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麻城婚.嫁.喪習俗.特色小吃……。盡量全面

麻城婚.嫁.喪習俗.特色小吃……。盡量全面

特色小吃:肉糕,魚面,豆皮,熱幹面,老米酒等等!(肉糕,魚面全國只有麻城有哦,夠特別了吧!)

婚嫁習俗沒有什麽特別的。(下面轉載黃岡地區古老的習俗給妳看看吧!麻城目前還屬於黃岡哦!)

饒平黃岡及黃岡周圍壹帶的婚嫁,多論門風相對。求婚者壹般托媒說合,也有經親戚朋友介紹的,現時則男女雙方因同學、同事等關系相熟相戀而成婚嫁者,也多有之。

傳統的婚嫁習俗有壹定的程序:壹般先行“相親”,先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如女方覺得這個“仔婿胚”合意,便煮糖粥相請,然後女方到男方家看厝屋、家庭陳設等,謂之“覽家風”,多由女方父兄為之,現時則姑娘多親到男家觀察。

倘若兩家初步同意,男方便行“請日”。即由媒人領男方叔、伯輩到女方家索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大戶人家鄭重其事,備有“帖盒”(盒長32cm、寬lOcm、高5cm,多用檀香等名貴木材精制而成,配有銅制合頁,“如意”型的鎖扣和小銅鎖),帖盒裏放上壹份四面大帖,帖上寫明男方的生辰八字,鎖上。放在盒裏,擡到女方家後開鎖取出,女方在這份帖上填上姑娘的生辰八字,再鎖上擡回,由男方請星命家推算,謂之“合婚”。星命家有其壹套理論,其要為“男之擇女,八字貴有夫子二星;女之擇男,八字貴得中和之道”。只要在短期內男女雙方家庭不發生大變故,婚事大抵可成——因為在這道手續之前,男女雙方,特別是女方的“八字”,已由媒人相互傳遞,先行“合”好了。

“請日”之後是“議聘”,男方通常先送去部分錢,現時多為240元,另加32塊餅,配以“壹對成”(即兩支榕樹枝),女方將錢收下,打開盛餅的盒,從周圍拿去壹半,余下放在中間部分,配以“壹對紅花”(即兩支石榴枝),由男方帶回,俗稱“成去紅花來”。聘禮的多少依時代背景、家庭條件各不相同,總以二家同意便可。舊時豪富人家有嫁女仆、田地者;窮人不外幾件日常用品。普通人家多是床、帳、箱、櫃、桶之類,現時則以家用電器為多。貧富懸殊,差別萬裏。但總要湊足八式。女方如有祖母健在者,聘禮還要加送“老媽盒”,多為餅食之類,也有以錢折代者。

接著是“添聘”,壹般是“議聘”時送多少錢,“添騁”時也送多少錢。如上,則再送240元。

之後是“食聘”,男方送以糖果餅食之類,讓女方分送親戚朋友。寓意在傳達壹個喜訊:“姑娘長成要出閣了。”收到餅食的人,要送禮:或布匹、或首飾、或脂粉……謂之“送花粉”。

最後是“完聘”:男方將議定的聘禮補足和請星命家推算的“龍鳳帖”送去。“龍鳳帖”又叫“九面大帖”。九面大帖其實只有八面,只在第八頁(即封底)向裏折進壹小片。其意思“八”是陰數,“恐生女孩”;“九”為陽數,“望生男兒”。

九面大帖用紅紙折疊而成,封面寫“龍鳳帖’或“琴瑟和鳴”之類的字樣。次頁書以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男方謂之“乾造”、“建生”,女方謂之“坤造”、“瑞生”。中間標明年、月、日、時,並註明“陽氣”、“陰胎”、“夫星”、“天嗣”的幹支。

第三頁標明納彩、裁衣、合帳之時間;第四頁標明安床、祈福、冠笄之時間;第五頁標明迎娶、歸寧的日期;第六頁空置,或書以“子嗣”字樣,留待以後生產子女時填寫;第七頁以詩句、或聯語等形式表達祈求願望。如“太陽拱照吉星辰,嫁娶之時福來臨,夫唱婦隨歌好合,上和下睦事順心”之類。

封底通常書以壹個“福”字。

龍鳳帖送去之後,女方如沒有異議,便按帖裏標明的項目和日期各自做準備工作。新娘請“好命人”,即夫妻齊全、子女眾多的老婦人為其“挽面”解辮梳髻,有的還安排她倆同眠,請老婦人傳授房中應註意之事。新郎也同樣,除了自家理發,裝修洞房外,也要請族中好命人(自家父母也可)為其“安床”。安床時有的也說四句,如“金玉墊床腳,新郎做亞爸,吉時掛羅帳,翁笑嬤也笑”等等。

