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也許和其他多山的小鎮壹樣,因地形條件的限制,小鎮其實很小。她就窩在壹個四面環山的槽谷地帶,她的北面為立寨嘴、南為青龍寨、西南是單青梁、西北為石家梁、東面是雙桂山,自古就稱為五馬奔槽之地。我想,如果中國的長江從此流過,斷不會有小鎮的容身之地了。
小鎮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有三河交匯於此。在豬市河壩的河中心,素有壹腳踏三縣之說。民國初年,廣南巴三縣均在場上設立團區和學區:聯合團防局(群眾譏笑為壹街三團總)和廣、南、巴聯立木門高等小學堂。
鎮上的房子就沿著小河挨挨擠擠而建,原先十之八九都是木結構的,這樣的房子現在老街也還很多。小河的水長年不停地流著,最後都流向了哪裏,也從來沒有去考究過。因為周圍高山突兀,夏天的暴雨,山上的洪水全部湧進小河,有時會淹沒了整個老街。老街不知淹了多少次,水退了,人們清理掉屋裏屋外及街上的汙泥雜物,又開始在小鎮的生活。
無人機航拍小鎮,鳥瞰全景,清澈的小河橫貫其中,群山環繞,蒼松翠柏,郁郁蔥蔥,農田星羅棋布,小鎮好像處在壹個世外桃源與世隔絕的地方,小鎮真的很美。
小鎮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25年)設木門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靜州,建國後成立東凡區公所,1986年8月7日拆區建鎮。
因小鎮處於三縣交接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曾經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三國時候,諸葛亮用計,魏延誘兵,張飛設伏,萬弩齊發,將魏國大將張郃及百余個部將射殺於木門。現在鎮北的小地名射郃坪及火箭溝,大河口的延戰街從三國沿用至今就是證明。魏蜀多次在木門鏖戰,杏埡村的張飛石(據傳張飛與張郃單挑,張飛曾立馬於此石),木門寺對面的得勝山,距兩河口不遠朝場鎮方向的紅石灘(傳說士兵的鮮血把河裏的石頭染紅),也是佐證。唐、宋、明清時代這裏均為古戰場。
1933年,紅四方面軍從通(江)南(江)巴(中)西撤,在木門停留壹年有余,與數倍於自己的軍閥激戰。1933年6月28日,在木門寺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壹次軍事會議木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王樹聲、李先念等100余人。木門會議的意義僅次於遵義會議。現在原址重建的木門寺就坐落在青龍山的半山腰上。在老街東端,有壹座建於大清道光二十七年的貞節牌坊,上面鏨刻了16條紅軍的宣傳標語,赤化全川、工農專政等文字十分醒目,牌坊上的落款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紅三十軍政治部。
木門寺也還有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兒和太子李賢的故事。公元684年,上官婉兒前去巴州看望李賢,行至此地,聞太子被害,就在木門寺旁李賢曾經翻曬經書的曬經石上修建亭子,並在上面題寫了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的`詩句,懷念太子李賢。從上官婉兒的詩句可以看出,李賢的命運是令人傷感的。
解放前,木門是壹塊是非之地,那時木門周圍幾股勢力的土匪都對木門虎視耽耽,雙桂山至雙河壹帶的土匪頭子吳直山、盤踞青龍寨的土匪頭子余海青、把持丹青梁至化龍埡壹帶的土匪頭子鄧晏清、較場壩的匪徒何玉賢、石馬場的土匪孫德卿手裏都有人槍。木門場不堪其擾,聽老人講,土匪殺人、放火、搶劫,幾乎什麽都敢幹。
當然,小鎮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悲壯的、淒涼的、悲慘的、激動的......都隨著小河的流水逝去了。
70、80年代,小鎮非常的熱鬧。木門場是南江和平、雙桂、九頂、旺蒼農建、化龍、九龍、蒼溪回龍、黃貓等地的農貿交易中心。每逢趕集的日子,鎮上人山人海,從上街到下街,從下街到上街,都得用壹個擠字。中街鐵牛社生產的農事用具鋤頭、鐮刀、竹編鬥笠、撮箕、背篼、竹扇、布匹、店鋪裏的日用百貨......,傳統的,奢侈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符號。特別是老人民市場、拿著大喇叭的市場收稅員,給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說是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人民市場上有大米、麥子、煙葉、紅薯、土豆、臘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叫賣的、砍價的、拉著家常說話的......比現在都市的夜市還熱鬧、還有生氣。我小學同學的老爹就是壹個米販子,做米生意發了財的,並且是早期為數不多的萬元戶之壹。
集市上除了人多,買賣興隆,餐館裏從早到晚也火爆得很。說起餐館老板劉發福,無人不知。逢場趕早的人,會擠在街道的餐館裏吃早餐,趕場回家要晚的人,不吝嗇的話,也會擠在餐館裏搓壹頓,甚至暈二兩白酒。下館子,打牙祭,對於錢多錢少的農民兄弟,是經常也是不平常的事兒。木門醪糟、東凡鹵菜、癩疙包、東凡饅頭、花卷、麻花,這些都是木門的名食,是小孩的美食,也是大人的美食。現在提到這些,都會流口水。在大熱天,木門醪糟,加冰涼的井水壹沖,壹咕嚕喝下去,那就是壹個爽字。百貨對面有壹個孤寡老婆婆李淑香包的皮蛋出售,在十裏八鄉都享有美譽。木門街道壹段有個王和尚,清居樂善,每逢趕場日,便免費為農民朋友提供開水、涼茶,數十年如壹日,從不間斷,2001年冬天,89歲無疾而終。
木門的煙花爆竹、嗩吶、獅舞、秧歌,在縣內是享有盛譽的。春節的時候,玩煙花、點爆竹,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正月初壹的時候到街上看舞龍舞獅表演,也是很多人的興趣和樂趣。
我的中學生活是在木門度過的。東凡中學,建在場鎮北郊的孫家墳林,緊鄰場鎮後街壹條窄窄的馬路。那時,和同學們下河洗過澡,有壹次發水後仰面沖灘,還差點兒被洪水沖走。記得在雙桂山、青龍山春遊過。饞過街上的花卷、饅頭、平坦鐵鍋上的烙餅,在供銷社、鐵牛社、糧站、豬市河壩、竹市遛過,而這些,在他們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後,現在都消失了。糧站的房子還在,估計也只是儲糧功能了。區文辦、區公所也不存在了。聽說木門場有四座廟宇:即禹文宮(今小學教工宿舍)、萬壽宮(今市場)、文昌宮(今糧站)、關帝廟(今新街口),很早就無遺址陳跡可尋了。
木門場 ,濃縮了歷史,反映了社會生活百態。現在的木門場,街道上趕場的人在多年以前就明顯的少了,並且少了許多,街道及街道以外新修的房子在多了,大型的超市也增加了好幾個,廣巴高速公路也從場鎮穿過......木門場在歷史的進程中在發生著壹點壹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