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鏈接:
link:/s/1 yoarsb 9 gdbfxmg 7 qpuxadw
提取代碼:mhwt標題:苦行僧孤獨之旅
作者:[美]斯蒂芬妮·薩頓
譯者:李若虹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上海詞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2-1
頁數:436
內容介紹:
65438+20世紀之交,許多西方探險家、學者、傳教士和旅行家開始懷著各種目的來到中國西部邊疆。他們尋求考古發現,用西方人文科學的方法觀察和記錄當地的社會俱樂部和習俗。約瑟夫·洛克·約瑟夫·F·洛克(1884-1962)也是其中之壹。他不僅以性格孤僻、寫作勤奮著稱,而且是唯壹壹個長期在中國西南邊疆生活和考察、大半輩子都住在雲南的西方人。他在雲南麗江納西的活動,他在青海阿尼瑪青山的動植物考察,他把卓尼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帶到美國,他在四川木裏的藏區探險,民國時期西南各界人士的直接接觸和交流,都曾轟動壹時,為後人津津樂道。斯蒂芬妮·薩頓的《苦行僧孤獨之旅》是唯壹壹部以洛克的日記、信件和對客戶的采訪等原始材料寫成的傳記。
關於作者:
約瑟夫·洛克(1884—1962)是我國研究民族學、納西學、藏學的著名西方學者。65438+20世紀之交,許多西方探險家、學者、傳教士和旅行家開始懷著各種目的來到中國西部邊疆。他們尋求考古發現,用西方人文的方法觀察和記錄當地的社會和風俗。早期的西方探險家和學者主要對中國西部的地下文物感興趣,例如,這些外國人是在敦煌發現古代手稿和黑水城文件的過程中發現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探險家對這片世界土地的熱情依然不減。但他們追求的目標逐漸從考古發現轉向對自然地理環境、人文風俗、社會制度的調查研究。有人長期居住在中國西部,對某壹地區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和記錄,並把自己的手稿送到國外期刊上發表。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中國政局的巨大變化,他們才不得不離開中國。在這些後期的西方探險家和學者中,洛克是具有代表性的壹位。他不僅以性格孤僻、寫作勤奮著稱,而且是唯壹壹個長期在中國西南邊疆生活和考察、大半輩子都住在雲南的西方人。他在雲南麗江納西的活動,他在青海阿尼瑪青山的動植物考察,他把卓尼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帶到美國,他在四川木裏的藏區探險,民國時期西南各界人士的直接接觸和交流,都曾轟動壹時,為後人津津樂道。
洛克在中國再次被人們提及和關註,始於上世紀80年代雲南麗江旅遊業的蓬勃興起。麗江的景點吸引了很多遊客,洛克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包括愛上麗江歷史和人文的學者和普通人。因此,近年來,許多與洛克有關的文章相繼出現,並出版了幾本書。但這些文章和書籍,有的是基於道聽途說,加入了壹些在國外找到的材料,有的在把洛克描述為傳奇人物時,加入了很多文學色彩和想象空間。各種關於洛克的故事雖然讀起來很煽情,但對洛克的生活背景、性格特點、人生理念缺乏準確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這壹現象引起了遠在美國的李若虹博士的註意。她決心把唯壹完整準確的英文版駱家輝傳記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內關心駱家輝的讀者。
李若虹博士1988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哈佛大學內亞研究系畢業後,他壹直在哈佛燕京學社工作。多年來,她壹直擠出業余時間翻譯洛克傳記,這與她在哈佛的研究專業和工作經歷密切相關。駱家輝走遍了中國藏區的邊境地區。他在雲南生活了大半輩子,雲南可以說是歐亞腹地,青藏高原最東端。從1924到1927,洛克受到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的資助,在阿尼瑪卿山采集植物標本。二戰結束後,1945-1950,洛克被時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的塞爾日·埃利塞夫教授聘為研究員,被派往雲南麗江進行納西研究。哈佛燕京學社至今仍有大量駱家輝與當時總統的書信往來。正是這些淵源,讓若虹在哈佛燕京學社工作不久就開始了這項翻譯工作。翻譯並不容易,而且是壹本涉及面廣、需要各學科支持的傳記,需要持之以恒去做。雖然已經過了好幾年,但是若虹對這個翻譯的熱情和努力壹開始並沒有減弱。通過努力工作,她終於完成了這個項目。
本傳記由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前園長理查德·A·霍華德教授的專職助手斯蒂芬·B·薩頓(Stephanne B.Sutton)於1974年撰寫,由美國黑斯廷斯研究出版公司出版。雖然洛克與薩金特教授的交往集中在他1924年至1927年的甘肅青海之行,但本書並不僅僅關註赫爾洛克的這段經歷,還涵蓋了他獨特的人生經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通過對現有各種第壹手資料的研究和分析,對探索者的性格和內心世界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和準確深入的分析。正如這本書的書名《禁欲主義與孤獨》所表明的,洛克是壹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但他是壹個徹頭徹尾的孤獨者!就像作者在傳記結尾寫的那樣:“他不可能在壹個地方久留,總是在旅行和漂泊。”他永遠只是壹個移民,任何地方都沒有他的家。也許正是因為他年輕時離開了家鄉,才註定了他徹底失去了真正的家。中國曾經接納過他,但最後駱家輝在那裏找不到家,被拋棄了。"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我們還沒有看到壹部基於現有史料的整理和研究的洛克傳記。因此,若虹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完成的這部譯著填補了這壹空白。雖然原著寫於40年前,但洛克這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這位孤獨而艱難的天才學者的獨特經歷依然有趣而獨特。無論妳是對西南宜人風光著迷的普通讀者,還是研究民國西南歷史政治的學者,抑或是熱衷於了解20世紀上半葉西方人在中國生活的印象和經歷的人文愛好者,這本書都為讀者打開了壹扇獨特的窗口。
如果洪受過紮實的學術訓練,她的翻譯不僅會力求準確,貼近原文,而且在翻譯過程中,她壹直在認真校對和研究相關歷史事件的細節,人物的背景和關系,以及相關地名的來歷。這個譯本是當今國內寫的很多關於洛克的謠言通過零敲碎打地整理摘抄壹些內容,加上自己的感嘆所無法企及的。另外,她畢業後壹直留校,方便挑選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各種老照片和史料。如果洪在中譯本中加入幾幀精彩的照片和駱家輝的手書,這些原始資料現在被哈佛大學的許多圖書館收藏,使這部傳記更加生動,確實能讓讀者對駱家輝這位傳奇人物有新的認識。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與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陳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