如果女方覺得有些不合適,便可請男方另行擇日。另行擇日叫“進日”,“進日”其實是延長婚期。比如男方原擇定八月初壹迎娶,但女方覺得初壹沖撞某人,要求另擇初八或十五。男方如覺初八好,便初八;十五好,便十五。如初八十五均不好,要十二,女方如沒異議,即十二。否則要另擇雙方均無異議的日子。與此相反的壹種情況是“退日”,“退日”即縮短婚期,提前出嫁。通常是男方或女方家族(五服內)中有人死去,雙方不願因此而另擇婚期。其時新娘便收拾自家日常所用的衣服雜物,草草到夫家成婚。以前議定的各項事如沒辦完,留待以後再擇日補做。如果是女方家族中死人,即使是死父死母,新娘也不可服喪。如果是夫家死人,新娘到夫家後便要披麻執杖“做事”,謂之“掄兇”。又因狀如私奔,又稱“走戶”。

到了雙方婚期,親友盛服陪伴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出嫁前三天,飲食起居由親鄰姐妹相伴。出嫁之日,要吃“六個碗”,即六式菜肴,吃時由青娘母(即伴娘)相陪,臨嫁前要拜別父母(拜四拜),要嗚嗚哭泣,意為哭點“目汁”(眼淚)留給兄弟做“家夥”(財產)。新娘上轎(或坐車、步行)前,新娘父親或族老用“紅花(即石榴)水”噴花轎,並說好話,如:“紅花水,噴花轎,女兒(或新娘)嫁去夫人樣。”新娘出家門後,不可回頭。到夫家的路線也有講究:不可擇近路。要從東門或者南門而進,要在新郎家的地頭宮前經過。有的新娘行嫁時辰相沖雙方父母,則出娘家門時選沖夫家父母時辰;進夫家門時選沖娘家父母時辰。這樣前後便要跨越兩個時辰,而在路上又不可停住,倘若新娘到新郎家的路程不是太遠,便要慢慢地走,要準確掌握這個時間,便要全仗伴娘了。有的新娘行嫁,恰遇“三煞白虎”之日,又沒別的日可用,便要在轎前吊壹塊豬肉,到夫家門外摘下扔掉。

倘若新娘出嫁,而娘家中還有姐姐未嫁,其姐便要站在半梯上送嫁。其意“本是我居大,應是我先成家,但我既不擋妳的路,也不願低於妳。”如有哥哥未娶,形式也如之。現時則多避上樓上,或幹脆不歸家,留在外邊。

本地風俗,認為女人此日最尊貴。舊時官府的轎和新娘轎相遇,官府的轎還要暫避,讓新娘轎先過。壹般“討賺”人家,無論作小生意,還是漁獵,路遇新娘出嫁,都要暗嘆:“倒黴,今日無賺了。”而往往也如此,故本地擇日家,多喜擇子、醜、寅等較少路人的時辰。新娘進門前,夫家的人要避開,大門洞開,讓新娘進房後,夫家的人才可出來。舊時新娘進門時,在門檻外先設壹小草把點燃冒煙,讓新娘跨越而過,叫“跨火煙”。

黃岡是埠頭地方,居民多從五湖四海移來,各自保留著自家固有的風俗。故同壹地,婚俗也不盡相同。有鬧洞房者;有不鬧洞房者。不鬧洞房者怕和新娘“相沖”,影響彼此運氣。鬧洞房者也和別地大同小異,多是鬥笑耍鬧,甚至有的鬧到在新娘眠床上打撲克。說四句雅俗均有,以能詼諧而引起哄堂大笑者為佳。如“支物硬硬,撞過眠床下,今日娶嬤,明天做亞父”。三十多年前,筆者觀看過鬧洞房,壹青年說:“新娘生雅面又滑,肚又大來奶又突”。在滿屋(包括新郎新娘)的哄笑聲中,沒了下文。必須說明的是:在彼時彼地,是絕對沒有未婚先孕且又敢熱熱鬧鬧辦喜事的,那個說四句者,限於知識,逗趣而已,而人們也絕不見怪。

婚禮到鬧洞房後結束。以前就不盡相同,現時則更各異其趣。有遵古者,有不遵古者,有古今摻雜者,難以盡述。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婚嫁習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運動的制約。每逢變革、動蕩的時期,如土地改革時期,歷次政治運動時期,婚禮均趨向簡單化。舉壹個例證:文化革命期間,選定壹個節日或休息日,兩人到影院看場電影,散場後兩人同到男方家,便結婚了。左鄰右舍說:“亞姆娶媳婦不敢人知”。亞姆說:“我自己也不知,昨晚兒子要我今早多煮壹個人的夥食,那知來食的,卻是新媳婦”。

