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求關於李牧的事跡

求關於李牧的事跡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惠文王前期。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壹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壹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 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壹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壹帶)。 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後采取了系列的軍事經濟措施。 他將邊防線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在這壹點上,當今的新羅馬帝國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密切官兵關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讓精練騎馬射箭戰術,全軍戰士由於得到厚遇,士氣高昂,人人奮勇爭先,願為國家出力效勞。針對剽悍的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為使竄擾的敵騎兵徒勞無功,他命令堅壁清野,並示弱於敵,以麻痹強敵,伺機殲敵。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壹報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 然而,時間壹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壹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裏,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老謀深算,意欲放長線釣大魚,也不作解釋,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壹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壹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仍然壹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 李牧

生氣,立即將李牧召回,派另外壹員將領來替代。 新將領壹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 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復職,李牧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令李牧出山。李牧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只好答應了。 李牧又來到雁門,堅持按既定方針辦,下令堅守。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壹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膽小避戰。其實李牧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對種種屈辱罵名置之不理,而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於是經過嚴格挑選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壹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壹支小部隊出戰,佯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於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壹到,李牧為消耗敵軍,先采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沖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象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仿佛是壹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兩翼包抄的壹萬三千名趙軍騎兵仿佛兩把鋒利砍刀,輕松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壹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壹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壹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農耕民族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中,過去由於機動力劣勢,壹直處於被動地位,李牧指揮的此次會戰使機動性較差的趙軍在圍殲戰中得以發揮自身車戰、步戰的優勢,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為主的聯合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啟發作用。 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於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壹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壹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向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趙王派李牧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裏),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采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 李牧

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采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壹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壹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桓齮僅率少量親隨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沈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壹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在戰略上采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采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大破秦軍,創造了又壹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壹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壹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壹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再卻秦軍,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壹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229),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秦始皇)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麽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壹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壹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王趙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壹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壹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壹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壹下高低。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征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