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齡著名的幼韻,在百歲壽宴上說:“我只有壹個秘密:樂觀。不要糾結於往事,多花些時間思考如何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朋友和家人,願我們的生活都擁有幼韻style。這是我在2019年之初對妳們最美好的祝願,祝願大家都能像嚴幼韻壹樣健康長壽,像她壹樣“向前看”。
————————————————————————
幼韻全名“嚴幼韻”。她口述著作《109個春天》,由其長女楊蕾孟整理編輯而成。
《109個春天》,顧名思義,成書時作者已經109歲;而“春天”,不免讓人聯想到“冬去春來”,人生苦寒年歲的征程。然而嚴幼韻說:“當人們問我‘妳今天還好嗎’的時候,我總是回答‘每天都是好日子’”。她是在說長壽的日子挺享受的嗎?或者說因為每天都過得好,才能長壽呢?
? 凡是第壹眼看到這本書的人,或者見到她的人,都想了解她長壽的秘密。嚴幼韻說:“我長壽的秘訣: 不鍛煉、不吃補藥、最愛吃肥肉,不糾結往事、永遠朝前看”。看來,讓她長壽的秘訣,不是每壹條都可以效仿的,就“最愛吃肥肉”這壹條,讓多少人望而卻步、大跌眼鏡了?好吧,可能嚴奶奶的身體構造不同,是肥肉的克星。但是從中還是可以看到壹點端倪:她活得率性、自然、本真、快樂。但是她還說“不糾結往事,永遠朝前看”,這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效仿的。她的“朝前看”,不是發現自己長壽了,然後做的總結,而是人生壹以貫之的態度,這在書中描述的經歷中處處可以佐證。
這位被上流社會的各種光環包圍的女神,在年輕時和平凡人壹樣,經歷人生的磨難和困頓。她說:“我記得那些年不停地打包、搬家。而且因為光泩總是要先去赴任,所以這些事情都是我壹個人承擔……幾乎在壹夜之間我成了掌管壹切的人。”面對這樣的生活大翻轉,她開始“操持家務、招聘培訓仆人、指導廚師、策劃並主持眾多派對。”她成了“自己的管家、自己的賬房先生”。壹個光鮮亮麗的大家小姐,復旦大學的首屆女生、“開豪車進校園第壹人”、“十裏洋場的名門閨秀”、“美麗時髦的化身”,瞬間低到塵埃裏,成了自己的管家和賬房先生,處理各種人間瑣事。而她說“令我自己都有些驚訝的是,事實證明我還挺能幹。”她的自我壹掃灰暗混沌,從新站立成美麗的身姿。
二戰期間,她在馬尼拉生活時,心愛的珠寶被偷竊了。 她的震驚從她的話語中透出:“對這件事我努力保持平靜。丟失的珠寶是我從上海時就開始收藏的”,被盜竊的珠寶有家傳的寶石,有在巴黎、蒙特卡洛和意大利購買的首飾。這種失落如同藝術家丟掉了珍品收藏,考古者丟失了古董文物,多少有些失魂落魄吧。“當朋友們問我為什麽沒有因此而太難受時,我告訴他們壹切糟糕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已經是程度最輕微的了。我只是丟失了財物,其他重要的東西都毫發無損——我的生命、健康和家庭。”
楊蕾孟是作者的長女,也是嚴幼韻家教的果子。蕾孟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親眼見證媽媽從上流社會名媛壹夜之間成為‘將軍’,負責組織壹群女人、孩子、仆人以及他們和狗狗的膳宿。我明白了只要有毅力,沒有挑不起的擔子。我還從她身上學會了向前看,而不是糾結於往事;不要浪費時間和情感為往事而遺憾,應該滿懷信心地樂觀展望未來。”
其實幼韻不止負責了壹群人的膳宿,書中提到“馬尼拉極度炎熱、潮濕的天氣不利於健康。每壹處劃傷或者擦傷都容易感染。”她每天都會在臥室壹角開設診所,而總有兩三個孩子等著給他們處理傷口。除了傷口,還有疾病:“孩子們經歷了各種疾病——水痘、皰疹、登革熱、耳痛等。我的孩子中總有壹個臥床不起。我們非常害怕白喉,經常檢查孩子們的喉嚨……”。她帶領的這群人裏,主要是領事館裏外交官和領事們的太太。這些太太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以及家裏的傭人和廚師,組成了壹個戰時的大家庭。“作為總領事的太太,大家都希望我來主持家務。這不是壹份令人愉悅的工作。”太太們互相拌嘴,有的經常抱怨,仆人們甚至大打出手。“我竭盡所能充當和平使者,但實在讓人心力交瘁。”
