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是壹篇讓妳流口水的文章。
我壹直覺得早上美美的吃上壹頓早餐,是壹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它讓我有了早起的動力。我可以很自豪的說:作為壹個90後,每天6點起床的習慣就是為了吃早餐養成的。尤其是在控制晚餐之後,帶著輕微的饑餓感入睡,壹覺醒來再去覓食,吃上元氣滿滿的早餐再開啟壹天的工作,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可以橫掃壹千萬種不快樂。
很多人因為工作等原因會選擇忽視早餐,不吃或者狼吞虎咽般應付。但作為壹個吃貨,早餐對我來講是最不容馬虎的,甚至減肥的時候,早飯也是壹次不落地要吃好,這大概跟從小的飲食習慣有關。
讀小學那會兒,早上6點需要到學校上壹節早讀課和壹節語文或者數學課,因為是在鄉下,學校離家不到壹公裏。兩節課上完就8點了,到了吃早飯的點就要回家吃飯。我家在村子的最後邊,從學校回家需得穿過整個村子,於是那些年我壹路上都是迎著壹家又壹家的炊煙走到家的,有時遇到腿快的同學,我剛走到他家門前就能看到他和爸爸媽媽端著壹碗飯蹲在門口津津有味的吃早飯。老家人喜歡熱鬧,吃飯時喜歡紮堆兒或站著或蹲著,邊聊天邊吃飯,要是自家早飯不合胃口還可以去鄰居家廚房盛上壹碗,甚至有些嬸嬸大娘關系特別好,會約好第二天做不壹樣的早餐,這樣兩家人就能吃到兩種口味的早飯了。小孩子天生對壹切好奇,我不僅會偷聽他們談的是什麽,豎起耳朵找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我還會觀察他們家吃的是啥,看到好吃的嘴饞的就回家讓我媽媽做,我媽不會做的會在紮堆兒吃早飯時跟人討教經驗。於是,那些年,我吃過的早餐花樣百出。
老家人對壹日三餐有種很深的執念,親自下地耕種更知餐飯來之不易,所以不吃飯堪比壹種罪過。三餐吃得好壹天的精氣神兒才好,而早餐,作為美好壹天的開場白,便是極為重要的壹餐。
長大後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當地特色,最懷念的卻依舊是家鄉的早餐。
北方人離不開面食,自然早餐也不例外。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下我們這邊的早餐通常吃什麽,看看哪壹種能夠治愈到妳在他鄉的胃。
主食類
紅片子面鍋巴
方言是這樣叫的,我實在沒有查到學名叫什麽。它是用白紅芋削成片片曬幹再磨成的粉做的,和好面用雙手掐取壹小團放手掌心揉圓,再將其拍成圓餅上鍋蒸熟。這種粗糧粉跟紅薯澱粉是不壹樣的,它保留了紅薯的香、甜、糯,所以和成的面團非常粘手,沒法用搟面杖搟,只得用手拍扁。因為是粗糧,所以非常抗餓管飽。
窩窩頭
我們這裏的窩窩頭跟東北人吃的窩窩頭還不壹樣,我們這兒的窩窩頭跟上述紅片子面鍋巴的原料壹樣,只是形狀不壹樣,口感也無太大差別。中間空出來的圓孔是用來放蘸料的,蘸醬豆或者辣椒醬吃。紅薯面粉自帶的甜味和蘸料的鹹味搭配,鹹甜適中,壹點都不覺得違和。現在上街還經常能夠聽到小販的叫賣“窩窩頭蘸大椒!壹塊錢倆,不好吃不要錢!”
