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臨海有哪些傳統小吃?

臨海有哪些傳統小吃?

臨海小吃諸多,初來臨海的朋友可能都想了解臨海到底有哪些可口的小吃。當然能親口嘗嘗那就更是不旺來此壹趟了。

現推薦幾種臨海傳統小吃,看客請準備好餐巾紙,細細品嘗。

麥餅:灌蛋麥餅(豬肉麥餅加蛋,其味道可以跟比薩相媲美)、冷飯鹹菜加肉麥餅(家家戶戶能做出的傳統美食,壹家做麥餅,隔巷聞其香)、梅菜幹麥餅(家庭式麥餅,大街上及少能買到),包心菜加肉麥餅(價廉物美,口感爽脆)、紅塘白糖麥餅(以農村居多,制作簡易味濃,甜麥餅)、蘿蔔絲麥餅(蘿蔔絲幹浸泡後加豬油加工而成,香味獨特,農家風味)、洋芋頭麥餅(口感柔軟,越吃越有味)。。。

麥油脂:麥油脂(臨海人過年時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主餐,以壹張薄面皮裹以10種以上做好的菜肴卷成筒狀,比上海的春卷要大10倍,麥油脂可以做好就吃,也可以放於冰箱,食時煎炸,通常年三十做好的麥油脂可以吃到年十四。要註意的是,吃的時候要雙手捧著吃,吃完麥油脂最重要的是別忘了用舌頭舔手指)。豆腐麥油脂(以豆腐,蝦米,肉末,小蔥為料,用壹張薄面皮包成長方形狀,口感細膩,老人尤其喜好此食物)。

糟羹:分為甜羹、鹹羹,通常在年十四家家戶戶必吃此羹。鹹羹主要以10多種蔬菜,肉類,海鮮為主,切成顆粒狀,炒半成熟後加米粉漿或澱粉漿制成,此美食起源於戚繼光抗寇時老百姓答謝將士的食物。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幹、小湯圓等制成。老臨海人吃羹壹般不用調羹,用的是筷子,更絕的是手捧壹碗糟羹蹲於家門口不用筷子不用調羹,順著碗沿,轉壹圈,壹口下來,壹碗糟羹已入腹內。。。

酒釀蛋:甜品,白酒釀加水煮開後加蛋。臨海大街小巷上能經常吃到,生酒釀尤以早期沿街叫賣的為上品。酒釀是以糯米蒸熟後加酒釀藥蓋三條大棉被捂住發酵制成。通常被捂過的棉被其香味壹周散不盡。

豆面碎:臨海最經典的小吃,與其他城市的粉條不同,佐以小肉圓、面結、口味及佳,吃了壹碗想吃第二碗。。。小肉圓為豬肉泥炸成微焦圓形狀,香脆口可,面結以豆腐皮裹肉末、冬筍蒸熟。。。

麥蝦:說穿了就是面疙瘩,臨海60年代鬧饑荒時,很多人家以此物度日。以面粉加水攪拌至糨糊狀,用菜刀或筷子劃成條狀入鍋內沸水中,熟後形同蝦狀稱為麥蝦。目前臨海有蘿蔔絲麥蝦、三鮮麥蝦、牛肉麥蝦等。

手打面:全手工制作。搟面丈上的功夫活,沒壹定好手勁者做不出好的手打面。臨海的手打面在全國也是聞名的。可以加工成大排面,小排面,三鮮面,姜湯面、堿水面,非常傳統之美食。在這裏要推薦的是堿水面,非常傳統,值得壹吃。老臨海人最喜歡吃的是自家做的:蘿蔔絲芋頭面。妳就是走遍大江南北也吃不到此面。

炒磨塒:此小吃目前不是很多,不過喜好糯米食的朋友應該還能找到比較正宗的磨塒店。

炒磨塒最有意思的是,想吃此物妳必須知道“兩”這個字的含義,通常根據自己的口味決定肉絲幾兩,磨塒幾兩,豆腐幹幾塊,雞蛋幾只。如果妳掌握的不好,那就吃不到好吃的炒磨塒。

湯包:皮薄肉多形同小籠包,其餡可分為雞肉、豬肉、牛肉加熬好的豬皮凍制成,吃時當心燙到舌頭,隨包贈送的骨頭湯、雞湯也是非常鮮美,以前正宗的老湯包為羅家湯包,目前好象已失傳,不過,相信會有後起之秀能辟出這項臨海的傳統美食。

鹹飯:蘿蔔絲芋頭鹹飯、洋芋頭鹹飯。主要以鹹肉、蘿蔔絲、芋頭、洋芋頭、包菜等為主,壹般點心店裏很少能吃到,不過,臨海本地人會經常做著吃,如果妳有臨海本地的朋友不妨上他們家去吃,壹般吃白飯壹碗就差不多了,吃鹹飯就麻煩妳準備口大碗,壹碗吃了保妳還要去盛壹碗。

扁食:街上賣的不如自家做的。扁食也是臨海人家家戶戶經常做的主食,每當周末,會象北方人壹樣圍在壹起包扁食吃,其狀也形同餃子,不過其餡為小塊正方形狀,通常餡為茭白、豆腐幹、炊皮、肉丁、或,蘿蔔丁、鹹菜等。扁食可湯吃蒸吃,煎炸吃。小吃店上能隨時吃到。

除面飯:正宗的除面飯現在估計在臨海大石能吃到,不過,我也沒吃過,只聽說很好吃,面本身是鹹的,制作時不能放鹽,加蘿蔔絲,肉絲,雞蛋絲這些吧,味道特別,很香很好吃。

姜汁:姜汁在臨海早些年只有坐月子的,家裏幹體力活的能吃到。其主要以老姜榨汁、裏脊肉、核桃、雞蛋、加大量黃酒燉成,地道的姜汁在蒸的時候是用小火,隔水放在瓦片上的蒸3小時左右,在沒有滋補品的年代,姜汁就是最具代表的補品。吃姜汁最過癮的是經常把舌頭也壹起吃下去,只因太好吃了。不過,現在夜宵上賣的姜汁本人實在不敢恭維,這樣的姜汁不如不吃。

臨海的傳統小吃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火燒餅、牛肉碎、蛋青羊尾、白水洋狗肉、大米面、炒面幹、酒粘糕、灰青糕、蜜汁番薯、羊腳蹄,馬蹄酥,吉鴻糕,黃豆粉做的雷圓,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油泡酥,核桃調蛋、桂圓調蛋、番薯圓、糯米油條、白洋糕紅糖洋糕、鍋塊、糖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