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幹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 ……三十年前的《小學生守則》

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幹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 ……三十年前的《小學生守則》

“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幹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當您讀到這句話,是否會覺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歷史鏡頭回放,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段話就收錄在當時的《小學生守則》中。

如今,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開放的中國,讓“老外”不“外”。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鄰居或者戀人,他們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中的尋常壹員。

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國門,遊歷世界,自信地展示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符號,成為異鄉視野中的“老外”。

從“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這“看”與“成”之間的變化,耐人尋味。

幾十年前在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現在出國有時感覺就像串門

“前年我們去芬蘭北極村遊玩時,打扮成聖誕老人的工作人員在與我們合影時問我們是否來自中國,當得知我們來自上海,‘聖誕老人’馬上用上海話招呼道:‘儂好。’那壹刻,讓我們感覺很親切很溫暖。” 談起這段經歷,“老楊老張”仍然津津樂道。

楊鈞和張鷹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壹對退休夫婦,壹位67歲,壹位62歲,平時常以“老楊老張”的名頭出雙入對,過著恬淡平靜的退休生活。

5年前,這兩位普通的中國老人做了壹件他們自認為平常、而在別人眼中卻非常有勇氣與了不起的事情:兩位不懂外語首次跨出國門的老人,沒有像壹般老年人那樣參加旅行團,而是從壹開始便決定“做自由人,優哉遊哉地享受歐洲的陽光”。他們用了83天時間自助遊歷了意大利、法國、摩納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個國家的十幾座城市,令人不禁聯想到電影《80天環遊地球》中的情節。

那次難忘的歐洲自助之旅,使得他們對出境遊上了“癮”:“原來年輕人能做到的,我們老年人也壹樣可以做到。”回國後,他們出版了遊記《老爸老媽去旅行》,受到各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歡。因為這次旅行,因為這本書,他們也結交到了許多朋友,生活變得多彩而充實。

老楊告訴記者:“幾十年前,在馬路上看到個‘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壹樣,他們的高鼻子藍眼睛金頭發,穿著的花花綠綠的衣服,讓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圍觀。後來上海街頭的‘老外’越來越多,大家就習以為常,見慣不怪了。現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旅遊也從壹種奢望變成壹種‘生活元素’,甚至成為了很多人的壹種生活方式。現在流行講‘地球村’,我們各個國家的人,也就像是壹個村的村民,妳到我家來串串門,我到妳家去瞧瞧,再平常不過了。”

對老楊老張這對夫婦來說,語言不通是他們當初出國旅遊的最大困難。真到了國外,老兩口發現“其實也有不少老外會講點漢語,加上畫圖、手勢等,基本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第壹次去“新馬泰”,令遠親近鄰羨慕不已,托他捎帶的東西寫滿了整整3張A4紙

談起旅遊,家住山東煙臺的李濱佐滔滔不絕:“第壹次旅遊是二十多年前帶兒子去北京,在天安門、長城照了幾張相片,回來鄰居們爭著搶著傳著看。”

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雙休日制度,後來又推出黃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天南海北地遊玩對既有時間又有閑錢的李濱佐來說,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兒子還出錢請我去了趟歐洲,這要是擱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興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宏久清晰地記得,當他1992年第壹次帶旅行團去“新馬泰”旅遊時,令遠親近鄰們羨慕不已,托他捎帶的“洋貨”寫滿整整3張A4紙:手表、化妝品、絲襪、小電器、咖啡……回來手裏大包小包,像“跑單幫”壹樣。

如今,這樣的情景已經壹去不復返了,喜歡購物的上海人對泰國的燕窩、新加坡的鍍金胡姬花與馬來西亞的錫制品等特產了然於胸。近些年的遊客,已經不大選擇“新馬泰”套餐遊,壹些對泰國有興趣的遊客,不少是只選個小島去度假休閑。

在國家旅遊局發布的《已開放的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地區)壹覽表》中,我們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國出境遊發展最迅猛的壹年,在這壹年中,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奧地利等30多個國家成為出境遊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開放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近140個,中國遊客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遊”還是個生僻詞匯,國家對招待外國人入境觀光的定義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國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當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時,我看見工人們盤腿坐在跑道之間的草地上。機場又小又臟,也沒有空調。載我去旅館的巴士行駛在坑坑窪窪的兩車道公路上,路上擠滿了自行車和馬車。

我在北京的旅行從參觀毛主席紀念堂開始。在城市四處遊覽時,北京人都對我的著裝投來驚訝的目光。除了北京,我還去了東北。當我在大連壹家旅館附近溜達時,引來好奇的人群駐足圍觀。我身邊總是跟著幾十個中國人,他們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懾住了。我穿短褲時,居然會有小孩子跑過來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期間,我又去了4次中國,交通已經便捷許多。此時中國正經歷迅速的現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樓房和公路,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也在增強。

2004年,我應邀到吉林大學教書,在那裏的見聞令我驚訝。在吉林省長春市,現代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熱鬧的街區中麥當勞等國際著名連鎖店隨處可見。

我的學生穿著牛仔褲、T恤、運動鞋,斜挎大背包,他們的穿著與美國學生沒什麽兩樣,其中許多人對美國相當了解。

長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長春人對我非常熱情。在長春5個月,我體會到了許多善意和好心。我從中國學生和同事那裏學到的,要遠遠多於我教給他們的有關美國的知識。

這是壹位名叫吉姆的美國人在家鄉報紙上發表的壹篇文章,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實實在在地寫出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許多的變化中,旅遊的視角見微知著。

