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秦漢飲食風俗都有哪些

秦漢飲食風俗都有哪些

秦漢是壯麗的時代,疆域的遼闊、民族的眾多、自然環境的差異等決定了不同地區飲食的基本結構、飲食習慣的不同。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妳整理秦漢飲食風俗介紹,希望能幫到妳。

秦漢飲食風俗

因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差別,秦漢時期社會各階層的餐制及飲食水平有很大不同。秦漢人每日二餐或三餐。晁錯說“人情壹日不再食則饑”,可見當時社會通行的餐制仍是每日兩餐,在早、晚進食。但上層社會並不受壹日兩餐之限,如淮南厲王獲罪徙蜀,文帝下令各地仍然給其諸侯王待遇,每日“三食”。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們口糧標準也有所提高,兩餐制漸向三餐制過渡。東漢鄭玄說過,“壹日之中三時食,朝、夕、日中時”,就是中午也要吃飯了。宴飲活動是秦漢時期飲食文化的重要現象,它涉及到節日、婚禮、生子、親友來訪、送行、治喪等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並成為聯結人際關系的重要紐帶。不管宮廷還是民間的宴飲活動都要遵循壹些禮制和習俗。在宴會上,主人和客人的坐位有壹定的排列順序。如果只有壹位來賓,主人與客人對坐。家宴中亦是夫妻對坐。如果客人較多,通常是主人居中,賓客分兩列就坐。賓客的位次有尊卑之分,大致來說,堂上的坐位或單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坐位東向是尊坐,北向是卑坐。酒是宴會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人們常常借酒助興;當時人飲酒十分豪爽,喜歡壹飲而盡。因為飲酒是對主人或賓客尊敬的象征,因此在宴會上喝醉是普遍的情形。敬酒祝壽在漢代稱“為壽”,是先秦時飲宴活動中應酬之禮醻禮的遺跡。上壽不限於晚輩對長輩,參加宴會的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為壽”。為壽語除祝對方長壽外,多涉及稱贊對方的品德和能力。宴飲中還經常有壹些娛樂活動,除去歌女舞伎的表演外,也有宴會參與者的即興歌舞,主要表現在宴會高潮時出現的“以舞相屬”,即主人先行起舞,舞罷,再“屬”(囑咐)壹位來賓起舞;客人舞罷,再以舞屬另壹位來賓,如此循環。所有來賓都要參與舞蹈,不舞或舞姿不符合規範的,都是對他人的失禮行為。有壹點可以特別提出,當時女性可以在公開場合中同男性壹同宴飲,也可應邀去他人家中與男子宴飲。這在中國社會走向保守、禮俗森嚴以後,的確是不可想象的。

需要指出,秦漢時的諸多飲食習俗,更多的是上層社會的特權,廣大民眾基本與之無緣。當百姓處於低水平飲食狀態而達官貴人在盡享人間美味時,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百姓所亟亟渴望的。上層社會創造了古代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但這並不能表明普通百姓衣食無虞。

秦漢地區的飲食制作與器具

壹、飲食器具

“美食不如美器”是清朝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的壹句古語。秦漢時期的飲食器具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從盛裝器具到飲酒器具,從取食器具到置放幾案,幾乎是壹應俱全,應有盡有。將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進行綜合考察,可以說現代中式餐具的組合模式在秦漢時期已具雛形。盛裝類食具是食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也最為豐富,主要有鼎、缶、盆、缸、壺、瓶、鍾、尊、盤、盒等。秦漢時期,鼎仍然作為禮器在祭祀、大典等儀式中使用,但也開始作為普通的飲食器具,主要是在上層貴族官僚社會中流行。缶、盆等器具不僅可以作盛裝器皿,還可以作餐具。壺、瓶是盛裝酒漿的器皿。鍾也是盛裝酒漿的器物,與壺的差別在於鍾不僅是酒器,也是量器。尊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重要的盛酒器皿,主要是在祭祀和宴享賓客時使用。魁是盛羹用的食具。盌也作椀,是碗的前身,用於盛飯或羹類食物。進食類食具主要有箸、匕、匙、瓢等。箸、匕是漢代重要的進食器具,通常並提。箸類於今天所使用的“筷子”,當時大抵上粗下細,多用竹、木制成。匕兼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由於從食器內取羹的需要,扁平的匕逐漸演變為凹度加深的匙。漢墓中所出土的匙,實際上具有現在“勺”的雛形。飲用類餐具主要有卮、樽、杯等。卮是圓形飲酒器,而樽形制略小,上有蓋。杯,又稱耳杯,它不僅僅作為酒具,也常作為餐具盛裝食物。秦漢時期,人們沿襲了先秦分餐就食的習慣。因為當時人席地而坐,擺放食物的幾案很低,重而大的器皿放在席外的地上,合食制顯然很不方便。漢墓壁畫和畫像石上,有不少是反映當時人席地而坐、壹人壹案的宴飲習慣的。

