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興趣,讓美好填滿每個角落!
朋友生病住院,買了點水果,還帶了束鮮花去探望。從病房出來,聽到走廊裏護工阿姨在咬耳朵:中看不中用,過不了幾天全扔垃圾箱了,買點水果多實在。或許是特意說的。
她們卻不知道,我這位朋友卻是出了名的愛花。朋友圈裏曬的最多的就是訂制的各種鮮花,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既讓我們羨慕嫉妒恨,也無意中生出許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鮮花於他而言,是樂趣,也是享受。“子非魚,豈知魚之樂”,護工阿姨哪能體會?!
據說,聽壹首喜歡的歌,多巴胺可以分泌到30%,吃壹頓美食,多巴胺可以分泌到60%,總之做自己喜歡的事,多巴胺最多可以分泌到80%。與自己的心上人戀愛,多巴胺則可以分泌100%。
多巴胺是壹種腦內分泌物,它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也稱為甜蜜因子。它分泌的多少左右了妳心情的好壞。
能否遇到心愛的人只能聽天命,但聽喜歡的歌和吃美食幾乎都是我們力所能及就能實現的小美好。對普通人而言,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應該也不算太難吧。
人生就像壹個巨大的磨盤,每個人推著自己的石碾努力著,忙碌地運行著,童年都不例外。升學的壓力,工作的煩惱,生活的憂愁,乃至為人父母的操勞,壹點點打消我們“苦盡甘來”的自信。
年輕時的房子、車子、孩子、妻子、票子,五子登科;中年人還要加上身子、位子、老子,更需負重前行;老年人風燭殘年、茍延殘喘,更讓人唏噓不已……
生活實苦,但我們不妨自己給它加點甜!
要給生活加點甜,從生理科學上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讓美好的東西更多充滿自己的生活。
常常有人調侃說,男人不抽煙,不喝酒,還能有啥愛好和樂趣,活著幹什麽呢?由此也以將來會沒朋友、沒人脈、沒本事,誘導和綁架了無數年輕人!
有人喜歡把吃喝嫖賭當成人生快事。什麽“煙酒不吃,豬狗不如”,“不嫖不賭,枉為人世”,如果不妨害他人和社會,可以悉聽尊便,這些來自於人性本能的不良嗜好或許確實是某些人快樂的源泉,但這絕不應該是全部!
世上美好的東西有很多,興趣愛好也是。比如藍球、足球,象棋、圍棋,遊泳、跑步、健身等;還有畫畫、書法,唱歌、跳舞,種花養草,包括“行萬裏路 ,讀萬卷書”的攝影、美食、旅遊、讀書、寫作等等。
再有三五知己品茶論道,親朋好友齊聚壹堂賞美食、看美景,盡享天倫之樂,不也樂乎!它們有些來自於人性的本能,但更多的需要培養和挖掘!怪不得有專家說,快樂其實也需要教育和培養的。
前段時間《我是演說家》裏壹名叫康瑜的女孩感動了無數人,也讓我熱淚盈眶。她在雲南支教,教會5萬多大山裏的孩子寫詩,讓他們去表達、被傾聽、被關註,最最重要的是學會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實美好的生活不壹定需要大富大貴,只要吃穿不愁,妳就可以活得其樂無窮。
去過不少年輕人的家,夫妻不是下館子,就是點外賣,廚房的櫃子和冰箱常常空空如也,連壹瓶礦泉水、壹包方便面都沒有。那麽豪華裝修的家,卻總覺得少了點啥,像個冰窟,沒有壹點溫度。
會照顧自己的人,家裏多少要有點煙火味的。他們習慣把美好的東西填滿在家裏的每個角落,無論在外面經受怎樣的風霜雨打,回到家立馬被美好事物包圍住。
那種感覺就像煩惱被安裝了靜音裝置,從滾滾紅塵折返世外桃源。是啊,生活實苦,得學會給自己加點甜!
02
憶苦思甜,讓小確幸縈繞身邊!
