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食跟中國的文化壹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光是烹飪手法就有幾十種之多,但是在這麽多的烹飪方法當中就是沒有?烘焙?這種方法。這主要跟歷史的發展有關,早在幾千年前,古人發明了研磨工具,可以將糧食磨成粉末,並且很早就已經會用烘烤的方法制作美食,不過只限於煎餅和烙餅這種方式。因為烘焙的技術過於繁瑣,蒸煮炒等方式只需要少量燃料就可以完成,因此古人更願意用其它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口欲;而國外最早是需要遷徙的民族,需要將食物烘焙成脫水的食物方便攜帶,因此烘焙是最好的方法。
壹、 以小麥為主要食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中國和西方都是以?麥?作為主要食材,中國的北方主要是以面點、面條為主,可是到了歐洲等地就制成了面包、蛋糕之類的食物。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大家的差異如此之大,中國有著幾千美食歷史,幾十種烹飪方式,卻唯少了?烘焙?這種方法。
中國最早的農作物並不是小麥,而是小米,這種食材很難烹飪,於是人們學會了煮這個方法。從出土的文物當中,人們發現青銅甗這種炊具,可以煮也可以蒸食物。
二、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和場地不同,直接影響烹飪方法我們現在吃的包子、饅頭等食物都是後來才發現的,這主要是跟小米很難加工有非常大的關系。小米、大豆等硬質的食材,蒸、烤等方式更比烘焙要適合。因為蒸、煮、烤等方式不需要將粒狀的食物研磨成粉狀,十分簡單方便。
再加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跟當地的地勢和環境上關,東亞大陸有非常豐富的森林和水源,非常種植粟米之類的食物,而中亞地區有許多綠洲,人們種植的是耐旱又不需要花廢許多人力的農作物。因此小麥在中亞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三、中國和西方文化發展不同,食物的發展也不相同中國很早就發明了烤、煎、烘這幾種手藝,現在的煎餅果子、餅、饢等食物都是代表。不過當時的古人以稻谷為主食,這些只是?副食品?。為什麽古人不將食物研磨成粉狀呢?早在石器時代,古人就非常聰明的學會了磨這種方法,只是當時的工具太簡陋,與其花費時間和精力磨碎這些食材不如直接蒸煮方便。
在西方早期的面包並不是像現在松軟的樣子,而是非常硬的,因為當時的人們需要不斷的遷徙,所攜帶的食物以方便保存為主,因此烘烤的食物最適合,直到後來才發展成為烘焙成松軟的面包。
由此得知,美食的發展跟自然環境和後天的制度息息相關,無論哪種技術最後的發展都與人口的流動有著非常大的聯系。中國與西方國家正因為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讓美食這種文化也截然不同。當國外人們用炭來烘焙硬的面包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已經會用十多種方式烹飪著美食來滿足自己的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