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壹曲《紅太陽照邊疆》唱響全國,也使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紅極壹時,聞名遐邇。記得歌詞的尾句是:
毛主席您領導我們,勝利永向前方!
這歌聲也指引著我來到延邊自治州的壹個村莊------百花谷朝鮮族古村落。
這個村落具有1200年 歷史 ,曾是渤海國州府所在地,是該國向唐朝納貢重要節點。
這裏更是滿清龍興之地,以展現長白山的宏大豐富的關東文化為主,同時它也是東北三寶的產地。
我在開篇裏曾提到過“關東山,三件寶,人參貂皮靰拉草”,而現在三件寶的說法是人參貂皮和鹿茸。可能靰拉草太普通,上不得臺面,被與時俱進的剔出去了。
這個村***有27戶人家140余人,清壹色朝鮮族人,如果有誰與外族人通婚,就得從村裏搬出去。
房子是2017年松江洪水後,在政府的幫助規劃下統壹建造的,看上去有那麽點朝鮮族小別墅的風格。
這是其中的壹種形制。
村中按規劃只種植各種花草,替代了以往的蔬菜和莊稼,故命名為百花村。
從本村選拔雙語(漢語、朝鮮語)比較好的青年女孩當導遊,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導遊。
村裏壹***就那二十幾戶人家並集中居住,遊上壹圈也就半小時多點的樣子。
遊朝鮮族村莊本來是行程以外的自費項目,自有其主打的門道。先說第壹個,就是拜訪朝鮮居民家庭。村裏的居民按安排順序,由家中雙語最好的人出面接待遊客。
要求遊客遵守的規矩只有壹條,進入居民家中後不得拍照。
壹位三十多歲的朝鮮族年輕媳婦出面接待了我們壹行。
據我觀察,朝鮮人家中是吃住臥壹體化的。房間的壹半鋪著兩色地毯,靠墻的深顏色部分是用於公婆睡臥的,因為那塊采暖時溫度要高壹些;靠外邊的淺色部分,是他們小夫妻全家睡臥用的。
客人來到家裏,進門脫下鞋子後,就在淺色地毯這塊席地而坐,因為坐在老人使用的地方,顯得不夠尊重主人。
剩余的空間,就兼具家中除睡覺外的全部功能了。廚房正對大門,與我們日常家居廚房並無二致。廚房與大門之間,作為用餐的地方之外,還有壹個醒目的地爐,用於熬煮肉食。
據主人介紹,他們基本不炒菜,也不用食用油,肉食是煮的,所以,廚房無油煙,比較幹凈。
家中只有壹個小小的類似於炕桌的圓桌,供全家人坐地吃飯之用,也兼作小孩做作業的課桌,此外,再沒有桌椅板凳之類的家俱了。
室內沒有任何隔斷,幹凈整潔,女主人就坐在地上和我們對話。
她告訴我們,他們這個村,已是朝鮮過來的第五、六代移民,純粹的中國國藉。
他們仍保留著長子繼承制。長子在繼承父母全部財產的同時,也負有贍養的義務。
他們壹直重男輕女。長媳既要侍奉公婆,還要侍奉丈夫,承擔全部家務。男人的生活就是喝酒和享受,幹家務活是要被人恥笑的。
基於以上原因,長子雖然繼承家產,卻很難娶媳婦,現在的女子也不願意嫁過去遭壹輩子罪。受歡迎的反倒是次子、三子。
女主人又說,村裏面有三戶富裕人家。首富是村長家,他家養馴鹿;另壹家養蛤蟆;再就是她們家,種人參。
我們自從進了她家,連壹口白開水的招待也沒享受。不知這原本就是朝鮮人的待客之道,還是因為遊客接待多了不當回事。
談到人參時,女主人指著竈臺上壹個碩大的泡滿藥酒的玻璃瓶說,那是她家自釀的燒酒和自種的人參泡的,客人有興趣的話可以嘗嘗。
我是三四個參與品嘗的人之壹,喝了約半兩酒,覺著人參味濃,口感很好。
女主人文靜持重,也很健談,有電視中的韓國女主範。據她說,去年她被評為接待遊客最好的村民,村裏還發給她3000元獎金。我們有幸成為這位“金牌接待員”的訪客。
乘壹行人中有人與她洽談購買人參事宜時,我們退了出來,結束了這次拜訪。
另壹個重頭戲是吃民族風味大餐,這桌飯菜看起來很講究,卻沒什麽硬菜。
邊吃可以邊看民族風情表演。說實話,表演水平不敢恭維,用業余二字評價絕不為過。尤其是演員們沒有表演激情,如果不加以整頓,我真擔心他們還能走多遠。
探訪民俗村壹套玩下來,人均消費180元,我想,這可能是村裏 旅遊 收入的主要來源。
村裏還有些朝鮮民俗的小創意,小擺設,可以看出,壹切還處於草創之中。
不管怎麽說吧,我看到延邊的壹角,從歌聲走向了現實。但願如歌詞所唱:
延邊人民鬥誌昂揚,軍民團結建設邊疆!
壹切都會越來越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