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比如臭豆腐。
霸王別姬[呲牙]
小時候奶奶做的飯菜,雖然現在我已經20了 但偶爾還是會想起小時候,放學了,回到家裏第壹時間就是吃到奶奶做的飯菜,那種感覺就算是山珍海味也無法表達的,因為那是童年的記憶,也是親人的思念。
媽媽做的煎餅最難忘。
高壹那年的夏天,我下課急著出去撒尿,不小心撞到了那個女生頭發,她叫了壹聲,我也很尷尬,尿都憋進去了,哈哈哈。當時聞到了她頭發裏那種,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味道,恐怕這就是我人生巔峰。
槐花香。小時候家在農村,院子裏有壹顆特別粗的槐花樹,媽媽說這是槐樹王了,比媽媽爸爸的年齡都大,沒到夏天晚上,在院子裏乘涼,壹陣壹陣的槐花香,沁人心脾,媽媽用槐花烙的餅回味至今
童年的食物給我們的胃打下了壹輩子的基礎,無論是家人做的面條餛飩,亦或是校外街邊的豆皮鍋盔,它們都代表著那個離我們漸行漸遠的童年,代表著我們心底裏最溫柔美好的回憶。
舒國治在《窮中談吃》中說: 文明愈是先進,未必愈是有利於飲食。 對比現時和童年,可能會深有感觸,那些給過我們美好記憶、種類繁盛的小吃文化,如今早已讓位給千篇壹律的連鎖快餐,再難尋覓了。
1.
“那種有愛的味道我這輩子也不會忘記”
@竹夕
奶奶家的鍋巴。那時候,草鍋燒幹飯,底部會產生壹層焦焦脆脆的飯粒,如果能取到整塊鍋巴,那是相當的幸運,壹張饞嘴輕輕地湊上去咬壹口,嘎吱嘎吱滿口香,無比的幸福!
我也更愛叫它的土話“ge'shang”(第壹聲與輕聲),讀著就很有韻味、很好吃啊!
可惜,隨著電飯煲的普及,我便很少吃到了,商店裏買的也再也不是我童年記憶中的味道了。
@朔風女俠
故鄉在粵北,雨特多,尤其是冬天,十分濕冷。我們小學五年級時就要到鎮上去上學了,騎自行車單程三十分鐘左右,雖然披著雨衣,但回來時衣服常常都濕了。
雨天沒辦法去田裏幹農活,每逢那樣的天氣,大姐就和媽媽在家給我們幾個孩子煮好壹大鍋粥,裏面有芋頭、香菇、芥菜、荷包豆等等,每次從雨裏奔進家中,芳香撲鼻,趕緊換掉濕透的衣服,幾個孩子爭先恐後地搶碗筷搶椅子搶粥裏的香菇,搶到了趕緊吃上壹口,壹身的寒意瞬間消失。
但這樣的美味只享受了幾個冬天,後來大姐去了東莞打工,再後來,患病離開了我們。我並非吃貨,對肉什麽的都不垂涎,唯獨這個粥,壹直在我記憶中飄香。
@四海廢人
平凡人家的兒女念念不忘的只是母親操持的飯菜。幼時中午下學,母親從單位急急忙忙趕回,來不及做什麽復雜的午飯,只是壹碗面,壹根筷子,壹鍋熱水,不壹會兒就是壹碗勁道的“撥魚兒”,就著西紅柿雞蛋鹵,能吃兩大碗。
過往已去,今天帶母親去醫院治療關節,骨科醫生要安排住院手術。望著蒼老的母親,懷念變為陪伴。
@小小月
我最想念的童年 美食 就是爺爺腌制的鹹鴨蛋。不知道為什麽,可能是生活經驗的原因,爺爺特別會挑蛋,買的鴨蛋都是雙黃的,腌制出來的鴨蛋金黃色發紅,用筷子捅壹下還會滋滋的冒黃油,鴨蛋清也不鹹,特別特別香。
奶奶去世後我和爺爺壹起住,後來我長大了回到了家裏,爺爺每年還會腌制鹹鴨蛋送給我,味道總是壹如既往的好。但是爺爺腿腳不利索,我家又住六樓,爺爺上樓不方便,就在樓下喊我的名字,只可惜,我很長時間才能聽到,因為爺爺的聲音都消散在了秋風裏。
我剛上小學六年級爺爺就去世了,現在我已經大三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比爺爺腌制的鹹鴨蛋更好吃的蛋了,現在想想都要流口水,也流眼淚。不僅僅是鹹鴨蛋,是那種有愛的味道我這輩子也不會忘記。
@江水安流
是炒碗禿吧。我小時候很討厭陪著媽媽逛街,每逢集市,她就會先把我帶到那個炒碗禿的小攤兒上後就去采買了。我還記得那時候安靜的坐在長條凳兒上,看著老奶奶用壹個扁平的大勺從各種顏色的調料碗裏略過,最後掂起鍋上下翻炒,就做好了。
