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臊(sào,不讀shào)子面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面食,以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最流行,也是西府(今陜西省寶雞市)名小吃。臊子面,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陜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其實臊子面說通俗就是肉丁面或肉末面。在《水滸傳》第三回:“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這裏的臊子就是肉末,肉丁的意思。
3.熱幹面是湖北省武漢市的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幹面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面食之壹。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
4.油潑面是陜西很有特色的壹種主食,寬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裏,將蔥花,鹽,辣椒醬等配料平鋪在面上,用少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味道真的好棒。
5.山西刀削面,是壹種山西的漢族傳統面食,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都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6.四川擔擔面,漢族特色面食,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說是自貢小吃,起源於自貢),是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壹種銅鍋隔兩格,壹格煮面,壹格燉雞或燉蹄膀。
7.老北京炸醬面,漢族面食。流行於北京 、遼寧、吉林等地,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面精髓都在炸醬上。首先選用的黃醬壹定要好,做黃醬時裏面加的是白面而不是棒子面,否則醬涼後容易坨在壹起,不好拌開。以前老北京人吃炸醬面都是用豬油炸,趁熱吃起來很香,但豬油壹涼,醬就凝固了,沒法用。更何況現在人的腸胃已經不適應再吃豬油炸醬了,現在都用色拉油炸,吃起來更健康。
8.山東伊府面又叫“伊面”。相傳300多年前廚師在忙亂中誤將煮熟的蛋面放入沸油中,撈起後只好用上湯泡過才端上席,誰知竟贏得賓主齊聲叫好。伊面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便於貯存,其面色澤金黃,可加不同配料,被人稱贊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伊面的營養因為加雞蛋而大大提高,但烹調時的油炸也損失了不少營養素。
9.竹升面是廣東省地方傳統面食,廣東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稱“升”。竹升面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的面條、雲吞皮的壹類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