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石頭門坎的傳承與發展

石頭門坎的傳承與發展

“石頭門坎素包”的制作工藝並非是父子相傳,而是師徒繼承。素包的第壹代創始人因年代久遠已無從可考,有記錄的第二代傳人是“展華亭”老廚師。他自14歲開始學徒,壹直經營到解放後的公私合營時期,終年89歲。第三代傳人為跟隨展師父學藝,出師後又幫展師父長期制作素包的“葉振萍”廚師。解放後,“石頭門坎素包”選址在鳥市和北馬路的東坊樓經營,後因業務興旺,又在西北角文昌宮增設了分店。雖然“石頭門坎素包”舊時的遺跡已不復存,但是那非比尋常的美味佳肴仍然回蕩在人間不減當年,同時關於它的壹幕幕歷史傳奇故事,依然縈繞在人們的記憶中。文革期間“石頭門坎素包”曾遭受了沖擊,之後又遭受了1976年地震中的損壞,使之蕭條近十年。

1985年天津南市食品街建成開業,在老市長“李瑞環”同誌的主導和關懷下,食品街恢復傳統風味食品,於是“石頭門坎素包”入住了天津南市食品街。在第三代傳人“葉振萍”先生的主持下,“石頭門坎素包”的傳統工藝和原有的風味得以很好地傳承發揚。1987年天津市舉辦群星杯津菜烹飪大賽“石頭門坎素包”榮獲了群星杯獎。1988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博覽會”上“石頭門坎素包”大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日本的NHK放送協會、朝日新聞等媒體,紛紛做了專題報道,日本民眾稱贊“石頭門坎素包”為“正宗素食”。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天津餐飲業壹些老字號企業走入了困境,“石頭門坎”也位列其中。部分企業跟不上人們在口味、消費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逐漸被市場拋棄。據當時統計,在這些企業中,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占20%;勉強維持的占70%;剩下的10%經營尚好,但發展後勁不足。1998年,當時有6年餐飲從業經驗、已成功收購4家餐飲企業的張永利先生(現任石頭門坎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力排眾議,註資接手了瀕臨倒閉的“石頭門坎素包”。在很多人眼裏,接手這樣壹家老字號企業等於是背上了包袱。但張永利認為,“石頭門坎素包”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企業品牌有著深厚的根基和積澱,雖然暫時失去了往日的光輝,但經過調整它壹定能夠成為新壹代食文化的品牌。

石頭門坎的變革與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改變銷售慣例。老“石頭門坎”素包是按斤出售的,但在講究精雕細刻的時代,美食美器已成為餐飲業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幾經考慮,飯店以銷售“小籠屜素包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銷售慣例。

其次是品種的創新與豐富。老“石頭門坎素包”只有單壹品種,就是以豆芽菜為主料,混合了芝麻醬、白香幹、面筋、香菜、腐乳等在內的芽菜包口味。張永利與“石頭門坎素包”的第三代傳人葉振萍及其徒弟壹起研究,在保留原有風味不變的基礎上,創新、研發出包括長壽菜、茴香雞蛋、香椿、胡蘿蔔等在內的8個品種素包,形成了“石頭門坎素包產品家族”。與此同時,在菜品上創研出了“石頭門坎養生素菜系列”,逐漸形成品種豐富的素食宴席,通過倡導“健康飲食”為主題的新餐飲文化,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要。

第三是註重品牌文化的培養。壹個品牌必須要把文化氣息融入其中,這是張永利接手老店最為看重的。天津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碼頭文化、民俗文化等,而“石頭門坎素包這個品牌正是這兩種文化孕育而成,在這種背景下,從小處著手,做細節文章,建立品牌認同與品牌美譽度是重中之重的。他們從餐具擺設、店堂裝修開始,進行了統壹的精心策劃和安排。在“石頭門坎,每壹個員工在為客人服務的時候,都能適時地介紹品牌的歷史文化淵源。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斷攀升的經營業績充分回報了創新者的努力。2000年,“石頭門坎素包再次榮獲了“中華名小吃的稱號,張永利也因對“石頭門坎品牌的創新與貢獻贏得了“中國餐飲文化大師的榮譽。

現在的“石頭門坎創新仍然層出不窮。不久前,“石頭門坎”素包研發出了速凍系列產品。這種素包產品,既滿足了那些不能親自來“石頭門坎素包”品嘗素包的老先生老太太們的要求,又便於方便了家庭的短期保存,更便於滿足那些多年旅居海外、旅居外埠的天津父老鄉親們期盼品嘗享受到純正家鄉津味的老傳統風味的美食的要求。也能更好的滿足這些遠離家鄉的老人們的思鄉念故之情。同時我們把速凍的“石頭門坎素包”產品裝在小包裝箱內發售,非常方便了消費者們的購買和攜帶。小小的“石頭門坎素包”正在飛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