小籠包
我們這邊的小籠包更像是小壹點的包子,是發面做的,不像上海的小籠包,裏面是沒有湯汁的,鮮肉的湯水在蒸的過程中已經滲透到面團裏,蒸熟之後皮厚肉香,再配上壹碗雞蛋湯,冬日的寒冷壹掃而光。這個須得配小菜、蘸料汁吃,壹碟蘿蔔丁,壹碟醋汁辣椒,壹口壹個包子,愜意的很。
煎包
煎包又稱水煎包,跟小籠包材料壹樣,只是平底鍋加油煎制起酥底後加水煎煮至成熟。跟生煎不壹樣的是,沒有那麽大的油,也是皮厚肉少沒湯汁。煎包也是小小的壹個,跟小籠包吃法相似,壹口壹個配上小菜和熱湯吃。
布袋饃
據說是本地特有的壹種饃,形狀像個大口袋,也因此被稱為口袋饃。聽老壹輩人說,以前是正月十五人們為了祈求壹年豐收才吃的,後來便沒了那麽多講究,平時也能吃到。
裏面的餡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自家的麻饊、油渣子、粉絲、薺菜、包菜、娃娃菜等調制的餡兒,用發面皮包裹上鍋蒸熟……很美味可口,現已成為了部分地區的特色小吃。
糖三角(也叫三角包)
小時候最喜歡吃的面食了,那時候零食匱乏,每次媽媽蒸饅頭的時候就希望能夠順手給捏兩個三角包,吃到嘴就能開心上很久。裏面的餡兒用紅糖或者白糖,壹般糖裏面要撒點面粉,主要是為了防止糖受熱融化後流出來。
炸糖糕
我們這裏做的炸糖糕是用紅薯蒸熟後和面,包裹上紅糖,下熱油鍋炸的。紅薯自帶的香甜軟糯,加上裏面的餡料,甜而不膩,咬上壹口還能爆漿哦,真的是好吃到爆。
雞蛋餅
我們這裏的雞蛋餅也跟城市裏吃過的不壹樣,煎餅壹定要用面粉摻上紅薯粉(我們這裏叫做粉面子),再打入兩顆雞蛋撒點蔥花韭菜,用土鍋煎。壹勺面糊壹張煎餅。煎餅配大蒜,壹口煎餅壹粒蒜,再喝上壹口熱稀飯,簡直爽翻天。
炸油餅子
發好的面有時不想蒸饅頭就會炸油餅,油餅蘸醬豆、蘸腐乳、蘸辣椒糊子,是我的最愛。
炸菜角子
(不知道為啥,我們這裏的方言很多都會帶個“子”,諸如面條也叫面條子,油餅叫油餅子,菜盒叫做菜盒子。)面皮包裹紅薯粉絲、雞蛋、薺菜或韭菜,包成半月型,炸至兩面金黃撈出就可以開吃啦。這個是逢年過節必吃的壹道菜了,有時裏面也會包上糖,包糖炸的就自然叫做糖角子啦。
炸饅頭
不是炸饅頭片哦,是整個饅頭下油鍋炸,炸制外皮焦脆金黃,撒上特制調味粉,壹口下去外焦裏軟不配菜就可以美美地啃完壹個。讀中學的時候,學校門口的早餐攤最常見的就是這壹款了,裏面夾上個茶葉蛋,就是壹頓完美早餐。
菜盒子
我家人對菜盒子的熱愛真的是壹兩句說不完,大家都知道韭菜盒子非常美味,但是在我家韭菜盒子絕對是菜盒子金字塔的最底層了。餡料是菜盒子的靈魂,要讓我給不同餡料的菜盒子排個名次,那油菜花梗盒子壹定要排第壹、然後是薺菜盒子、莧菜盒子、菠菜盒子、黃心菜盒子、油菜盒子、馬齒莧菜盒子、灰灰菜盒子等等等,最後才是韭菜盒子。凡是地裏長的,不管是自家種的還是野菜,到我媽手裏都可以做成美味營養的菜盒子。
蒸餃
北方人對餃子的熱愛不用介紹了吧,除了最常見的水煮餃子,我們這邊最具特色的當屬蒸餃。蒸餃有葷有素,葷餡的就是家常餃子蒸的吃法,素餡的就不大壹樣了,壹般個頭大餡料足,餡料也是常見的食材:紅薯粉絲、千張豆腐、韭菜這些。我們這邊街上最多的早餐店就是蒸餃了,可見受歡迎的程度有多高。
春餅
最開始吃春餅是立春才時壹種飲食風俗,但是好吃什麽時候都可以找到理由吃。制作春餅的面皮需要搟得非常薄,上鍋烙制。春餅要卷上土豆絲、蘿蔔絲、芥菜絲吃才正宗,咬的時候蘸上自家做的豆醬。面餅因為是烙制的,所以非常有嚼勁,裏面裹的蔬菜絲爽脆可口,再加上濃郁的醬香,壹口下去非常滿足。
水溻饃
跟春餅相似,只不過是將面皮搟薄後上鍋蒸熟的,也是卷菜蘸醬吃。
雜面饃
