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以稻米為主食,麥類、薯類、玉米、豆類輔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為節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肴。農忙季節壹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壹。有時把紅薯煮熟,除去外皮,搗成糊狀,與麥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壹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壹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壹般都喝生水。烹調肉類習慣於“白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凈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重陽酒是仫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壹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制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壹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後用桐葉包住,形狀似狗舌,其名由此得來。它松軟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無窮了。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要不然山歌怎麽將它與愛情唱在壹起呢!原來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時節。坡場上青年男女唱罷山歌後,便圍坐在壹起相互交換各自帶來的“狗舌糍粑”,意味著愛情像芝麻糖那樣香甜。
枕頭粽
逢年過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傳說,枕頭粽是壹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枕頭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壹家人***吃壹個就夠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撈出晾幹後放些堿水拌勻;然後把粽葉背面壹層層地攤開約壹尺多寬,放上糯米到壹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上壹層葉子,鋪放壹層米,像谷圍圍谷子壹樣。最後用繩子綁緊、牢,放進鍋裏邊去煮壹個晝夜。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