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壹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陜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壹直流傳至今。
饊子“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壹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壹些環狀面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子福
山西、陜西等省漢族食品。面粉包上棗、豆、核桃等,外層放壹雞蛋,周圍盤上面蛇,用蒸籠蒸熟即可。原用於清明節上墳祭祖,祈求子孫有福。
蒿子粑粑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壹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壹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裏,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壹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谷物類,谷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壹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面花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壹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壹篷篷,壹簇簇的。
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壹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