雜糧面粉做的饅頭,有玉米面粉、高粱面粉、紅薯面粉等按照壹定比例加面粉制作而成,玉米面做出來的就是黃色的,高粱面做出來的是紅黑色,紅薯因為有紅心和白心,所以蒸出來的顏色又是不壹樣的。小時候不愛吃飯,我媽為了讓我們吃飯,沒少搞些五顏六色的新鮮饅頭。
另外就是最常見的包子饅頭花卷了
光有主食是不夠的,壹份優秀的早餐怎麽能少的了湯,幹稀搭配才是營養早餐啊。
稀飯
註意:稀飯跟粥是兩碼事哦,稀飯是只面糊子稀飯,把面粉攪成糊狀,鍋內水燒開後倒入面糊,使勁攪拌,最後壹鍋就都是面糊稀飯了。跟粥是不壹樣的。通常裏面會放入紅薯、豆類等(有紅芋稀飯、蠶豆稀飯、玉米粒稀飯、紅芋稀飯、紅豆稀飯、豇豆稀飯、豌豆稀飯、大黃豆稀飯等等,通常都是根據農田裏成熟的莊稼種類來決定稀飯裏面放什麽。)
這種面湯壹年四季都可以喝,冬天我家每日早餐都要煮上壹大鍋。
面疙瘩湯
看過日本森淳壹導演的《小森林》嗎,市子在冬天做的那碗面片湯不知道治愈了多少人。我們這裏的面疙瘩湯跟面片湯雖然有些區別,但同樣很溫暖治愈。近幾日家裏新添了兩只狗寶寶,我每天都為給他們吃什麽發愁,我媽壹句話點醒了我。她說:“妳們小的時候,我就是用面疙瘩湯給妳們餵大的,小狗娃跟小孩娃壹樣,就算牙口沒長全,疙瘩湯的營養也能吸收進去。”我恍然大悟,開始學做疙瘩湯,每天早上做壹鍋,我壹碗,兩只狗寶寶壹碗。它倆現在長得肥嘟嘟的,非常 健康 。
胡辣湯
我們這裏也叫鹹稀飯,湯壹般是雞湯或骨頭湯,用澱粉勾芡,再加上新鮮蔬菜、西紅柿、雞蛋,配餅吃最好。
雜面條
雜面條為什麽放在早上吃呢?這個問題我困惑了許久,雖然是北方人,但是在我的觀念裏,面條之類應該屬於午餐。後來吃多了也不在意那麽多了,畢竟早上吃雜糧可以調理腸胃。雜面條壹般是用小麥面粉加豆面粉做的,壹碗雜面條味道正不正還要看放沒放芝麻葉,芝麻葉雜面條可以說是老壹輩人的回憶了。因為做起來比較麻煩,現在壹般都是到小攤去吃。
豆腐腦(壹定得是鹹的)
我們這裏豆腐腦跟別處又不大壹樣,豆腐腦要跟胡辣湯壹起吃才好吃。熱騰騰的胡辣湯盛半碗,剩下壹半澆上豆腐腦,用勺子給他們拌開。自從聽說吃豆腐腦能夠變聰明,我就特別愛吃它,但跟胡辣湯壹起吃絕對是我心中的最佳吃法。
撒湯
這個sa湯的 歷史 非常悠久,目前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因為用料多為肉類、麥米粒等,常食sa可以強身健體、健脾養胃。冬天又多了壹道防寒育暖的 美食 嘍。
牛肉湯
我們這裏的牛肉湯裏面壹定要加點紅薯粉絲,我猜大概是因為本地生產紅薯粉絲的緣故吧,所以包子餃子盒子都要放紅薯粉絲做餡兒,連肉湯裏面也要加入紅薯粉。不過加了紅薯粉的牛肉湯的確好喝,裏面的粉絲吸足了牛肉湯的靈魂,吸到嘴裏無比順滑。
各種粥
在我們這裏,粥跟稀飯是兩碼事。凡是裏面放了米粒的壹律為粥,用面粉糊做的就是稀飯。
大米粥、南瓜粥、紅薯粥、玉米粥等等,粥類是最不受待見的壹種湯食了,通常都是為了省勁才會煮粥的,但是配料、火候掌握的好,粥也是非常棒的早餐哦。
早餐不炒菜的話壹般都是吃自家做的小菜。比如自家腌制的鹹蒜瓣、芥菜絲、辣椒菜、醬豆等等,這些都是特別常見的,做壹次可以吃很久,在農村,每戶人家都會有個菜壇子,裏面都是自家做的鹹菜。
還有如辣椒糊子、臭豆腐乳等偶爾想起時才能吃到。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最饞的往往都是故鄉
《早餐中國》裏有句話,只需早起,妳就能找到故鄉。
趕緊睡覺,明天早起去吃上壹頓美美的早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