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思茅市和西雙版納州是中國普洱茶鄉。自古雲南出好茶,雲南人也愛喝茶。對於雲南人來說,喝茶的生活就是雲南人的生活,那雲南人都喜歡喝什麽茶呢?雲南又有哪些奇特的飲茶習俗呢?
壹、布朗族飲茶習俗
布朗族吃“得責”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裔,是最早的種茶民族之壹,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巖冷種茶的史事,保留在思茅市瀾滄縣《奔悶》創世紀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責”經人工栽培後的茶叫做“臘”,為後來的傣族、基諾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稱茶為“臘”。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雙版納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飲茶的獨有方式包括吃“得責”生茶和口含“臘”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幾項內容。
吃“得責”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為野菜,當“佐料”食用,稱為吃“得責”生茶。至今瀾滄縣景邁、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幹活時,帶上冷飯、腌菜、辣椒和鹽巴,吃飯時摘上壹把生茶“得責”,蘸鹽巴、辣椒當飯吃。
口含“臘”(茶):隨著布朗族對“得責”野生茶的認識加深,經過人工種植、馴化、轉化成栽培型茶葉即“臘”後,需求量也增加,發展到大面積種植的新階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臘”(茶)采下來帶在身上,勞動時累了就把“臘”(茶)放到嘴裏含著,用口含“臘”的方式來消除勞累,保健身體。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貴客或作禮物相饋贈的壹種腌菜茶。制酸茶的時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將鮮葉蒸熟,放在陰涼處晾幹水氣後,裝入竹筒中壓緊封好,埋入土中,幾個月乃至幾年以後,遇上喜慶之事或客人來訪時,將竹筒挖出,取出茶葉拌上辣椒,撒上鹽巴來款待賓客,可以直接嚼食,茶葉酸澀、清香、喉舌清涼回甜,幫助消化和解渴。
吃烤茶:布朗族把“臘”(茶)摘回來,用鍋炒、手揉、陽光曬幹後,把“臘”(茶)放入“國哦臘”(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後放水熬成茶湯來喝,據說喝了眼睛明亮,頭腦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傳著這樣壹句話:“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臘’(茶)不行”。把“臘”當作常備藥而飲烤茶。
布朗族擅煮青竹茶。在野外勞動之中,或長途行走之後,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隨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為壹個個奇特的高腳茶杯,然後把壹支大竹筒裝滿清泉放在火堆旁燒烤,水燒開後放進茶葉,再煮五、六分鐘,然後將茶水倒人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飲用,這種青竹茶帶有泉水清甜和清茶醇香之味。
二、基諾族飲茶習俗
基諾族吃涼拌茶、飲煮茶。涼拌茶是基諾族自古流傳下來的以茶當菜食用的古老吃茶法。拌法是將剛采收的鮮嫩茶葉揉軟揉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於茶湯中拌勻,便成為基諾族喜愛的“臘撥批皮”,即涼拌茶,當菜食用,風味獨特。
基諾族中普遍飲用煮茶。煮茶時先將壺內的水煮沸後,放人茶葉,待茶煮好後,將茶水倒入葫蘆中,人們用葫蘆品茶。飲後爽口,防暑降溫,除煩止渴,解膩清神。
三、傣族飲茶習俗
傣族飲用竹筒香茶。這是別具風味的壹種茶飲,也是比較講究的壹種待客茶。傣語叫“臘跺”。拉祜族也飲用,拉祜語叫“瓦結那”。制法有兩種,壹種是采摘細嫩的壹芽二三葉,經鐵鍋殺青,揉撚,然後裝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內,在火上烘烤,這樣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葉的醇厚茶香,又有濃郁的甜竹清香;又壹種制法是將曬幹的春茶放人小飯甑裏,甑子底層堆放壹層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墊壹塊紗布,放上毛茶,約蒸十五分鐘,待茶葉軟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氣後倒出,立即裝入準備好的竹筒內。這種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齊備,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徑為5—6公分,長22~25公分,邊裝邊用木棍將竹筒內的茶葉春壓後再裝茶葉,邊裝、邊烘、邊春,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春緊為止,然後用甜竹葉或草紙堵住筒口,放在離炭火高約40公分的火塘三腳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約五分鐘翻動竹筒壹次,待竹筒由青綠色變為焦黃色,筒內茶葉全部烤幹時,剖開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飲用時,取出圓柱形的茶葉,掰少許茶葉放人碗中,沖人沸水約五分鐘即可飲用。竹筒香茶具有芽葉肥嫩、白毫特多,湯色黃綠,清澈明亮,香氣馥郁,滋味鮮爽回甘的特點。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間勞動或進原始森林狩獵時,常常帶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時,他們砍上壹節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燒開,然後放人竹筒香茶再燒五分鐘,待竹筒稍變涼後慢慢品飲。飲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渾身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