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黃帝時代都地名和建築物有哪些

黃帝時代都地名和建築物有哪些

河南新鄭發現黃帝時代古城遺址和石刻符號

位於河南省新鄭市、禹州市、新密市三地交接處的始祖山,歷史上稱為具茨山,又名大隗山,是壹座海拔1186米、東西長約40多公裏。她也許無名而渺小,在中國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她的芳蹤,始祖山主峰在新鄭市,是史料記載最多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地。

然而,她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地位卻無與倫比:人文始祖黃帝在這裏出生、創業、立都,昂揚的中華龍也就是從這裏崛起,她還是國家級的森林公園。

炎黃子孫血脈相連的紐帶

當我們再次攀登始祖山,重走始祖艱難創業路,拜訪先賢,探尋聖蹤時,茫茫煙雨中的風後嶺、中天閣、軒轅廟時隱時現,讓人幾多遐想。

始祖山,原名具茨山,也稱大隗山。因傳說是軒轅黃帝頻繁的活動地,1995年更名為始祖山。放眼望去,始祖山峰如中天壹柱,昂然挺立,背倚連綿起伏的嵩山山脈,如慈祥的老人,深情地俯視東方廣袤無垠的黃淮大平原;雲霧繚繞中,它時而曲身委臥,靜若處子,壹任風霜雨劍,時而昂首揚尾,動若巨龍,意欲壹飛沖天。

盤山公路蜿蜒曲折,沿半山腰盤旋而上,其山勢險峻令人目眩。

繞過壹片青舍瓦屋的小山村,壹碩大、雄偉壯觀的根狀雕刻大門映入眼簾,上書原中***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於2003年2月19日到新鄭考察時親筆題寫的“中華根脈”四個大字。

過始祖山景區牌坊,拾級而上,越山門,但見門外南側赫然矗立著“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碑。繞天心石,穿林陰道,登中天閣,山莊內的亭臺樓閣、綠樹紅花盡收眼底,其中的壹幢石屋則格外引人註目,它就是2006年3月29日國務院公布的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史書記載的軒轅廟。

軒轅廟始建於漢代,距今已兩千多年,廟院雖幾經興廢,然石屋猶存,依然堅強地屹立著。它坐西朝東,全用青石壘砌而成。門楣上鐫刻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題書的“中華民族之母”匾額,屋內供有黃帝正妃、先蠶娘娘嫘祖塑像。石屋古樸典雅,頗有秦漢遺風,此為歷代民眾祭拜始祖軒轅黃帝之所。

史載:當年黃帝馭龍升天後,群臣悲痛,百姓哀傷,紛紛以禮祭拜,追念始祖創業、建都、立國,肇造文明之萬世功德。戰國時《世本》中就說,黃帝仙去,大臣左徹即削木為黃帝像,率群臣建廟設堂虔誠敬拜。春秋時鄭國執政子產就率群臣登山來此祭拜始祖,以後歷代相襲,久拜不衰。每逢農歷三月初三,正值春暖花開,又是當年黃帝開國立都之日,近鄰州縣數十萬民眾都要翻山越嶺,雲集軒轅廟焚香誠跪、禮拜始祖,久而久之,竟成名聞壹方的民間廟會。

最近幾年,禹州市的劉俊傑也跑遍了具茨山的各個山頭,老山坪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幾年前,劉俊傑在這裏,除發現了大量的巖刻符號外,他還找到了石錘、石日晷等古代的石器,而在挖掘這些東西中,他還發現腳下好像是壹個古山寨遺址。

老山坪的山腰平坦處,散布著大片用石塊砌成的房屋,這些石屋都已經沒有屋頂,僅留半截墻壁或者根基,它們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規整,好像精心規劃過壹樣,另外還有狹窄的街道和胡同。

劉俊傑介紹,在這壹帶的五個山頭上,分布著七個這樣的“聚落”,其中六個“聚落”圍繞著壹個“聚落”,總***有500多座1000多間石屋,足夠兩三千人居住。

奇特的還有,石屋之外還有外城墻和內城墻,把五座山頭連接起來,成為壹個嚴密封閉的“世界”。冬日草木枯黃,在劉俊傑指點下,這些痕跡很容易辨認。

“這裏應是古代人居住的村落。深山老林中,會是誰呢?”他查閱相關文獻,看到記載較多的是黃帝與具茨山關系,不管《莊子》還是《水經註》及地方誌,都說黃帝在具茨山活動,甚是詳細。

“史書上都說這裏是黃帝活動的地方,這裏會不會還曾做過黃帝的都城?”通過許多考證,劉俊傑大膽地提出又壹個假設。

而支持他看法的實物,就是他發現的石錘、石日晷等器物,他認為這是古人使用的石器。

08年11月28日至29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第四紀環境學、考古學、地理學等學科的多名專家、學者,會聚位於河南省新鄭市的具茨山巔,現場觀察、討論了在具茨山新發現的神秘的、中原罕見的巖刻符號及巖畫的地層疊壓關系,認為這壹發現為探討巖刻符號的年代和內涵提供了科學依據。

