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啥美食
1.青團,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青團是用壹種叫做漿麥草的植物用工具搗爛之後擠壓出汁液,把汁液與糯米粉揉捏成團,這樣青團那個青色的皮就做好了,中間包上紅豆沙制成的餡料,然後放在蒸籠中蒸熟,出鍋之後在表面塗抹上壹層菜油,這樣青團就做好了。2.艾粄,有壹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壹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幹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壹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3.饊子,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雖然南方和北方都會吃饊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卻有所不同,南方的饊子以米面做為主料,制作精巧細致,而北方的饊子是以麥面做為主料,制作大方灑脫。
清明節吃什麽傳統美食
壹、青團子,在我國江南地區,清明節有吃青團子的習慣。壹般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細膩的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二?、烏稔飯,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三、薄餅,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另外清明節的美食還有子推饃、芥菜飯、蒿子粑粑等。
清明節為什麽要吃青團
風俗習慣。 首先清明節是指春分後的15天,又叫作“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會祭祀節日之壹,主要是祭祖和掃墓,而清明節這壹天也有很多人會吃青團,吃青團是壹種習俗,主要是因為周朝,《周禮》上有記載不能在仲春這天引火,又叫作“寒食三日”,因此人們會提前準備糕點來充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團。
清明吃青團的含義是什麽
有壹個比較有趣的說法就是相傳在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當時沒有糧食又遭人追捕,只能躲在壹位農民朋友的家裏。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想要帶什麽東西給陳太平吃才不會被發現時,走出門,壹腳踩在壹叢艾草上,滑了壹跤,全身都是艾草的顏色。他突然明白了,利用艾草把餡揉到艾草泥中,再把青團藏在艾草叢裏,混了過去。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他心生壹計,這樣的青團不僅能過躲過哨兵還能充饑,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所以吃青團的習俗就是這樣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