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香酥行美食菜鋪

香酥行美食菜鋪

江陰文廟

始建於北宋景祐三年(1036),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文廟,又稱孔廟,是歷代供奉孔子的廟宇,也是舊時儒家教習所的所在地。江陰文廟整體布局為壹座具有對稱軸的宮殿,是仿照山東曲阜孔廟的風格建造的,是江陰文化古城的標誌。江陰文廟是江陰古城內的儒家聖地,也是江陰科舉時代的最高學府,因此江陰居民歷來有元旦到文廟“走三橋”的習俗,以“招財進寶、高照人間”。

艾比嘴公園

它位於長江大橋旅遊區的西北部,占地350畝,因蜿蜒的山脈和伸入江中的天鵝形狀而得名。遊客在這裏不僅可以看到大橋的雄偉神奇,還可以俯瞰鵝山的優美姿態,是江橋景點的最佳位置。

公園由炮臺博物館、濱河旅遊區、森林休閑度假區等功能區組成。爬上“蔣芳門塔”並從欄桿上俯瞰,妳可以欣賞到江景和橋景。當您踏上豪華遊艇“海軍上將”號時,您可以享受吃、住、行、遊、購和娛樂。在明清古炮臺區,妳可以悼念歷史遺跡,思考古代愛情。沿著河邊旅遊線路,有釣魚、打獵、燒烤和漂流等活動。當妳來到“鵝鼻雪”時,妳可以欣賞河邊的風景,欣賞“姜維海頭”巨石懸崖的蹤跡和姚思的傳奇人物徐霞客,令人深思。在森林度假區,有各種各樣的小木屋,竹屋和工廠房,錯誤,休閑和娛樂都需要。

走滬寧高速公路到“姜維海頭”看到的第壹座橋,只有江陰鵝嘴公園。

中國第壹座羅漢墻

這面墻是在江陰君山公園雕刻的。江陰君山占地200畝,平地而立,高起不與驛站相接,遠望形勢,與鵝嘴公園遙相呼應。相傳,古時候的君山是戰國初期楚國沈駿黃歇的封地,因葬於山下而得名。土地幽靜,風景如雲。君山以其美麗的山脈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聞名,它也以儒釋道三教和諧共處而聞名。梵蒂岡玉林宮非常壯觀,千年古剎香火鼎盛。南宋時期,工部尚書高道鎖廣泛搜集典籍,首次編刻了500羅漢的名字,並建碑立傳。此後,在全國各地的寺廟中建造了500尊羅漢和雕像。因此,有“五百羅漢之名”源於江陰的說法。如今,在此基礎上建造的“五百羅漢顯壁”長60米,平均高度超過4米。它由櫻花紅色花崗巖石制成,上面刻有500名阿羅約·陳如的羅漢。這些羅漢大小不壹,錯落有致,栩栩如生,變化多端,堪稱中國之最。不僅為素有“壹方大觀,郡之巔”之稱的君山增添了文化內涵,也讓中國佛教文化瑰寶《羅漢尊碑圖錄》再次大放異彩。而且與附近的江天亭、雞公石等自然景點相搭配,相映成趣,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

興郭汜塔

江陰興國寺塔位於市中心南街與中山南路交叉口西側。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太平興國寺七級浮圖,俗稱“興國寺塔”。興國寺幾經興廢,但古塔保存尤為完好,已有1000年歷史。它以其古樸端莊的魅力,巍然屹立在古城興國寺舊址的花園中。它是江陰古城的歷史見證和獨特標誌。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塔基和塔身進行了多次整修和加固,以保護這座重要的古建築。1982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省文管委專家的指導下,從7月1985到2月1986,撥款30多萬元進行綜合整治。目前,該塔共八層,高42.22米,東北0.25米,頂部中心以北18度,塔底直徑10.70米,每側寬4.54米。塔的第七層內壁呈八角形,西北、西南和西部有三個殘面,第八層只剩下壹個高約2米的孤立殘墻。

江陰三江大橋

大橋的風景旅遊區靠近河邊,有美麗的自然河岸,河上的風景反映了“江尾海頭”的風格,充滿了氣象。公園在河中設置了小型快艇和豪華遊輪。乘快艇劈波斬浪;“長江之星”號遊船集餐飲、娛樂、休閑、觀光於壹體,還開展江上婚禮、江上夜遊等娛樂項目。在船上,您可以充分欣賞黃山的全景,黃山被稱為黃金水道上的江海之鑰。妳可以看到在水天交界的江心突兀的黃山像壹把巨大的藍色鎖橫臥在江海門戶,妳還可以看到江陰“壹江西流”的獨特奇觀。