北京大學宋豫秦教授、中國科學院周昆叔研究員等***同組成野外考察隊,深入具茨山進行了長達20余天的踏查。期間,專家們發現了兩處全新世中期褐紅色古土壤疊壓巖刻符號的地層證據。由於這層褐紅色古土壤是在距今至少約4000年,是新世中期溫暖濕潤環境中生成的,千多處符號比甲骨文還要早,結合中原地區其他多處環境考古地層疊壓關系分析,被這層褐紅色古土壤所壓的巖刻符號的年代也當不晚於4000年之前,約為4000~8000年之間。

有學者大膽推測,這些遺址有兩種可能:壹是黃帝時代活動遺址(黃帝城);二符號也有可能與大禹治水有關系。目前該遺址相關專家還在進壹步考察中。

(華夏之根有熊 綜合各種報道)

黃帝時代建築

應深入研究黃帝時代的建築

作者:羅哲文——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我受中國文物學會現任會長彭清雲先生的委托,代表中國文物學會向大會表示熱烈地祝賀!

是做為中國古都建築研究的身份來參加這次會議的。我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但是新鄭這個地方對我有深厚的感情。在建築界,有三個劃時代的建築史上的前輩,最重要的壹個就是李誡(李民仲)。他的故居就在新鄭。我曾經為此事來過新鄭幾次,也考察了他的墓地,現在已經初步把它劃做壹個地方,將來還要把它做為壹個紀念地,會引起全國,甚至世界的建築家來到這個地方來拜訪。李誡的《營造法式》真是了不起,在國際上也是當時最受人尊崇的壹部著作。而這部著作引發了我們現代學者師長來研討這部古建築學。新鄭這個地方歷史悠久,文物很多,我也看過很多材料,特別是徐老師送我的壹本《黃帝故裏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這上面有很多觀點。

我想談壹點個人的感想,第壹個就是三皇的傳說,我壹直認為這個傳說,就如剛才李學勤先生所說的是歷史的組成部分,而且有很多科學的東西,不是胡說的,而且是符合我們歷史發展的。三皇說法有7種,我想這裏邊完全有符合我們社會發展規律的。譬如伏羲、神農、軒轅這些傳說,後來五帝裏也有,五帝是以黃帝開始的,我想他們符合我們社會發展的進程。譬如說伏羲代表漁獵時代,神農是農耕時代,軒轅他更進壹步,進入了更文明、更發展的階段,考古學上的發現也證明了這壹點。五帝也有好多種說法,有壹種說法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而黃帝是關鍵性的人物,就是他發展到壹個很重要的歷史階段,所以從考古學也證明了這壹點,我想這個是可信的,這個傳說是符合發展規律的。我的看法不知道對不對,不管三皇也好,五帝也好,黃帝都是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很同意剛才《走進新鄭》紀錄片上說黃帝在新鄭建都統壹中華的說法。我們知道秦始皇統壹中國,而黃帝比他還早,是大統壹的。我們中國的統壹,我想應該由黃帝開始,從他的活動事跡來說都是全國統壹的,這壹點我很贊成,我們中華民族的大統壹應該從黃帝開始。另外,我有壹個感想,我們中國這個傳統,剛才張文彬局長、李學勤先生都說了,我們這個傳統就是要數典不能忘祖,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恩惠,我們不能忘記。所以我們現在紀念對我們中華民族開創有功的先輩,我認為非常非常必要。除黃帝之外,還有其他的,而黃帝我認為是這個時代比較集中的壹個代表。另外,從建築學上來說,我想應該從黃帝開始研究,我是搞建築的,所以也談到黃帝。中國古建築水平最高、技術最高、藝術價值最高的就是樓閣,黃帝曾經建築十二樓,這是真實傳說,是有文獻記載的。中國高樓自古有之,不是西方有,從黃帝開始就有。在《竹書紀年》上有這麽壹段記載:黃帝六十年,鳳凰巢於阿閣。傳說也好,歷史記載也好,中國建築技術最高、最有藝術價值的樓閣在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所講的首先要有衣食住。我拜讀了《黃帝故裏故都歷代文獻匯典》之後,感到資料很好、很有說服力。我想建議下壹步是不是應該再從建築上做壹點研究。建築發展有兩個途徑,壹個是穴居,從穴居發展到宮室,這也是三皇傳說裏的,有巢氏築木為巢,創造了建築,而到黃帝時候把它發展成為有樓閣的建築。我想把建築這部分拉入我們研究的對象,也收集壹些當時這個時代的壹些建築歷史文獻,這樣使內容更加豐富壹些。在我們新鄭除了李誡之外,是不是把黃帝也拉入建築研究的範疇?至於如何研究這些傳說、故事,應加上些科學的分析,這對於新鄭來說更能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內涵。我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在拜讀了《歷代文獻匯典》之後,又看到其他壹些專家學者的著作論述,我就談這麽壹點感想,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