依傳統婚俗,新娘要在房中藏三天,三天後方出房,開米甕舀米煮飯。米甕裏要先放有紅包,紅包歸新娘所有。飯後“返厝”,“返厝”以在做晚飯前(不見炊煙)歸家為前提。交通不便,路途太遠者則不壹定回到娘家,可隨意在路邊店吃過中飯,然後回夫家,也算返厝。以後還有“二返厝”、“三返厝”。近時人多略去“三返厝”,將三返厝和二返厝合在壹起做,即回娘家後,又出來到外邊四處轉壹轉,再進娘家, 便算二次返厝。倘是“走戶”的新娘,則要候待四個月後,另行擇日返厝。娘家通常煮糖粥招待。然後是亞舅提油陪新娘回夫家,“提油來,好添燈”。“燈”“丁”同音,望新娘早生貴子之意。其“舅”也有三項不同:有新娘的兄弟者、有新娘的母舅者,也有新娘的侄子者。(有的自家沒有侄子,可在宗族內“借”個來做亞舅)亞舅要隨帶糖果餅食(有的還有專做糯米糍)來分送親家的兄弟叔侄,接到餅食者要回以紅包,用紅絲繩系住掛在亞舅脖子上,謂之“栽須”。

新娘返厝歸來後由伴娘帶去“撒井”,即將壹小包紅糖撒入水井,其時伴娘口中念念有詞,無非請“井公井媽”(井神)保佑,左鄰右舍關照之意。

新娘陪嫁品應有剪刀、針、線,這壹天要“開剪”,手巧者要做件衣服;壹般的也要剪剪縫縫。

新娘的發髻上要插支珠針。珠針有個作用:在房事之時,新郎或因過度勞累,興奮,或是什麽原因,造成精泄不止,即俗稱“上馬風”。此時女方便可拔出珠針,在男人屁股上壹紮,其夫壹痛,猛壹收縮,“黃河逆流”,便救了駕。倘若不懂此訣,慌亂中將男人推下,則其精泄不止,脫陽而死。

新娘結婚倘遇經期,則要在眠床腳放四個盤子,盤子裏放些水、草。床腳還要放把鐮刀,謂是“馬”來,刈馬草招待。其時不可同房。婚前新郎的父輩也要教知新郎此事。

新娘在夫家第壹次坐馬桶前,要先向馬桶裏灑些油,伴娘也要說四句,大意是“灑油,生仔滑溜溜”,祈望以後生產順利。

新娘的陪嫁品要有壹只小雄雞。有的還要向多男的女人討壹付小兒衣服,放在眠床裏。希望新娘早生兒子。

新娘的陪嫁品雖是多寡懸殊。但有壹條則是相同的。即“仔婿面前”和“草頭肚腰”。仔婿面前是十二個染上紅色的雞蛋,十二個香蕉,壹個豬心和壹團紅糖。豬心和紅糖在洞房花燭夜煮食,據說這樣以後夫婦***同生活能同心同德。“草頭”是兩株鹹草,鹹草用紅紙和紅絲繩紮住,取草頭結發之意。“肚腰”者,肚兜也。即以布折成肚兜樣,以線虛綴住。內放種籽(多是早谷種)、龍銀(錢)、龍眼幹和壹紮棉花束(用紅紙包棉卷成壹束,雙頭留棉花,對折用紅絲繩紮住)。男方在洞房內要放有壹支煤油燈(燈筒上寫有喜字),要讓它燃點三天三夜,要放兩對大吉(四個柑)和壹團用炒熟的黑大豆和紅糖團成的“烏豆球”。所有這壹切,都是寄托壹個願望:大吉大利、白頭到老、多子多孫、大富大貴。

以上所談的都是初婚。

男到女家入贅的風俗,也大略相似。壹般地也有相看、議聘、迎親(由女方尊長去迎,有的新娘也去)。也有“嫁妝”(因男方也有親友贈送的禮品、自家固有的東西),也有“返厝”。舊時男方到女家後即改為女姓,壹直沿用到刻上石碑,女方在石碑上換刻上其夫的姓,這樣便不會讓人誤以為同姓通婚了——舊時同姓是不可通婚的。

女方姐妹的子女管入贅的新郎稱“舅”,招婿的姨稱“姑”。現時入贅的男子多沒改姓,只有子女姓女方的姓。如有多子女,有壹些姓男方的姓。也有個別全姓男方的姓,這就使女方的父母大傷其心了。

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傳統婚嫁習俗體現出來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受到嚴重的沖擊。但客觀點說,要徹底根除這種觀念,尤其是在經濟條件較差、文化水平較低的廣大勞動人民中,還須假以時日。至於同姓通婚,則已比比皆是,見慣不鮮了。

喪禮,主要為哭喪。就是死者生前親朋好友(壹般是女性,男性負責招待客人,鄂東的習俗是喪禮也要請客。)來哭訴,主要表達對死者的惋惜以及贊頌死者生前的功勞,訴說死者的不幸。死者去世第壹晚需由死者至親為其守夜(壹般是晚輩,如兒子或女兒!)下葬前需由風水先生選好日子和陰宅,並商量下葬事宜。送葬前所有送葬之人需披麻戴孝,(即頭頂搭上白綾,越是死者至親之人,所要披搭白綾也越長,最長可至後腳跟乃至拖地!)呵呵,就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