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黑板報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黑板報

我給妳壹點資料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註》,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奔馳,長河揚鞭的祖國。

2006年9月5日清晨,荊門職業技術學院。薄霧輕籠著校園,清寒襲人。

秋風瑟瑟吹過,樹上的壹片落葉隨風飄舞,在空中滑過壹道弧線後,靜靜地落在路邊壹位正捧書晨讀的女孩肩上。

女孩站起身,合上書,走回寢室,輕輕地推開門。“芳艷!”母親杜桂蘭醒來了,用壹口濃重的寧夏方言輕聲呼喚著,摸索著,從枕邊摸出自己的衣服。“媽,早上挺涼的,您還是多穿點。”劉芳艷從上鋪的紙袋裏翻出壹件外套,幫母親披上。

梳頭、洗漱、煮土豆面,劉芳艷麻利地為母親做完這些後,抱起書本,匆匆向教室趕去。

這是新學期的第壹天,劉芳艷輕快地走著,臉上掛著壹抹淡淡的微笑。曾經的滄桑與苦難,夾雜著輕輕寒意撲面而來,卻從她的笑容裏壹閃而過。

劉芳艷,荊門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繪圖系的學生。誰能想到,這樣壹個清瘦、個頭不高、面容清秀的女孩,背著盲母上大學,用稚嫩單薄的雙肩把壹個破碎的家高高撐起,為年邁失明的母親撐起壹片晴空! 為了病重的父親,14歲的小芳艷叩開縣長的家門

1985年,劉芳艷出生於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下沖村。那裏是名副其實的黃土高坡,惡劣的環境鍛造了芳艷的堅強,可每說起父親,她總止不住淚水漣漣。

14歲那年,芳艷的父親患上食道癌,給這個壹貧如洗的家壹道晴天霹靂。雙目失明的母親整日以淚洗面,老實憨厚的哥哥不知所措,年幼的芳艷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絕望。北方的冬天冷得可怕。那天下著大雪,氣溫零下10多攝氏度,滴水成冰。芳艷頂著漫天飛舞的雪花,翻山越嶺來到縣政府。這壹天,是她讀書以來第壹次曠課。

芳艷從沒見過縣長,但為了救父親,她鼓足勇氣敲響了縣長辦公室的門。可是,縣長不在。中午,縣長還沒回來,芳艷從書包裏掏出冰冷的饅頭,慢慢啃著,心裏只有壹個念頭:要救父親,我壹定要等到縣長!

下午下班了,縣長還沒來。芳艷急了,拉住壹個叔叔壹問,才知道王學寬縣長辦完事後直接回家了。

雪下得更大了,凜冽的北風刮在臉上如刀割壹般,芳艷按熱心人的指點,踏著積雪,深壹腳淺壹腳走向縣長的家。

晚上9點,她敲開縣長家的門。或許是這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孩的拳拳孝心感動了王縣長,他二話沒說,安排民政局批了1000元錢。

錢很快花光了,芳艷和哥哥只好含淚把父親從醫院拖回家。看著父親食不下咽,枯瘦如柴,芳艷知道,父親的日子不多了。

劉芳艷揣著借來的200元錢,請人給父親做了口棺材。看到棺材,父親的眼淚洶湧而出:“娃,我死了,用兩塊木板壹夾就行了,妳們留點錢過日子!”芳艷哭著抓住父親的手:“爸,您沒吃過壹頓好飯,沒穿過壹件新衣,連住的房子也破破爛爛。女兒治不好您的病,只能把這個做厚實點,您到那邊,就不會再挨凍受淋了。”

幾個月後,父親帶著牽掛,撒手人寰。

為了失明的母親,她攜母輾轉千裏打工求學

父親去世後,生活的重擔壓到了劉芳艷和哥哥身上。2003年9月,劉芳艷歷經千難萬苦,如願考取了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同年11月,哥哥外出打工,失去了聯系。

