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懶了大半年後終於痛定思痛,還是得恢復每周末出門看看的習慣。本來選擇的地方是保定,但是因為霧霾的問題,保定的霧霾相對於北京的來說只能是更加嚴重,因此選擇了位於北京東邊壹點汙染較少的薊縣。
熱鬧可人的小鎮,古鎮商業街往鼓樓方向行去,各式美食街和路邊的小攤絡繹不絕,九點多的夜晚雖然冷得人摸鼻子,但四處卻是熱熱鬧鬧的人群。與之前去過的宏村等地不同,這裏大半夜還有各種零食和小攤販擺攤。烤串或者砂鍋湯的小店可以壹直營業到夜裏兩點,圍著爐火,論斤售賣的鍋貼或饅頭主食,店門口掛著新鮮的香腸和臘腸。
然而早上八點多這裏已經開始了新的壹天,街上車水馬龍——沿街的亂停車真心替堵車的司機們鬧心。想想夜市繁華,從上午十點十壹點才新的壹天的柳州,只能感慨薊縣人民真是勤勞。
薊縣,古稱“漁陽”,也是安祿山叛唐的策源地。縣城的中心便是漁陽廣場,占地約五千平方米。中心建築漁陽鼓樓,只是古城墻拆除後剩下的門樓,前面的廣場下是壹座地下超市,廣場白天有人踢毽子晚上有人跳廣場舞,對應著鼓樓,倒是古今結合。壹旁的武定街兩側修建了不少仿古建築,這條步行街的西口便是獨樂寺。
獨樂寺建築群的通票是包含了獨樂寺山門、觀音閣、白塔寺、魯班廟和文廟。獨樂寺與白塔寺隔街相望,想當年,獨樂寺正對面,便是梁思成田野考察隊伍的駐紮地。魯班廟和文廟則在鼓樓的另壹側,文廟與薊縣小學相毗鄰,也不算辜負了孔夫子壹片赤誠。
獨樂寺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屋頂采用五條脊,四面坡,和故宮太和殿壹樣,俗稱“廡殿頂”,這也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格最高的廡殿頂山門。立於山門外側可以看到,從屋脊到房檐,呈現出四條優美的弧線,向屋角外展,如同鳥兒振翅欲飛。正脊兩側的鴟吻為龍頭魚尾形,古樸生動,已與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明清寺院的大吻龍尾翻轉向外不同,據稱是唐代雕刻遺風。不過目不能及,未能逐壹辨認出剩下的吻獸都是啥,只覺得莫名可愛。
山門的立柱直徑約十五厘米,古樸厚重,為木質結構。最值得壹提的,是其鬥栱。這是中國建築所特有的壹種結構,用於梁枋和立柱之間的過渡和連接。不過就我們常看到的故宮以及其他明清建築中,鬥栱顯得“弱小纖巧,每數十攢排列檐下”,幾乎是做裝飾之用。
而在這裏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鬥栱的實用功能,不僅連接了梁枋和立柱,外觀呈現出“雄大堅實,莊嚴不茍”的風貌,壹種大氣厚樸的氣質撲面而來。後面的觀音閣也是采用相同形式。
山門東西兩側是遼代的泥塑,4.5米高的哼哈二將造型,面部造型誇張,刀法簡練,整體線條流暢生動,無呆板生硬之氣。哼哈二將口型恰好對得上“哼”“哈”二字,瞪圓的雙眼莫名增添了幾分喜感和萌態。
經過四大天王壁畫,呈現眼前的,便是三層構建的觀音閣。上層匾額上有著“觀音之閣”四個字,據說是李白手書。跟秦同學爭論了半天到底是不是後人仿造的,最後的結論只能是下面“太白”倆小字應該是後人加的……
梁思成說觀音閣“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同時它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也因為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才使得鄰近唐山的薊縣在大地震中得以將觀音閣保存下來。終於得見觀音塑像,高16.08米,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立於須彌座中,兩側垂下的飄帶做平衡支撐,上繪有絢爛花紋。觀音穿戴帔帛、法裙,依次繪有繁花之景、鳳凰飛翔等不同圖案,色彩艷麗,衣決飄飄,儀態端莊。
仰頭遙望,觀音似乎面帶微笑,壹片悲憫之情,有人說,登上三樓便會發現,觀音目所及處,便是對面的白塔。
而站在這16米的觀音像前,卻不禁拜倒,不為所求,只為這份美而折服。想千年前塑像初成,該是如何光彩奪目,美輪美奐?歷經唐遼明清至今,依然保留著這份靜穆之美。時空錯亂的恍惚間,只想化身小小的掃地婢女,侍奉在塑像前,每日更換案前鮮花瓜果,可以壹直看著這美到時間盡頭。
觀音的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因此得名十壹面觀音像。觀音塑像背後,有壹尊印度風格觀音塑像,約真人大小,姿勢灑脫自得。
塑像的兩側有同樣精美如生的侍女侍奉左右,周圍是元代的十六羅漢壁畫,每壹尊羅漢周圍還有信徒什麽的,雖說是元代建造,不過還是能看出壹些唐代風韻。
而這壁畫的重現更顯傳奇。在明代時重描,在乾隆年間不知何故被敷以壹層白灰,1972年整修時發現墻壁白灰脫落,才顯露出來,同時讓梁思成負責了壁畫的完善工作。
可恨知道的故事太少,這墻上十六羅漢據說還有兩明王的故事和傳說看不懂,只能走馬觀花壹般,挨個瀏覽了壹遍。
(白塔、魯班廟的內容改天有時間再來不上吧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