關於這段生活的回憶是非常辛酸的。幼韻在白天可以像沒事人壹樣強作鎮定,因為家中其他女人和孩子已經因為生活的巨變而驚恐不安了,“但到晚上我就可以脫去偽裝,回歸真實的自我了。每當聽到汽車駛過前門我就會緊張,聽到士兵的鞋子踢到石板路上的聲音就會畏縮,盡管事實證明他們不是來抓我們的。”
“除了恐懼之外還有擔憂,主要是經濟方面的。……中國政府提供的薪水很微薄……我的積蓄也快山窮水盡了。” 伴隨這些恐懼和擔憂的日子接踵而來的,是可怕無望而悲傷的日子:“我(幼韻)幾乎屏蔽了關於那個可怕日子的細節回憶”,在“所有的太太都搬來之後,西本先生送來了我們丈夫的個人物品,並且說他們去了‘很遠的地方’……我大概拿到了光泩的眼鏡、手表和壹縷頭發。……整棟房子都是女人抽泣的聲音……我無法想象他們已經遇害……”
恐懼、憂慮和無望相伴相隨,像戰爭魔王接連投給人們越來越烈的毒藥。“馬尼拉的糧食供應幾乎崩潰”,“饑荒”、“忍饑挨餓”、“通貨膨脹”、“電力停止”、“供水系統癱瘓”……這些詞頻頻出現了。更有甚者,“不斷有狙擊手的子彈和榴霰彈片飛進房子裏。有壹次我(幼韻)躺在床上,壹些榴霰彈片穿過我上空,擊中了我頭上方的墻壁。”
在這些可怕的日子裏,幼韻帶著太太們、孩子們都做了什麽呢?她們試著彈鋼琴曲《春之絮語》、《少女的祈禱》,這都是華麗的曲子;她們在陽臺上玩玩橋牌;給發育的孩子們做衣服(比如褐色棉布無袖連衣裙);做點美食“洋蔥牛肉(其實是馬肉)”;嘗試做稀奶油(雖然失敗了);利用機會送孩子們上學;帶孩子去日本人關押美國人的營地探望多蘿西。
楊雪蘭(幼韻次女)回憶了那時孩子們的生活:當時家中***有9個孩子。孩子們沒有玩具,但是用樹葉、水果等玩“過家家”,用石子“踢毽子”,出行靠馬車;孩子們在花園裏種菜,養雞養鴨;經常赤腳奔跑;成了愛情故事的目睹者和陪伴者,而且驕傲地宣稱“學會了尊重隱私,在事情公開前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這些描述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在醜陋不堪的日子裏,她們用美麗光彩來照亮生活。醜惡的戰爭可以剝奪人們生活的平靜,卻不能剝奪人們內心的美好。
在饑荒年間,幸虧有菲律賓的華僑幫助,不斷給他們送去大米和食物,“我們的飯菜雖然單調但總算充足”。雖然他們所幸沒有忍饑挨餓地過日子,但是恐懼和憂慮像癌癥壹樣可以摧毀人的身體,表現之壹是讓人很快喪失體重。這位在歐洲生活時每兩周就要做壹次石蠟浴幫助減肥的外交官夫人,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三年之後,體重降到了“90磅(約合41公斤),重回少女時代”(她的身高153cm)。仿佛在夢魘壹般的歲月裏,幼韻仍然可以找到使人喜悅的信息。而且她奇跡般的保住了所有的身邊人,除了壹個仆人,他不肯和他們壹起轉移。
誠然,這種積極生活態度能帶給我們正能量,以預備未知的前路。但在《109個春天》的往事記敘中,各種有趣的信件、回憶、事件還能折射出嚴幼韻包容豁達的性格。她先後用過好幾個廚師,其中傭期最長的是吳媽。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例證。
在上海時,吳媽最初負責洗燙衣物,後來壹直跟隨她三十多年。戰後她帶著壹家人和吳媽,在朋友的幫助下輾轉離開菲律賓,來到美國後。她自信地說“我壹如既往地擁有很棒的廚師——我已經把吳媽培養成壹個出色的大廚……”在幼韻離開美國後,“朋友們經常請吳媽準備晚宴的飯菜”。當幼韻回美國探親時,把丈夫(顧維鈞)托付給吳媽照顧。壹直到1963年,吳媽退休了,才離開了幼韻壹家。各種記敘表明吳媽是壹位放心可靠、廚藝高超的仆人。
可是在楊蕾孟(作者長女)的眼裏,吳媽是什麽樣的呢?“我不知道還會不會再帶吳媽來家裏。我覺得她自己也不怎麽願意過來。但我還是邀請她下次過來。嘿,她太不講衛生了!她擦所有東西都是用同壹塊油膩膩的布。……她正在學習保持整潔。(不過我覺得她根本沒洗過澡)……”妳可以想象嗎?“擦所有東西用同壹塊油膩膩的布”,是不是太不講衛生了?
