周邊地區的。而正是依靠批發市場和小商販推銷這兩種方式,使這個鏈條上的每壹個環節參與者才最終得以獲利。  在國亨食品批發城、康復路批發市場、建工路綜合批發市場、吉祥村批發市場、朱雀路批發市場等西安諸多批發市場中,批發塑料袋、壹次性塑料口杯的攤點隨處可見,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推著載滿食品袋的自行車的兜售小販更是不計其數。通過接觸,記者發現,銷售之所以選擇批發市場和小商販推銷這兩種渠道,壹方面可將問題產品合法化,大量銷售,另壹方面還可逃避查處,“安全生存”。  為了“安全”,整個鏈條的每個環節,都十分隱蔽。如批發市場上的攤點不知道廠家在何處,即使有客人需要大量的貨,攤點也僅能通過電話,聯系到有貨的倉庫。倉庫壹般也較隱蔽,但找到倉庫,倉庫同樣不知道廠家的地址。除壹部電話能聯系到廠老板外,想找到廠家根本無法辦到。此外,廠家到倉庫的運輸車,也均是廠家找的“自己人”,這些“自己人”除了守口如瓶,還替老板保密。而從倉庫到批發市場,又都是倉庫安排的車,批發商也難知其詳。從種種環節看,其保密性非常強。至於推單車兜售者,多是壹些非法生產食品塑料袋的小作坊的做法,他們走街串巷,很少能被執法部門發現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