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上海食記——拉面篇

上海食記——拉面篇

回溫已超半年,即使溫州有可以探索的美食,由於住在鄉下,也缺乏隨時去探店的激情。

回想起在上海,每日下班後或周末,就會去拔草壹番,頗有獨孤的美食家之樂趣。

2012年,我剛到上海,住在泗涇的公司宿舍。那時候的泗涇,房價不過萬余。地鐵站出來,只有大潤發和全家便利店,偌大的三湘廣場空蕩蕩的。下班後的晚餐,就是沙縣或者自選中式快餐。對於美食,並沒有很大的欲望。每逢放假,總是特別想念老媽做的菜。

2014年,去了人民廣場的來福士工作。身處五色繁華之中,竟也慢慢養叼了嘴。午飯時間,會和同事去不遠處的平成屋吃拉面。飯點的平成屋,隊伍從樓上排到了樓下。進店後,趕緊拿壹份日本報紙,排在隊伍後面,看看報紙,最長不過十多分鐘,也會輪到點單了。人民廣場的平成屋,分上下兩層,面積不是很大,所以會很局促。店內暖氣又開得很足,冬天過去吃的時候,不僅汗流浹背,額頭上也不斷滴下汗水,很是費紙巾。墻上掛滿了琳瑯滿目的海報,最多的就是朝日和麒麟的廣告。電視裏轉播日本的節目,周邊落座的也有附近工作的日本沙拉黎曼。恍惚間,會以為自己在東京的某個居酒屋。那時候,菜單上還有海鮮五目拉面和蔬菜拉面,用料很豐富,即使是蔬菜拉面,滿滿壹大碗下來,下班後也不會太餓。2016年,公司搬到了婁山關路。正好,附近也有壹家平成屋,不過由於婁山關路日式料理店太多,小小的平成屋也就慢慢變成了我們的選擇之外。

拉面,是我最喜歡的日料。去日本出差的時候,日本人會經常請妳吃壹碗拉面。我第壹次吃拉面,是在新瀉長岡。新瀉就是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11月份的新瀉,比上海要冷很多。晚上的空氣顯得更加清新,路上並沒有很多人。紅紅的招牌,在這夜晚的冷空氣當中,如火壹樣溫暖。拉開推門,在自助點單機上點好拉面,並加了壹份溫泉蛋。落座之後,等了好久,小哥才端上拉面。湯色濃厚,大量的蔥花鋪滿湯面,海苔壹頁,就像屏風壹樣豎在碗沿。淺嘗壹口濃湯,從味蕾開始,瞬間傳遍全身,整個人都被這美好的味道包圍。於是,我就成了拉面的粉絲,經常走街串巷,發現好吃的拉面。

靜安嘉裏中心的壹風堂剛開業的時候,跟著同事去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壹風堂換菜單了,怎麽找都找不到第壹次的拉面,遂放棄。在徐匯的美羅城,也有壹家壹風堂,對面是另壹家拉面店,叫博多壹幸舍。壹天下班後,我特意從婁山關路轉地鐵過去吃。店內小哥“壹拉下壹”,“阿裏嘎多”叫地很熱情,幾乎每分鐘都在喊,跟對面壹風堂的安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愧是博多拉面,味道要比壹風堂好吃。

另壹家我下班後經常過去吃的拉面店,位於天山路的巴黎春天地下。可以從婁山關路地鐵站可以直接過去,巴黎春天地下的物業沒有什麽人氣,顯得非常冷清,反倒成了日本料理店的聚集區。地下壹樓和二樓,聚集了大量的日料店。這家店叫維心拉面,我壹周大概會來3次。每次都點招牌的維心拉面,同樣的大量的蔥花鋪滿湯底,令人垂涎。