上海國旅美大外聯部經理袁祖康從1978年開始從事入境旅遊業,那正是中國開放入境遊的第壹年,作為第壹批從事入境遊的專業人員,駐足當下回顧往昔,言談之間,他忍不住感嘆新中國入境旅遊業驚人的發展速度與變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時的“入境旅遊”還是個相當生僻的詞匯,國家對招待外國人入境觀光這種行為的定義是———“人民外交”,所以“導遊”在當時其實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標準來培訓和要求的。

剛開放入境遊的時候,以美國為例,主要是靠包機運輸,壹般每周三個包機,國內最大的客機也就是容納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遊客需要承擔的費用很高,入境的人數很少。而如今,國內幾乎所有的二三線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機場。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日均起降航班就達750架次左右,航線覆蓋90多個國際(地區)城市、70多個國內城市。

記者從上海市旅遊部門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國旅和中旅兩家旅行社接待入境遊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導遊從業人員兩萬余名,旅遊線路五花八門,不管是出境遊還是入境遊,遊客的選擇余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頭,聽年輕人討論最新的美國大片,英國人西蒙以為自己是站在倫敦的大道上

英國人西蒙說,他愛上中國是在中國旅遊過程中培養出了感情。“中國的美食,GOOD!中國的風光,GOOD!中國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國最常用的詞匯。

“在我們以前的印象裏,中國人都是細細的丹鳳眼。沒來中國之前,我唯壹知道的就只有中國功夫,李小龍還有成龍,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國人也都只知道這些。”

15年間,西蒙4次來到中國,在他看來變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環節中的行與住兩個方面。從最初悶熱的車廂、狹小的座位空間,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艙的豪華空調旅遊車,交通工具的舒適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達的空中航線,現在不少城市之間開通了鐵路動車,在中國內陸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適快捷了很多。

剛開始來中國的時候,西蒙感覺除了壹線城市裏有壹兩家高級賓館外,壹般地方的住宿條件都很差,特別是衛生間的氣味令他“難忘”。而當他6年前第三次來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遊時,發現不僅五星級賓館林立,還有很多商務酒店、酒店式公寓、連鎖便捷酒店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旅遊酒店可供選擇,服務也越來越規範。

從清晰的指示牌到幹凈的公***空間,城市在細節中散發著文明的魅力,這樣的中國也讓西蒙覺得越來越親切:“現在中國年輕人會說英語的很多,不必擔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熱情。”

有壹次,當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頭,聽著周圍壹群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在討論剛上映的美國大片時,那壹刻,他說,他恍惚間以為自己是站在倫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西蒙帶著妻子壹同坐在“水立方”裏吶喊加油,先進的比賽場館、熱情好客的中國面孔,讓西蒙在壹瞬間想起15年前第壹次踏上中國土地時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嘆:“中國真是個偉大的國家,她的發展速度快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從前的旅遊好像趕集和“插紅旗”,而現在對很多人來說旅遊已經成了壹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費去南非遊玩的上海焦點廣告公司董事長徐麗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學,兩人興奮地擁抱,異國他鄉的偶遇自然別樣親切。當然,這種喜悅已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在國外碰到“黃皮膚黑頭發”中國人時的那種惺惺相惜,更多的則是壹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和愉悅。

隨著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人們的旅遊心態和觀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出國不再僅僅是走過場般的看新鮮,人們的旅遊目的日益多樣和細化。有人是為了感受國外的歷史文化,有人是為了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享用異國美食,有的是專門去“泡”博物館、美術館以怡情養性,有的是沖著壹部經典大片的場景去體驗與主人公壹樣的心境,有人是為了參加某個時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還有人則是為了拜訪老友或是為了看壹場偶像的演唱會。

上海中醫藥大學心理學講師曲玉萍是壹位旅遊愛好者,自費遊歷過美國、法國、愛爾蘭、希臘、越南、柬埔寨、毛裏求斯等許多國家,由於精通英文,幾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訴記者,以前在歐洲旅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日本人,而近年來這種誤讀少了。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也越來越被外國人所重視。“我註意到許多地方特別提供漢語服務,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蘇格蘭我以前去,禮品店裏是沒有能講漢語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發現有中國人店員了。另外美國VAIL的滑雪場,我前年去的時候教練還都是說英文的,結果今年他們就提供能說中文的教練了。”

上海錦江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王芳不無感慨地說:“以前人們出國旅遊,帶點‘插紅旗’的意思,每到壹個景點,匆忙留下壹張‘到此壹遊’的照片,每天都像趕集湊熱鬧壹樣。但現在,旅遊對很多人來說是壹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來,急行軍式的出境普及遊已漸漸退潮,精致的深度遊則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在王芳看來,這種變化,折射出的是人們旅遊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旅遊學系教授顧曉鳴認為,近年來中國發展的步伐較快,在旅途中,不難發現目前國內與國外壹些城市的距離感在漸漸消失,各種文明在不斷交融,這的確令人欣慰。當然也要反對國內壹些地方壹味“克隆”外國的景點,濫用外國的洋名,因為壹種更高層次的融合應該表現在:既能在壹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時尚之感,又能欣賞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內涵,這樣,“串門”才顯得更有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發展達到了相當迅猛的程度。中國公民出境從2001年的1213萬人次增長到2006年的3400萬人次,5年內增長了2.8倍。

作為中國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之壹,上海出境旅遊市場壹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組織的出境遊就達數萬人次,此後壹直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通過旅行社組團出發的上海出境遊客達到73.8萬人次,出境旅遊人數比例居全國前列。

“藍眼睛、高鼻梁”走進來,“黑頭發、黃皮膚”走出去,從當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這種感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