為充分利用大橋景區的地理優勢,在鵝布嘴主峰山頂修建了旋轉觀光塔,與東山望江樓、長江大橋遙相呼應。爬上塔頂,妳可以看到長江的壯觀景色和江與橋的融合。在妳的腳下,氣勢磅礴的長江和百米之外的中國壹號橋塔巍然屹立,穿過兩個小圓桌面的粗壯懸索,脫下天然護城河的橋面,浮現出壹條懸浮在浩瀚江面上的“雲龍”,氣勢磅礴。看看大江兩岸,壹個馬平川,許多港口碼頭,海鷗聚集在壹起,海船穿梭,測量船王源像白天鵝壹樣休息,現代濱江港口城市的繁榮更是全景。

黃山炮臺

江陰是蔣芳的壹座古城,黃山是黃山中最高的壹座。戰國時期,江陰屬於春王黃歇的封地,故名“黃山”。黃山西有鵝鼻山和君山之稱。東與蕭山、常山、巫山接壤,沿江蜿蜒10公裏,遮蔽了錦繡江南的阡陌良田,天然形成了“枕山擔水”“水環山拱”的天然屏障。這座山在長江邊上,距市區2.5公裏。它是長江的狹窄之地,被稱為“江海門戶”和“鎖航要塞”。黃山有座峰、鞍峰和龍頭峰,平均高度為91米。登上山頂,北望靖江,與孤山對峙;周邊群峰環繞,綿延30多公裏,長江南北兩岸風光無盡。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曾在西峁山修建烽火臺;南宋時,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曾在此駐紮禦敵,並專門在此修建了炮臺。道光、同治以後,炮臺已初具規模。辛亥革命後,當地炮兵改為外國炮兵,並修建了堡壘。目前,黃山炮臺遺址仍處於廢棄狀態,有65,438+02座混凝土堡壘分布在各個山灣和山頂上,有7門清朝同治十三年(65,438+0,874)出土的古大炮和2門“吳耀將軍”萬公斤鐵炮和彈丸,從而構建了壹個古今戰場景點。在黃山,出土了壹把壹萬斤的古槍,上面鑄有“吳耀將軍”字樣。

現在黃山建了壹個公園。這裏有黃山公園的門樓、黃山博物館、望江亭、盤石溪和陳奕詩紀念碑,並對古炮臺、軍械庫和彈藥庫進行了翻新,使其成為欣賞黃山炮臺遺址和俯瞰長江風景的旅遊景點。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出生於江陰馬鎮南昌村壹個沒落士紳家庭。他年輕時才華橫溢,博覽群書。22歲時,他放棄了仕途,開始漫遊祖國。34年來,他走遍了16個省區的名山大川。他在研究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世界上調查和研究石灰巖地貌的先驅。《徐霞客遊記》被認為是古代人的壹部奇書。在他的家鄉有許多與此相關的文物。

徐霞客故居位於江蘇省江陰市馬鎮鎮南陽岐村。它位於江南,風景秀麗,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北距江陰長江公路大橋35公裏,南距無錫15公裏,東鄰滬寧、錫澄高速公路。始建於明朝,清初翻修,很難到達山頂。原房屋有四邊和四邊,面積為65,438+0,000平方米。中間懸掛著魯題寫的“徐霞客故居”牌匾,屏風背面擺放著徐霞客半身像。第二個入口寬五個房間,深六個框架,高5.8米。這裏陳列著徐霞客生平事跡的各種喀斯特標本和現代專家學者撰寫的論文、專著。第三入口面闊五間,進深八間,高6.8米。正殿三間懸掛著題寫的“崇禮堂”牌匾,墻上陳列著近代名人的題詞。在東西書房裏,有徐霞客的傳記、旅行路線圖、圖片和他科學探索過的地區的喀斯特標本,在天井的右側,有徐霞客親自移植的羅韓松,它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徐霞客故居由故居、水笙橋、青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楊勝花園組成。

清善堂石刻是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共262年間84位名人為徐氏家族撰寫的墓誌銘集。傳、序、註共90篇,其中石刻76件,是明代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非常有價值。徐霞客墓位於青山堂後院,墓前有壹尊徐霞客塑像。

楊勝園是以徐霞客遊記紀念碑廊為主體的江南園林,以表達對家鄉人民的敬仰和紀念。公園位於故居和青山堂之間,占地20畝,內涵豐富,品味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