興義路的新世紀廣場樓下,壹家叫五龍的拉面店。五龍拉面裏最有名的就是臺灣拉面,以辣出名。占著曾經吃辣勝過四川同學的光輝歷史,我沒有把臺灣拉面的辣放在眼裏。乍看上去,臺灣拉面的湯色並不會狠辣,上面鋪滿了韭菜炒豆芽,綠綠白白的,很是清單的感覺。忍不住夾上壹大份韭菜韭芽,稍微蘸了點湯,塞進嘴裏,就馬上被辣氣熏得咳嗽起來,忍住把面吃完,剩下的湯我可沒有勇氣喝了,闖蕩四川辣界無敵手,最後竟敗在臺灣拉面上。以致每次午飯時間,我都繞道而走,不敢進去。最後會經常走到延安西路上的嘉頓廣場內,哪裏有壹家博多拉面,還是老老實實吃清單的博多拉面吧。

周末,在長寧區圖書館看了壹上午的書,我會穿過壹條小巷子,來到位於新漁東路上的博多豚骨拉面。這家拉面價格會便宜很多,大概20多元。對於動輒50元左右的日本拉面,已經很良心了,味道和氣氛,比味千拉面要好多了,如多幾個人,再點幾個小菜和烤串,配上生啤,夏天的夜晚就這樣過去了。天氣好的時候,我還會騎車去中山公園,逛壹逛蘇寧,看看最新的電子設備,然後再逛壹逛優衣庫和MUJI。累了之後就去位於地下壹家叫壹番山的拉面店,店面挺小的,壹不小心就會錯過。這家店是對拉面最挑剔的博多人推薦給我的,我們都不怎麽喜歡壹風堂的拉面。

位於威寧路仙霞路的紀州拉面,由於離公司和家都比較遠,平時並不怎麽過去。有幾次,趁著滴滴大優惠的活動,就打車過去吃吃。我很喜歡裏面的碗。紀州的碗,讓我想起了我家小時候用的碗,象牙白的碗,並不會很大,碗沿內,三個紅雙喜和黑金飛龍相間繞了壹圈,透著濃濃的中式美。

夏天我會經常走去美食壹條街——仙霞路逛壹逛。夜宵利通點個蔬菜拉面,碰上煎餃活動時,也會點上壹份煎餃。或者去對面的研串面坊。研串的次郎拉面,分量極大,豆芽堆積的像富士山壹樣,吃完頂上的豆芽就飽了,但是即使飽了,也抵不住底下拉面和面湯的誘惑,最後湯實在喝不下去了,感覺很可惜。

雖然說的是上海的拉面店,但是突然也想講兩家深圳的拉面店。壹家是位於寶安機場的歌誌軒油拉面。油拉面,就像我們吃的蔥油拌面,是沒有湯的。聽說起源於日本名古屋。在上海,我還沒有發現這樣的油拉面。這家歌誌軒,從裝修開始,我壹直在期待。每次去深圳,壹下飛機,就要去看看開業沒有,有時候會扒開裝修隔斷布門,瞇著眼睛看看到底裝修到哪壹步了。大半年後,終於發現開業了。客人不多,馬上入座。例行程序,選擇軟硬,各種配料,端上壹份幹面,服務員會跟妳說具體吃法。先嘗試壹下原味,然後再加點辣油和白醋,攪拌壹番,別有壹番風味。

另壹家是位於深圳會展中心附近,皇庭廣場地下的海老江拉面店。海老,在日語中就是蝦的意。來自日本大阪。壹碗幹面,在配上壹份蝦熬出的沾汁。濃厚的沾汁,不斷揮發著大海的氣息,不習慣吃海鮮的人可能會聞不慣。沾汁是這碗面的靈魂,夾壹筷子面,浸入沾汁,撈起入口,腦裏回蕩起了海浪的聲音。吃完面條後,再請服務員幫忙加入店內特調的雞湯,把濃蝦汁稀釋壹下,慢慢的享受這大海的原味。

壹碗拉面,也可透出人生變化。熱烈的少年,喜歡點濃厚的赤龍黑龍。步入中年,慢慢參透世間美味就是原味,味增拉面和醬油拉面就慢慢變成了桌上常客。上海還有很多碗拉面,等著少年們和即將步入中年的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