在千裏之外求學的芳艷,放心不下家中年邁失明的母親:媽媽燒火做飯時有沒有燙著?山路坎坷,會不會摔著?摸不到回家的路,是不是又在外忍餓挨凍……去年5月,芳艷從鄰居的電話中得知,母親上山拾柴時,摔得渾身是傷。放下電話,芳艷再也忍不住,號啕大哭。“我已經失去父親,再也不能失去母親了。”輾轉了壹夜,芳艷作出壹個艱難的決定:休學。

從此,芳艷背著行囊,牽著母親,闖到天津,在壹家火鍋店安頓下來。打工的日子,芳艷壹邊悉心照顧母親,壹邊省吃儉用賺學費,壹晃8個月過去了。

2006年2月,芳艷攜母重返她日思夜想的荊門職院。學校領導得知芳艷的經歷後,十分感動,為她們母女提供了壹間宿舍和每月100元生活費,同時,還為芳艷安排了兩份勤工儉學的工作:在校食堂端菜和清掃9間教室。

每天傍晚,是芳艷和媽媽最快樂的時光。媽媽聽著芳艷洗衣服、整理房間;芳艷讀書讀報給媽媽聽,或講學校裏發生的趣聞趣事。有時,母女倆手牽著手,在校園裏散步、曬太陽……

母親的牙齒掉光了,芳艷毫不猶豫拿出辛苦攢下的200元錢,為母親裝上壹副假牙。從醫院出來,芳艷買來壹個蘋果,遞到母親嘴邊。母親慢慢嚼著、品著從未吃過的蘋果,開心地笑了。“是我拖累了芳艷啊!”采訪時,杜桂蘭撫摸著芳艷的手,嘆了口氣。“媽,您看看別人,上大學都難得見到媽媽,我天天可以看見您,比他們好多了!再說,您是我媽,孝順您是天經地義的呀,我就樂意做您的‘眼睛’和‘拐杖’!”劉芳艷偎著媽媽,臉上盛滿幸福。

鴉鵲反哺,羔羊跪乳,劉芳艷的回答亦如此簡單:生我是娘!

孝無聲,愛無休。劉芳艷背負的不僅僅是年邁的親娘,而是壹座感恩的大山,更是恪守人倫的孝道。她用無私的孝心舞出人間的善與美,綻放出了生命的奇跡。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裏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給我膚色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盡管在鄉村,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盡管在城鎮,還有下崗工人無奈地訴說,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叠起,沖破舊的觀念,舊體制的束縛,迎來新世紀磅礴的日出!

敲響那壹排銅質的編鐘,渾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韻由遠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和五十九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壹個主題:祖國母親!

我們以《詩經》關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頌》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梆子與鼓詞唱您歷史恢宏歲月的輝煌,唱響您壯麗的山河亮麗的風景。

我們以嶽飛的壹闋《滿江紅》,以文天祥的壹腔《正氣歌》,以魯迅的壹聲《吶喊》,以朱自清的壹道《背影》唱響您不屈的脊梁與骨氣,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

我們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誌丹胸前的那塊補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唱響您的靈魂與精神。

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編織彩燈雲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金黃季節裏黃金般的早晨,唱響國歌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裏山河浩浩蕩蕩從天安門前走過,走過壹隊隊雷鋒,走過壹隊隊徐洪剛,走過壹隊隊李向群,走過壹隊隊方紅霄——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中華民族最壯觀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澱,五十九年的揚棄和繼承,壹個東方巨人到了可以說“不!”可以發言的時候。您聚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景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蕩豁達和深邃、閑靜,闊步在新世紀的黎明!在“十七大”的東風勁吹中。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壹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壹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麽,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壹——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壹天,他們駕車去晉國。壹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妳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麽?”孔子壹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壹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妳叫什麽?幾歲啦?”孩子

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周易?大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壹個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銳意進取、浩然正氣、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梁們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為基礎,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壹路前行。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向新的輝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