通過二人對吳媽的不同評價,可以折射出幼韻對人的包容和她豁達的性格。在她眼裏,只見吳媽的閃光點。這樣的幼韻,誰不喜歡和她交朋友呢?幼韻說“我下班回家經常發現朋友們都在不耐煩地等著我,她們已經提前打電話給吳媽通知她們要來吃晚飯。”這樣的場面真的是很可愛,而親朋不邀而至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呢! (題外話是:“別輕易迷信豪門盛宴”)看來和幼韻在壹起生活的人,都是如沐春風。
她的神奇魅力之壹還有:能給人家庭的溫暖。顧維鈞的女兒對她說“感謝您讓我和德昌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感謝您使顧家人聚集在壹起”。顧維鈞的孫女說:“我和爸爸(德昌)壹直比較疏遠,漸漸長大後才想要融入這個大家庭。我沒有預先通知就徑直來到了公寓,奶奶開門後就對我說:‘妳想要見妳父親。’自此之後我和兒子尼古拉斯就壹直在享受奶奶無限的溫暖和好客,更不用說家中豐盛的美食了。”
然而,她的愛和魅力不止於家人和朋友。她資助了許多求學和尋夢的人。這些人,不僅有學習優秀的少年,還有無什學歷的中年婦女,她在資助人時並不予以甄別。而受過她資助和指導的人,無壹不順利完成學業並擁有了成功的事業。這些事跡在書中專門辟有壹章加以記錄,即第十六章《向前看》,也是全書的最後壹章。
和我們常看到的名人自傳不同,嚴幼韻的最後壹章不以回顧往事而作總結,而是她資助的孩子們的成功經歷,以及這些受資助者對初來美國生活和求學的回憶。這些人無壹不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幼韻奶奶的幫助和推動,最終事業成功,甚至是獲得了自己不敢夢想的成就。
幼韻在年高時,想的是:“下壹步的計劃是什麽呢?”
不僅她自己資助學子和初到美國的尋夢人,她的孩子們也如此行。但我相信,她的孩子們熱心助人,是因為有她這樣有智慧的母親的引領。嚴幼韻在文中提到“因為我的孩子們致力於將他們獲得的恩惠回饋給社會,我幫助的範圍超越了親友,延伸到素不相識的孩子們。”
在1980年,蕾孟(作者長女)在安多佛設立了嚴幼韻基金。在2007年,接受嚴幼韻獎學金的是壹位來自上海的三年級學生張天嬌。
她的女兒雪蘭為威爾斯利學院捐贈了壹個自習室,用於女性全球領導力的培訓。雪蘭為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壹間茶室——幼韻軒。
她的女婿唐騮千(被作者稱為“我的兒子”)在安多佛設立了助學金。2007-2008年***有二十多名學生獲得了菲利普斯學院唐氏獎學金。唐騮千還捐資修建了唐氏教學博物館和美術館。
嚴幼韻說“在我的壹生中,無論遇到何種困難,總會有人伸出援手。現在我希望自己也能把這種關愛延續下去。”
下面摘錄了她資助過的孩子們的壹些話:
麗莎:“最終,我不出所料地進入了較好的大學,而且有了選擇,並不僅僅是被錄取。”
周安:“奶奶向我證明了‘助人為樂’這句中國老話是生活實踐中的真諦,而不是空想出來的道理。她創造了感恩與仁慈之鏈,我正竭盡所能把它傳遞下去。”
李丹秋:“有能力之後我也將以顧奶奶為榜樣,盡最大努力幫助那些同樣有誌於高等教育、渴求知識的人。”
羅明珠:“我壹點英語也不會說……現在我已經可以用英語和人交流,而且結識了很多朋友。……她照顧我,甚至關系我的未來,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
張林:“她身體力行向我傳授著應有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她那體貼他人、樂於助人的方式。 她為我設立了此生追求的標準。”
至此,作為《109個春天》的讀者,不僅掩卷而思。嚴幼韻的春天,並不立意於苦寒歲月的征程,而是著意於創造美好未來的春天。如果說她的祖輩父輩經營了商業帝國,而她卻用壹生經營了愛的帝國。嚴幼韻本身的存在就是滿了陽光雨露的春天,豐盛而華麗,溫暖而充滿養分。她是家人的春天,是朋友的春天,是素不相識的學子和尋夢者的春天。她還把春天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們的心上,種在了妳我這些普通人的心裏,種在了人世間。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朋友和家人,願我們的生活都擁有幼韻style。這是我在2019年之初對妳們最美好的祝願,祝願大家都能像嚴幼韻壹樣健康長壽,像她壹樣“向前看”。
附註:本文寫作引用了大量原文,以求更接近著作的描述原貌而避免來自於本文作者的個人理解。
本文只是作者想要凸顯的壹個主題,所以只摘錄了主題相關的原文。而原著中內容頗豐,關於時尚、美食、作者在聯合國的工作、幼兒及初等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等,希望有興趣的朋友閱讀原著,壹定會有收獲的。
《109個春天》:顧嚴幼韻口述,楊蕾孟編著,魏平譯.新世界出版社.2015.10
後記:本來在圖書館裏壹眼瞥見的書,權作飯後消遣用的。卻發現此書不是養生大全,也不是十裏洋場繁華往事的追憶,而是關乎人生格局。嚴幼韻的開朗豁達和溫暖豐沛,即使作為讀者也能如沐春風,拼出緊巴巴的時間寫下此文,寫作過程也是令人愉悅的。感謝嚴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