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新年0:00放鞭炮 穿新衣
拜年傳親戚
演社火 有舞龍 耍獅子 大頭娃娃 踩高蹺 搖旱船
十五吃元宵 看煙火 猜燈謎
每年我們都要過好多個傳統節日,從年初的春節、元宵,到清明、端午、中秋,直至冬至,這些節慶活動是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民族意識傳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形象體現。中華民族正是在對這些節慶活動的代代相傳中,讓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然而,近幾十年來,民族文化卻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逐漸消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知何為民族文化傳統。
為了繼承節慶活動的優秀傳統,逐步培育富有時代特色的中華節慶文化體系,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接納和堅持民族文化傳統,“花山”版從這壹期起,開辟“中華節慶文化大家談”專欄,擬選擇關系大眾生活的春節、“三月三”、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大討論,內容包括:春節如何提倡文明過節,堅持貼對聯、掛紅燈籠、舞龍舞獅等習俗;“三月三”如何恢復傳統歌圩,在縣裏和農村開展群眾性對歌活動;清明節如何紀念先烈、祭祀祖先,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中秋節提倡家庭團聚,不鋪張浪費等等。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進行熱烈討論,讓民族文化傳統深入人心。
節慶是壹種文化,這已是大家的***識,那麽傳統節慶當然就是壹種傳統文化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早已有了基本的定論,那就是:壹要繼承,二要發展。道理很簡單,因為傳統文化是先人們在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創造的產物,並經過壹代又壹代人的篩選、揚棄、豐富而保留下來的精華,但他們又不能不受到那個時代物質和精神條件的約束與局限,所以文化的傳承天然地伴隨著發展和創新的課題。這是民族文化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如果用這條規律來觀照中華民族最重大的節慶——春節的話,結論就是:在繼承春節的傳統文化中必須註入現代文化的元素。其實“春節”這個名詞是新中國建立時才使用的,過去正月初壹叫“過年”或“元旦”,因為這是我國的農歷開年的第壹天。但為與國際接軌,國家使用了公歷,這樣壹年就有了兩個開年,過兩次年了。於是改農歷過年為春節。正月恰是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月份,春又是壹年中春夏秋冬的開季,所以春節改得順理成章,人們都樂於接受了。這就是節慶傳統文化註入現代元素的典型範例。
然而近些年來,每逢春節都聽到壹些不和諧的聲音:“現在春節過得真沒意思了。”“冷冷清清,不熱鬧。”有人編了個順口溜來概括:“電視《春晚》,家人團圓,壹桌年飯,電話拜年。上街轉轉,擠擠公園,睡上幾覺,就算過年。”
現在的中老年人,總是眷戀著童年時過的那個五彩繽紛的大年,像壹個美麗的夢留在記憶裏。親人團聚,人情交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各種雅俗情趣的民風習俗令人應接不暇。新春伊始,壹切煥然壹新,親朋好友見面,好像重新認識壹樣,拱手致意,笑臉相迎,互相拜年,祝福吉祥。房屋打掃壹新,大門貼上新春聯,墻上貼上新年畫,孩子穿上新衣服,門前掛上新燈籠,真是萬象更新。白日鑼鼓聲中瑞獅走家串戶,夜來條條火龍在鞭炮中飛舞。村裏搭起小戲臺,農民用鍋灰和紅紙化妝演起調子戲《王三打鳥》。孩子們歡天喜地滿村亂跑,三五成群到各家拜年,唱吉祥“令令樂”,喊祝賀的順口溜,戶主高興得又送糖果又給封包,然後去村店買鞭炮焰火,“轟轟烈烈”放個痛快!他們不把全村搞得熱辣火爆就不算過年!老人都說:春節是孩子的世界。
令人惋惜的是,這種喜氣歡騰的節慶氛圍,如今少見了,城市裏更加重了這種感覺。傳統沒到位,現代沒進入,真有點不土不洋不倫不類,所以才成了大家要談論的話題。
我以為還是要從文化切入,春節首先要重燃傳統文化的亮點;又要引入現代文化的燦麗,使它成為壹個名副其實的“文化春節”。比如:親情團聚是春節中最具東方文化色彩的壹個重頭戲。父母盼遊子歸來,望眼欲穿;兒女回家探親,歸心似箭。有的不遠千裏萬裏,跨國越洋,目的就是為了親情團聚,父子、爺孫、夫妻、兄弟姐妹、叔嫂伯嬸姑姨侄甥舅……中國的親情何其多!稱謂之復雜,輩分之嚴謹,讓西方人瞠目結舌。英語中只壹個“uncle”就把親戚全包羅了。傳統的親情大團圓雖好,但幾億人集中在這幾天回鄉團聚,就是啟動全部陸海空交通工具也難完滿地做好。更何況社會機器不能停轉,服務行業還要加班。怎麽辦呢?那就要借助“現代元素”了。電話、錄像、手機短信、電腦傳遞、郵寄禮物等便成了遠距離團聚的載體,也可稍解思親之苦。我的二哥就把自己聲情並茂的獨唱以及祝福的話語錄制成光碟,寄去美國給大姐,春節時讓他們在萬裏之遙播放,不就是壹次“現代元素”的團聚嗎?現代式的團聚還有新招,跳出老巢,“旅遊團聚”“異地團聚”成為了時尚。城市人到農村過年;農村人到城裏過年,在節慶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溝通了人際關系,壹舉數得。
現代元素也表現在“美食”上。從前過春節,農村裏殺豬宰羊,城市裏雞鴨魚肉,塞滿了整個節日,似填鴨催肥壹般。幾天下來,孩子吃胖了,中年人吃膩了,老年人吃病了。有的逢吃必酒,逢酒必醉,猜碼劃拳,不放倒幾個不算熱鬧。如此“傳統文化”還真要加點“現代元素”了。現代春節美食應該把營養保健放在首位,然後是特色、美味、衛生、節儉,這樣才能吃出文化來。過去過個春節光做吃的就把人累得半癱,現在不同了,全家人到酒店餐館吃頓團圓飯,花錢買個清閑。我還見過如此“年飯”,就是:全素!並非憶苦餐,素得很有品位,很講質量。據說馬寅初壹周免食壹天,活到百歲。看來在美食豐盛的春節裏全素壹天,又獨特又合理。
還有,常在春節期間組織各種聚會,如老戰友聚會、同學聚會、同鄉聚會、行業聚會等,有喝早茶的,有赴大宴的,還有郊遊野炊的。點睛的是,這種聚會壹般采用AA制,大家出錢,這是典型的“現代元素”。
不論傳統的或現代的春節,有兩個陋習是要改革的。壹是賭博,二是送禮。賭博違法,其弊端不說自明。送禮看是小事,其實很妨礙人們的交往,比如春節有空,常想去看看朋友,胡侃神聊,情趣無窮。但節日去別人家不帶禮物似乎不合常規,可帶什麽卻又煞費苦心。壹袋水果太寒酸,貴重禮物太破費,況且妳送給朋友禮物,朋友又要回贈,如此“禮尚往來”,何時才了?聽說日本人最怕朋友帶禮物到他家,他收下了禮物天天都在想怎麽去還這人情債,甚至會食不甘味,夜不安寢。因為送禮影響了友人間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隔閡,實在是因小失大。我看最好是“兩免”,懷壹腔真誠的友情就足夠了。
此外提倡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懸掛國旗,使城鄉呈現壹片紅色的旗海,既賞心悅目又體現愛國情結。春聯,年畫,花燈等應註入時代精神,彰顯藝術品格,這些都可以使中華民族的春節過得更有文化,更具色彩,更加喜慶。
期望過好壹個“文化春節”,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