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大連十五庫的歷史,所有資料,越全越好,急急急!

大連十五庫的歷史,所有資料,越全越好,急急急!

大連港十五庫資料:

2007年11月21日,隨著大連港寺兒溝港區兩座45米高的煙囪在爆破中轟然倒下,大連港東部港區搬遷工程全部結束。值得慶幸的是,作為東部港區搬遷範圍內的歷史建築——大港區15庫,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港口文化將在這裏蕃衍,城市史脈將在這裏延續,老碼頭精神將在這裏弘揚。

15庫坐落在甲碼頭岸上,這裏是大連現代城市發祥地。從大連港陳列館的館藏可以解讀15庫沿革,原始圖紙題名是甲埠頭之十號倉庫,建成後西側墻體標示編號為12號,中國收回大連港後將港內倉庫堆場重新排序,編為15號沿用至今。這座1929年建成的標誌性建築物,長196米,寬39米,高18.45米,為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總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容量1.5萬噸。四層內設保溫庫486平方米。據稱,它是當時東亞建築面積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倉庫,號稱“東亞第壹庫”。

說15庫機械化程度最高,壹點也不為過。建成使用時,它內部就裝有多臺消防報警系統,配備了3部日本東芝造的3噸客貨兩用電梯和10臺日本造2噸庫內吊。倉庫地面鋼筋混凝土鋪就,厚實耐用,不僅可堆存很高的貨物,還能承受數噸重的叉車來回穿梭。倉庫北面臨海,二、三、四層逐層收縮,形成3個露天載貨平臺與岸邊4臺日本造3噸老式門機相配套,作業時,門機將船上貨物吊起後,落勾在露天平臺上,這壹起壹落,就完成了船庫間作業。露天平臺成為15庫壹大特色。倉庫南面,鋪有鐵路專用線,樓上三層***有10個庫門,每個庫門配備壹臺日式庫內吊,通過伸向庫外的軌道,吊車可將庫內貨物方便、快捷地裝載到鐵路專用線上的火車。

15庫主要收納零擔貨物,其中以百雜貨為主。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從上海運往東北腹地1100個站點的零擔日用百雜貨,幾乎都是在這裏重新配載,然後裝車運出我港的。這裏還是我國內地海上集裝箱運輸的實驗場,1972年9月大連至上海集裝箱航線開通,以客貨班輪承運,先是2噸重木箱,後是5噸重鐵箱,15庫壹度成為集裝箱站。當時靠泊甲碼頭的8艘船舶,均為上海江南造船廠制造的7000噸級、每次可乘載1000多旅客的“長”字頭客班輪,字頭後壹字分別為自、力、更、生、錦、繡、河、山。例如1976年10月為我們送來了“四人幫”垮臺消息的長自輪。這些客班輪來時運的主要是上海產的輕工產品和百雜貨,返回時,船底貨艙裝運的是鞍鋼、本鋼產的生鐵及壹些零擔、百貨。由於當時北方地區的物資相對匱乏,許多港內職工曾“近水樓臺先得月”,經常委托船員幫著購買些上海產的掛面、面粉、肉、蛋、自行車、布料等憑票供應的緊缺日用品。

這期間,與大港區其它倉庫不同的是,15庫除了有理貨員,還有自己的裝卸隊、庫內吊和叉車司機,人員配備更齊全,功能也更完善。實行七班六運轉班制時,15庫所在地壹區設置了七個裝卸隊。1973年,100多名受到照顧的年老體弱裝卸工人從強體力勞動的“野戰”裝卸隊中抽出來,專門成立了裝卸八隊,主要承擔上海到大連客班輪百雜貨裝卸。1980年實行四班三運轉勞動班制時,裝卸八隊變更為裝卸五隊。盡管作業區領導對這些老工人給予了“生鐵不扒,散物不卸,50公斤以上的重袋物活不幹”的照顧,但這種“關照”卻更加激發了老工人愛黨、愛國、愛港的純樸情感,他們自覺地將老碼頭“愛港如家”、“尊客愛貨”、“壹錘三斤糧”、“針線包隨身帶,遇到破包縫起來”等優良傳統繼承下來和發揚光大。對散落在作業現場的壹枚鐵釘、壹顆鏍絲、壹截繩子都十分愛惜,隨手撿起,放進“百寶箱”裏。遇到捆貨繩子不夠長,就從箱裏找根短繩頭接上;遇到裝貨箱子破了,就找出錘子、鐵釘,把它重新釘好。憑借優良傳統和作風,裝卸五隊被錘煉成為壹支勤儉節約、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職工隊伍。盡管名稱更為裝卸五隊,但“老八隊”精神卻叫響了。

1980年初期,許多老工人集中退休,全隊183名職工中,有135個崗位被青年職工所替代。為了使“老八隊”精神在青年職工中發揚光大,1981年1月大連港黨委對“老八隊”精神進行了梳理,概括出六種精神,命名“老碼頭精神”:任勞任怨、埋頭苦幹的精神;壹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精神;團結協作、不計報酬的精神;壹心為公、愛港如家的精神;深入現場、帶頭大幹的精神。這6種精神大連港職工耳熟能詳,在國內港航界也頗具影響,成為大連港的“港魂”和傳家寶。憑海臨風。有著80年歷史的15庫,或許其倉庫功能不再,但歷史必將賦予她新的使命,這是她的魅力所在,更是她的靈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