二、飲食制作

秦漢時期主食的制作方式十分豐富,主食品種主要有飯、餅、餌、粥,同時也出現了點心類食品。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主食制作方式,即將去糠後的粟米、麥粒、稻米加水後煮熟,在秦漢時期依然廣泛行用。在漢代人的觀念中,“飯”和“食”緊密相聯。上等的小米煮成的粱飯,在漢代城市中較為常見,麥飯則是北方地區下層百姓的主食。食用飯時,多在飯上澆上菜羹,條件差的,也要加上鹽、酢等調味品。秦漢以來,食物加工方式的改進主要體現在由粒食到面食的過渡。隨著磨的廣泛使用,磨制面粉越來越容易,面食的品種也隨之增多。人們把去麩的麥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稱作餅,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稱為餌。到東漢時,餅類食品的種類明顯增多,有胡餅、湯餅、蒸餅等。依據文獻記載,胡餅可能是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樣子是四周低,中間鼓,像個烏龜殼,上面沾滿芝麻,類似於今天的燒餅。蒸制的面食叫蒸餅,用水煮的面食叫湯餅。至於湯餅,有的學者依據文獻,認為就是面條或面片。此外,粥類食品也是當時常見的主食食品。粟、麥、稻、豆均可作粥,根據粥的濃度、材料不同,又有糜、粥、羹之稱。相對主食而言,菜肴更能體現中華飲食生活的風格。秦漢時期,肉食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臘、脯等。炙,即燒烤,是漢代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壹。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煎熬,幹煎的方法類似於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幹,後者則要保留湯。臘,就是將動物肢解後進行晾曬風幹,使之便於保存,等食用時,將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塊,煨上姜、椒、鹽、豉等調味料煮熟,然後曬幹。生食,在漢代又稱為“膾”。膾法常用於食魚,將其切成細絲,吃法類於今天的生魚片。蔬菜的制作與肉類相似。可以說除炒法外,中華傳統烹飪方法在秦漢時期都已出現。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發明。相傳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但證據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豆腐制作作坊圖,則證明漢代已經能夠生產豆腐和豆制品。豆腐這種大眾食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壹直到今天仍為中國人所喜愛。

秦漢的飲食結構

古代中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農產品因此成為農業地區的主要食物。古人習慣上把可食用的農產品稱為“五谷”,但對五谷的具體所指歷來就存在爭議。秦漢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五谷”指粟、黍、麥、菽、稻。粟是秦漢時期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也稱禾,即今天俗稱的小米。黍,就是今人所稱的黃米。稷是谷子,去殼後稱小米。春秋以前,“黍稷”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春秋戰國以後,其地位開始下降,種植面積減少,主要種植於西北地區。麥類作物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種類有大麥、小麥等,依據其種植時間的不同,又有春小麥和冬小麥的區別。西漢時期是麥類作物,特別是冬小麥種植獲得推廣的時期。菽是豆類的總稱,從春秋戰國時起就是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之壹,有大豆、小豆、胡豆等品種。漢代豆類的食用量已經不如以前,在黃河流域的種植比例也有所減少。水稻主要生長於淮河以南地區,品種眾多,現在稻科的三大品種秈、粳、糯等,漢代都已存在。秦漢時期,由於氣候因素及水利設施的興建,水稻在北方地區的種植面積有所擴大。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種植情況的不同,各地區主食特色逐漸顯現。兩漢時代,北方人以粟、麥為主食,南方地區則以稻米為主食,中華南北飲食的最大區別由此確立。當時,人們食用的蔬菜主要分為人工栽培和野生采集兩大類。今天所能見到的諸多蔬菜,如韭菜、芥菜、蔥、蒜、瓜、瓠、筍、菱等,在當時都已具備。出於宮廷飲食的需要,漢代甚至有類似於今天的溫室大棚,用以栽培壹些反季節蔬菜。家畜和家禽,當時食用最多的是豬和雞。至於水產品,瀕臨水域的居民食用的數量及種類要遠遠高過其他地區。內地食用的水產品主要是淡水產品,如魚、蝦、蟹等。水果類,除去馬王堆漢墓所見品種繁多的水果之外,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蒲陶(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也漸漸出現在漢人的食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