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忠州豆腐乳的吸引因素

忠州豆腐乳的吸引因素

重慶中部壹座叫忠縣的小城,它處在長江的上遊,依山傍水的環境孕育了壹方水土,更養育了壹方水土上的人民。在這座臨江而起的城市裏,擡眼便是山、放眼便是水,這裏雖比不上主城都市的繁華熱鬧,卻自有壹番恬靜安然的味道。那裏有四季常綠、望不到邊際的山,有寬廣遼闊、總停著船的江,有高高低低、漫山遍野都結著果的橘林,還有那余味綿長、鹹鹹糯糯、總讓人忘不掉的豆腐乳。

文章圖片1

每當有人問起,忠縣有什麽?得到的答案總是:“忠州(忠縣又叫忠州)的豆腐乳可好吃呢!”毫無疑問,忠州豆腐乳已經成為了忠縣的壹張名片,是家鄉和家鄉人民引以為傲的存在。而它也不辱使命,在2010年,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在2012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忠州豆腐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現在,它也向著更遠更長的未來大步前進著。忠州豆腐乳始於唐代,盛於清朝,距今已經有千余年的歷史了。民國《忠州誌》曾有過記載:“冬令嚴寒之際,以黃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塊,置木架上黴之彌月,菌滿滌以火酒,浸以黔鹽入甕封固約平年,啟而食之,味極鮮美,尤以城外劉榮興醬園所制者為佳,往來過客無不購之以佐餐者,每年銷額較各貨為巨。”如此說來,忠州的豆腐乳也算稱得上歷史悠久壹詞了。

文章圖片2

忠州豆腐乳的制作工序很有講究,從選料、清洗、浸泡、磨漿、濾渣、煮漿、點漿,到上榨、下榨成形、接菌種、劃坯、培菌、腌坯、包裝等,足足經過了十四道工序。先用顆粒飽滿的大豆制成豆腐,然後壓坯劃成小的方塊,均勻擺放在木架上等其發黴,進入前期發酵;隨後再加上山奈、陳皮、丁香、廣香、桂皮、白酒、食鹽等原料配成的香料進行後期發酵;最後根據不同品種要求,加以其它調料形成風味各異的豆腐乳。嚴格的制作工序,也使得腐乳除了口感香淳之外,還蘊含了豐富的營養,更有健脾寬中、潤燥、除濕的功效。

豆腐乳的制作手法雖然有些復雜繁瑣,但在我們那兒卻並不稀罕,幾乎每戶人家家裏都有壹罐有著自家味道的腐乳。這家的辣壹點,做的偏川味;那家的甜壹點,做的偏廣味;又或者說不怎麽講究,胡亂做出來的,也總是帶著鮮香。

文章圖片3

我是壹個不吃辣的重慶孩子,在旁人看來,我與火辣辣的重慶似乎是格格不入,但家鄉的很多食物就算沒有了麻辣的調配,也更多地保留了食物原本的味道。我小時候挑食、不愛吃飯,每每壹到吃飯的點,家裏人總端著壹個碗滿屋子追著我跑,但我很喜歡吃白味的腐乳,單是方方正正的壹小墩,就可以吃下兩碗米飯,我喜歡那種鹹甜可口、醇厚細膩、讓人覺得親切的味道。

後來我離開了家鄉,到了千裏之外的城市讀書,在外面待的時間長了,能吃到的東西也多了起來,少有機會吃到腐乳了。走了那麽遠的路,從長江邊來到了黃河畔,吃過了那麽多的菜肴美食,卻再也沒有嘗到過那種小小壹點就可以讓人吃下幾碗飯的食物,就如同離開家鄉後的我,再也沒有找到第二個故鄉。

離開家的遊子,對家鄉總會有莫名的依戀和特殊的情感,遠遊的生活或許是自由的,但遊子的心也總是殘破的。對於席慕蓉先生來說,家鄉是那支清遠的笛、是那顆沒有年輪的樹;對於聞壹多先生來說,家鄉是翻騰在湖中心的白波、是翻騰在秧田裏的綠波、是門外水車的轟鳴;對於余光中先生來說,家鄉是那枚小小的郵票、是那張窄窄的船票、是那方矮矮的墳墓、是那灣淺淺的海峽;而於我而言,家鄉就是時常懷念的那股熟悉又溫暖的味道。

腐乳的味道被我留在了記憶裏、也被我留在了心上,就像是長在掌心上的朱砂痣,或許會忽視,但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