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7年開始,廣州國際美食節由廣州市政府主辦,其規模及影響進壹步擴大。逐漸形成以“食”為主,集飲食、娛樂、商貿、旅遊於壹體,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更具國際性、廣泛性、群眾性、專業性、科學性的著名旅遊節慶活動。
從化以荔為媒,舉辦荔枝節盛邀天下客的歷史,要追溯到13年前。1992年7月13日,首屆荔枝節在從化街口流溪廣場舉行隆重開幕儀式。當時的廣東省省長朱森林出席揭幕儀式並致詞,林若、王寧等省領導,劉田夫、羅青長等中顧委委員,時任廣州市委副書記的鄔夢兆以及老同誌陳友群、梁柯平等出席揭幕式。同時,有38個項目在荔枝節期間奠基和剪彩,包括太平工業區第二期開發工程、瑋思工業區、街口22萬伏輸變電工程、珠啤從化分裝廠擴建工程、廣州豪華汽車內飾地毯廠、穗屏種雞場等等項目。
1993年~1998年,從化又連續舉辦了6屆荔枝節。壹串串紅荔,帶給從化人壹串串豐碩的“果實”。 1999年,是從化荔枝收成破歷史紀錄的年份,估產超過六萬噸。6月底,從化市委、市政府組團赴杭州展銷從化糯米糍荔枝。當時的廣州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守初及當時的廣州市委常委、從化市委書記陳建華親自掛帥率團前往杭州,6月28日,在杭州大飯店舉行“從化優質鮮荔枝(糯米糍)首次進入杭州市場新聞發布會”,杭州市和浙江蕭山、義烏等地有關領導,杭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及華東地區壹百多名水果批發客商到會,並與從化市商業供銷、農業、各鎮主管農業負責人以及荔枝中加工銷售專業戶代表,在推介會上進行接觸交流和洽談。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從化市又分別舉辦了不同主題的荔枝節。
山東濰坊風箏,早已聞名於世。其實,廣東也有壹個風箏之鄉——陽江。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據說那時有壹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壹塊“仙掌石”上鑿了壹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壹面“曲水流觴”,壹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 《陽江縣誌》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雲:“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傳統風箏又叫“生氣風箏”,有“百足”(蜈蚣)、“靈芝”、“崖鷹”等10多種,放起來隨風飄舞,栩栩如生。其中有壹種能鼓風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觀賞的,叫“排蓬風箏”,常見的造型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10多種。還有壹種“風蛾風箏”,能在空中自動點燃炮仗,猶如飛機發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風箏高達10米,直徑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幾個人拉著跑,乘五六級風才能上天。最長的“龍利風箏”,長達30米,由100~200個糊著彩紙的小竹圈串成,圈兩旁插上掃帚枝,狀似蜈蚣,放上天後能伸能縮,左右晃動,形神畢肖。
廣州每年十月份舉辦的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是壹個以廣場藝術為主,著重體現遊客的參與氣氛,邀請海內外和各民間民族藝術團體到此表演民族民間歌舞的大型娛樂活動。其間有民間民族歌舞,耍火龍,高臺舞獅,雜技,曲藝等表演,還有藝術大巡遊,組織有經貿、旅遊、工藝美術商品展銷等活動。 粵劇是我國的壹大地方劇種,紮根於廣東民間,也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華人居住區,至今約有300多年歷史。廣東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它把南音、粵謳、龍舟歌、木魚歌等地方說唱藝術,粵流行小調、小曲吸收使用,形成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調為輔,富有地方物色和豐富多彩的唱腔體系。 粵曲是由粵劇分支出來的,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壹大曲種,用廣州方言演唱。粵曲盛行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華人聚居的地方。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形成獨立的劇種。它的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註重聲腔藝術,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民間說唱。 廣州地區雜技藝術發達,在中國當代雜技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廣州雜技表演節目難度大,驚險精彩。代表性節目有《頂碗》、《滾杯》、《雙頂碗》、《鉆地圈》、《雙爬桿》、《抖空竹》等,著名的演員(包括魔術師)有崔良玉、梁義、余劍、戴文霞、嚴誌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