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記述中我們知道,蒲魚是壹種狀如荷葉的魚類,有像蛇壹樣的細長尾巴,口眼不生長在同壹面上,有魟、鱝等多種名稱。就我的理解,蒲魚應是泛指現代動物分類中屬於鰩目的魟、團扇鰩和犁頭鰩科的壹些魚類。壹來是這些魚類都符合古人的描述,體形扁平如荷葉,口鼻生於腹部,眼和噴水孔長在背面,尾部細長如鞭;二是它們都生活在淺海底層的沙地,在潮汕海域仍有出現並且是潮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其中的魟魚,潮汕人仍然稱為(魚+***)魚,漁諺雲:“壹(魚+***),二虎,三沙毛,四金古”,是指四種帶銳剌能傷人的魚類,其中的虎是虎魚,沙毛是鰻鯰,金古是雞籠鯧。魟魚名列第壹,是因為它的背剌有毒,人被刺後嚴重的會致死。潮汕常見的魟魚有黃魟和燕魟,還有壹種能夠放電的電魟。這些奇怪的生物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水族館中最吸引人的魚類,難怪韓愈看後要說“莫不可嘆驚”這種話了。
我不知道韓愈吃到的魟魚是如何烹制的,只知他在詩中提到鹽和醋,還有花椒和酸橙(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這些調味料。現代潮菜中魟魚最典型的做法是燜鹹菜,潮州鹹菜是發酵過的,帶有酸味,醋就不需加了;酸橙也不用,但有人喜歡加幾粒鹹酸梅和酸梅湯;花椒則完全被明清後出現的辣椒取代了。以此觀之,魟魚這道菜壹千多年來雖然有較大變化,但豐味依舊。
魟魚的味道很像鯊魚。實際上魟魚是鯊魚的近親,都屬軟骨類,吃時連骨頭壹起嚼會更香些。魟魚新鮮時味道極美,但容易敗壞發酵產生氨味。聽說韓國羅南道的人也很喜歡吃魟魚,而且專門吃這種有氨味的,說那才是魟魚的真味。魟魚肝臟肥大,味道濃郁,可跟鯊魚肝壹樣提煉魚肝油,煮魟魚時最好是切幾片肝下去吊吊味兒。老市區福合埕有個叫阿鴻的排檔,魟魚鹹菜燒得很地道。他的魟魚苦瓜湯味道鮮美,屬創新菜,加了豆辮和五花肉,但美食大師林自然卻罵他這個菜違反了食理。我去那裏有時也會點這個湯菜,這時阿鴻就會不安地問:“然哥沒有壹起來吧?”
與魟魚類似的還有團扇鰩和犁頭鰩,壹般的做法也都是燜鹹菜。今年國慶節我在福建的東山島,看到海鮮池裏有壹條小犁頭鰩,當地人稱為老板魚。因為沒有潮州鹹菜,就讓他們粵式清蒸,吃起來也是鮮嫩無比。前兩天我在菜市上看到有賣魟魚的,壹問每斤才賣10元錢,價廉物美但識貨的人卻不多,於是想起了韓愈和他筆下的蒲魚,就寫下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