前幾天,與幾位從非洲肯尼亞回來的同事聊感受。他們體會最深的就是現在的國人“生在福中不知福”!
說起非洲,給人的第壹感覺可能首先是窮,其次苦。確實戰亂、饑荒、疾病,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每月1000元人民幣在當地已絕對是高工資了,但壹包方便面的價格普遍在10元左右,桶裝方便面更是在20元以上,方便面都是他們難得品嘗的美味佳肴!
可非洲雖然極度貧窮,每天幾百萬人為饑荒、疾病所苦,研究卻發現,非洲人卻是最樂觀的人,自殺率全球最低,並對未來充滿盼望。
國內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為什麽呢?這是壹種相對被剝奪感所致。盡管收入增加了,但由於財富兩極分化,總覺得自己所獲的收益比別人少壹些,自己的利益被剝奪了。這樣壹種相對被剝奪感,就會產生壹種不快樂。
再加上房價、物價的持續飆升,教育、醫療保障體制的不健全,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這便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最後收入提高了,但時時被OUT的焦慮和緊迫感無處不在,不快樂更多了。
自殺和抑郁已毋庸諱言,或許是當前國人最常見的壹個詞了。
不少自殺的孩子家庭條件優越,就讀於私立名校。對於出生下來就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們,享受著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高營養並均衡的飲食條件、個性化高檔次的教育資源,那麽還有什麽不滿意,不繼續享受人生而去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呢?
不少人怪罪家長、學校和當前的教育環境,說:"妳們不了解自殺的孩子們自身有多麽痛苦!妳們不理解!"但是這可不能成為"年輕人輕生"的原罪。
如果回想壹下父輩們,甚至看壹看目前中國山區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他們有的需要徒步走幾十裏的山路上下學;有的每天的飲食只有米飯和鹹菜,吃壹頓豆腐都是大餐;有的冬天教室裏面沒有暖氣,手上凍瘡開裂仍然堅持寫字。
這些吃上壹個雞蛋就是過年的孩子們在應對艱苦生活的同時,每天仍然堅持學習。什麽是他們持之以恒的動力?我們這些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人明白,學習再苦,也沒有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裏刨食苦!
反觀現在,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觀念下,“窮父母,富二代”比比皆是。他們在“寓教於樂”中長大;社會物質豐富,缺乏奮鬥的動力,沒有人生的根本追求;流行頹廢文化,沒有經受過挫折教育,青春期遇到壹點不如意就“要死要活的”。
憶苦才能思甜。這壹代的年輕人,更需要眼界走進貧窮的山村或第三世界國家,去體會怎樣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樂觀上進的生活態度。
生活總是酸甜苦辣,有挫折和坎坷。很多時候,壹些美好的小習慣、小確幸可以幫我們渡過人生的苦厄。
可是生活裏,很多人:
寧願躺在沙發上用點外賣吃薯片,也不願意煮頓健康美食慰勞自己;寧願打卡遲到被罰款,也不願意提前壹天配好要穿的衣服節約時間;寧願滿身橫肉,步履艱難,也不願意健身鍛煉;寧願床單和被子發黴,也不願意拿去清洗曬太陽,好讓自己在香氣中睡個好覺。
我們有太多敷衍自己的日常而不自知。我們總是自己安慰自己:有錢的人太操心,學習成績好的人太累,天天健身的人太苦,可因為妳不到那個層次,所以他們的快樂妳不懂,但他們的神采飛揚來自於心裏的底氣和快樂!
無論怎樣,壹個人借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如果感覺生活糟亂,想改變現狀,不妨先讀本喜歡的書、或為自己洗手作羹湯、聽壹首美妙的音樂作為奠基儀式。也可以從健身或整理家居開始,在生活裏越委屈,越要愛自己,而愛自己就要從堅持壹個個美好的小確幸開始。
讓好的習慣持之以恒,小確幸天天縈繞,妳會發現世界會逐漸變亮,心情會越發明媚,令人委屈的空氣也跟著變得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