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所有的歷史高手請到這來!有懸賞哦!

所有的歷史高手請到這來!有懸賞哦!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壹聚,又盼望嫦娥下凡壹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壹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遊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壹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壹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壹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壹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壹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壹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壹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裏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第壹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壹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麽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壹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壹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壹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壹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壹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壹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壹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壹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壹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發展: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壹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誌,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禦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分類:

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跡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挽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壹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壹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

頂針聯:前壹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壹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壹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幹,但每壹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回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壹樣。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為明徐渭所作。上聯指年少時好讀書卻不愛好讀書,年老時愛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聯:閑人免進賢人進。

原對:盜者莫來道者來。

新聯:撈者莫來勞者來。

吾聯:罪客勿來醉客來。

此聯為明擔山和尚所作。

上聯:理想莫享醴。

下聯:前途弗圖錢。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此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壹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原對: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古對:渴鶴汲漈,令奴響槍擊渴鶴。

此聯又作‘暑鼠量梁’。

上聯:暑鼠涼梁,筆璧描貓暑鼠驚竟沿檐,撞樁斯死,耄貓食屍。

原對:缺!

吾對:饑雞盜稻,同童拾石饑雞逸亦飛扉,碰棚彼斃,矢石落籮。

此聯為網友改上聯而出之新聯,余勉而對矣。

上聯:雞饑爭豆鬥。

下聯:鼠暑上梁涼。

上聯:溪西犀喜戲。

下聯:囿右鼬悠遊。

上聯:今宵消夏。

下聯:明晌賞花。

上聯:士農工(宮)商角徴羽。

下聯:寒熱溫涼(良)恭儉讓。

吾聯:鋁銅金鉬(木)水火土。

此聯也是壹奇聯。上聯分兩部分:士農工商;宮商角徴羽。前為四業,後為五音,而有壹個字重復,壹個字諧音。原對寒熱溫涼為四覺,溫良恭儉讓為君子的五種德行。我的鋁銅金鉬為四種金屬,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上聯:遊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

原對:缺!

古對: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聯:過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聯:過桐巖,射彤雁,彤雁斃桐巖,痛焉彤雁。

九畹:三峽的九畹溪。

上聯:泥肥禾尚瘦。

下聯:晷短夜差長。

此聯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上聯:削發又犯法。

下聯:出家卻帶枷。

此聯為嘲壹和尚犯法所作。

上聯: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聯:畫廟廟畫妙化廟。

下聯:名園園名圓明園。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瑯玕不是狼肝。

此聯為明王洪所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對:無!

此聯相傳為清代鐘耘舫之嶽父下雨時挽留女婿的話,看似平常,實則用心良苦,絕妙異常。因為它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全聯皆是古代人名。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劉禹錫:唐詩人;子莫、顏回:孔子的弟子。因難度太大,據說至今無人能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

原對:無!

吾聯:傷足跟,懼侵身,無醫、沒藥安期生。

此聯為上聯的另壹版本。我的諧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寢生:春秋鄭莊公之名;吳懿:三國·蜀大將;梅爻:《封神榜》裏的人物;安期生:漢仙人。

上聯:下大雨麥子灌種。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幹。

此聯諧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諸子(麥、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漢高帝:漢高祖劉邦;田何:漢初《易》學大師;比幹:商紂的大臣。

上聯:思南女子銅仁去。

下聯:上蔡廚師會理來。

此聯為清吳進三所對。其友出此上聯指壹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銅仁那裏去,諧音:思男女子同人去;進三指著上菜的廚師而對,原來此廚師祖籍上蔡,後住會理,經常在兩地來往,諧音:上菜廚師燴鯉來。

上聯:近世進士盡是近視,京師禁試進士,進士襟濕,巾拭。

原對:無!

上聯:佛印水邊尋蚌吃。

下聯:東坡河上帶家來。

此聯為壹日東坡帶家眷出去遊玩,遇到佛印在水邊挖蚌吃,於是出此上聯。諧音:佛印水邊尋‘棒’吃。佛印壹聽,以東坡帶家眷而來而對,諧音:東坡河上帶‘枷’來。

上聯:揚子江頭渡楊子。

下聯:焦山洞裏住椒山。

此聯為明楊繼盛(字椒山)題鎮江焦山聯。

上聯:空中壹朵白蓮花,風捧奉佛。

下聯:峽裏幾枝黃栗樹,月遠怨猿。

上聯:玉瀾堂,玉蘭蕾茂方逾欄,欲攔余覽。

下聯:清宴舫,清艷荷香引輕燕,情湮晴煙。

此聯反復快讀,即成繞口。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為當年光緒帝寢宮。清宴舫:壹名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為園中著名水上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