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快捷的交通為家鄉人們的出行、生產勞動提供了便利,也為當地農副產品外銷,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家門口的路也能像城裏的柏油路壹樣,寬闊、平坦、硬實。學生們上學走在公路上,終於能夠昂首挺胸,風雨無阻了。道路的改善,圓了家鄉幾代人的夢想。後來, 交通的新變化接踵而至,日新月異。每次回家時候,聽到的最多的話便是哪兒的路竣工通車了,哪兒的路要規劃擴修了。無論是村道還是鄉道,從方便人們生活出行的角度來講,誰又能說它不是鄉村裏的“高速公路”啊!
新建道路兩旁林木蔥郁、疏疏密密,延伸著嫩綠。鱗次櫛比的農家小院傳出的是孩子們幸福的歡笑聲和朗朗的讀書聲。家鄉的道路和道路兩旁的景觀已煥然壹新時,我只能用壹種全新的眼光去重新看待正在發展中的我的家鄉了。啊!我美麗的家鄉!因為有了暢通的道路,如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我的家鄉屬於磁縣西部的太行山麓的丘陵地帶。連綿起伏的群山,像是個強者用他強有力的臂膀把柔弱可愛的家鄉攬在臂彎裏。上蒼以山的雄偉,給於家鄉強有力的支撐,但它又非常吝嗇,但卻沒舍得恩賜於家鄉以溫潤、靈性的水。她遠離了湖泊,水庫。哪怕是壹丁點的涓涓的溪流,壹小片的清泉的也好啊!都沒有。因此,家鄉水資源匱乏可想而知。農田都是旱地種植,“靠天收”。大旱那壹年田地裏鋤過三遍的苗子都要拔節,抽穗了。此時正需要雨水的澆灌。可這時天公不作美了,持續好幾個月滴雨未降。人們眼巴巴地盼啊,等啊。
缺水不僅僅是體現在農田的種植方面,就連過去人們的日常生活飲用水的問題也很嚴重。由於水資源的短缺,村裏吃水很大部分要到村裏的地勢非常窪的的壹口老井去挑水用,這井裏的水壹部分是地下水,很大壹部分是靠天上下雨聚集的。老井就成了村子裏最熱鬧的聚集地,每天來打水的人群絡繹不絕。上了年紀的老轆轤,每天都吱吱呀呀地發出聲響,像是在唱歌,像是在呻吟,又像是在向人們乞求說:我太累了,我什麽時候才可以歇息啊。上年紀的老壹輩人都講,在最幹旱、缺水的時候,老井再也供不起村裏的人們用水了。從井裏打上來的水都是黃黃的、像米湯壹樣的泥水。就是這樣也舍不得丟棄,挑回家澄清了再用,那時家裏能盛水的都派上了用場。
或許是故鄉地域原本不完美,但正因為如此,磨礪出家鄉人頑強奮鬥與勇於變革的精神。沒有水怎麽辦?找水啊!有了上級的關註,村上的協調。村民的積極響應。由政府牽頭組織修水渠,蓄水池。有效地解決了部分農田的灌溉。村上先先後後打好了好幾眼機井。又鋪設了水網管道,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看著潔凈、甘甜的水從水龍頭裏嘩嘩流出。又仿佛那不是水,那流出的是幸福,是幾代人、幾十代人夢想和希望的實現。
現在,家鄉與城鎮的差距,正在逐步明顯地縮小。城鄉壹起***享改革開發的成果,已不僅僅是壹句蒼白的語言,它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家鄉人日益富裕的生活中。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壹件事,是過年過節時人們去購置衣服。我是八零後出生,小時候物質匱乏。“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老人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壹件衣服通常是要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老大穿過了老二穿,壹直往下接,什麽時候破了,小了,舊得不能再舊了,就拆開了做成鞋面或改作別的。
壹進入臘月,孩子們就扳著指頭等啊盼啊的,盼著過年可以吃好的,可以穿新衣服。這看似簡單的要求,樸實的願望,對於那時的孩子來講,仍然是件最快樂的事。母親總想辦法讓孩子們在節日裏充滿歡笑。她常說,過節就得有過節的樣兒,總是想方設法把孩子們打扮壹番。也就是說逢年過節不壹定需要多麽隆重,多麽奢侈,需要的是壹份過節時的心情。
現如今,我們在給自己的孩子添置衣物時,真正的意義並不僅僅是為了禦寒保暖。很大程度上是講究漂亮、時尚。當然,買衣服已不僅僅是在過年節時才給孩子買。平時逛商場,看到合適的就買。在孩子飲食方面,已不局限於讓他吃飽,而是要讓自己的下壹代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均衡。
壹年四季中,秋天是家鄉最美的季節。柿樹果子壓彎了枝頭,在陽光下現出壹片金燦燦的景色。壹個個渾圓的柿子,嬌艷欲滴,像吊掛著的燈籠,歡迎四方客人的來臨。家鄉獨特的石雕工藝品產業,已能為當地換回壹份沈甸甸的收獲。
現在,有線電視遍及全村,幾乎是家家按上了電話,能夠寬帶上網。在網上聊天,搜尋農業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只要鼠標壹點專家行手就會請過來。與世界的距離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村子裏新建起的**,成了人們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農閑時刻,人們聚集到壹起,交流種植經驗。村上還會定期地組織觀看普法教育、科技等壹系列的宣傳片。有時這裏還會傳出優美的歌聲和爽朗的歡笑聲。勤勞善良的家鄉人,妳們就盡情地歌吧、舞吧。淋漓盡致地活出壹個新的自己!這就是我的家鄉,曾經的苦難風霜已成過去,今日正在發出耀眼的光華。
當我每次回到家鄉時,都會忘情地大口地呼吸家鄉的新鮮空氣,吸吮著家鄉那厚重的泥土芬芳。心裏不自覺地發出呼喚:多麽美啊,家鄉的味道!我願深深地祈禱,願家鄉的明天更富庶,更美好!這仿佛成為我又壹個新的家鄉的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