細細的土豆絲,醬油色的湯汁,帶著醋以及蒜的鮮味,總也吃不膩。那種味道幾乎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後來老奶奶去世了,後來我也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去了異鄉工作,那種味道好像再也找不回來了。
@默默
童年 美食 是肉包子和油條,清晨在田間隨父母勞動之後,聽到賣包子油條的小販的吆喝,能在購買途中飛奔起來。
@中年女孩Cassiel
小時候雖然家裏窮,但是奶奶還是會想法子偶爾變下花樣給我們做早飯。
有時候連續的白粥和自家腌制的鹹菜脯,每次吃完喝口白開水,嘴裏立馬就已經寡然無味。有個早晨,奶奶拿出來幾個雞蛋,把雞蛋打碎裝在在盆裏,把剛煮好的滾燙的白粥湯邊往雞蛋盆裏倒邊攪拌,壹會蛋花粥就完成,再撒點白糖,吃完整個早上嘴裏都是甜味。
長大後在外漂泊時,自己偶爾還是會做碗蛋花粥,懷念過去的食物、過去的時光以及過去的人。
@Rachel
我覺得喜歡吃什麽與兒時的記憶相關,像收藏在嘴裏胃裏的密碼,老家是湖北,年少時家貧,父親離家,媽媽留守照顧我們,當然中間也有媽媽不在時,但是吃慣了媽媽弄的小鹹魚(小河魚收拾完內臟洗凈腌制再曬至少三天),老媽做的鹹菜,腌蘿蔔,以至於到現在三十歲的我,還是偏好這些食物。
我以為只有我這樣,後來才發現姐姐的喜好胃口也壹樣,現在即將當媽媽的姐姐說她壹定要燒壹手好菜,讓小孩長大後也能回味媽媽的味道,善食者,善生活。
@妳好小朋友
姥爺在世的時候,和姥姥壹起給我包的餛飩;街角的豆腐腦店配油條;“馬家蕎麥”的熱騰騰的蕎麥,大冬天裏壹掀開門簾,熱氣香氣撲面而來……
@Fenfee
家人們常拿我小時候的外號“張鍋盔”來和我開玩笑,我是非常難為情有這麽土氣難聽的外號。爸爸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在那個叫山西原平的小縣城裏,八十年代初,孩子們最好的甜點就是這種烤的薄脆,夾心是紅糖和芝麻的大鍋盔。
而我的爸爸每天早晨會買壹個給我,盡管他們那時候就是普通的工人,工資只有二十多塊錢。所以,我才榮幸地擁有這麽壹個特殊的“甜蜜”外號。
現在每每吃到老家捎來的紅糖鍋盔時,我總會回憶起那個物質不富裕但充滿愛和甜蜜的兒童時光……
@Ariy
看到是舒哥的書就馬不停蹄跑來評論啦!我是個90後,從小被外婆拉扯大,童年 美食 就是跟外婆在壹起的食光。那時候每天跟著外婆壹起逛村子上唯壹的市場。香蕉味的夾心餅幹剛剛流行起來,我壹次能吃掉兩包,而外婆最喜歡的是椒鹽蘇打。
有個住在鎮上的叔叔每天都運著三鮮魚丸來市場,我愛吃魚丸,外婆總是跟叔叔說多給壹個,叔叔也每次都答應。偶爾奢侈還會吃壹碗餛飩,外婆總是把每壹個都吹涼之後再送到我嘴邊。有壹次她對別的孩子也那樣,我就發現她真是個善良的外婆。
還有外婆炒的炒米粉、外婆做的鍋巴、外婆煮的辣醬、外婆煮的菱角,外婆做的所有好吃的。我雖然沒有太多零食店裏買的小零食,卻有外婆滿滿的愛呀 想外婆了!!
@Linda
想念姥姥包的豆沙包啦,小時候媽媽每次帶我回去看姥姥姥爺,姥姥有時間就給做,熱騰騰的包子出鍋,咬壹口甜甜得軟軟的,特別好吃……
還有奶奶炒的土豆絲,她每次切得粗壹點,而且加壹點醬油,特別面,很好吃呢,還有我初中那會,大姨從沈陽回來探親,給我做早飯,她把切好的饅頭片,裹上壹層蛋液,放到鍋裏壹炸,又脆又香……我想妳們啦。
@晨雲
爸爸媽媽的炸肉丸(故鄉安徽當塗,老家話曰炸肉圓)。那是兒時除夕當日才有的 美食 。爸爸剁肉餡,拌草米(老家話,乃膨脹後的大米),搓肉丸;媽媽系上圍裙,熱油鍋,開炸。我們姐弟圍著竈臺,拿著燙手的新炸好的肉丸,在兩個掌心間反復倒騰,嘴角流著口水。暄騰,溫情,幸福。
@SPAAK-COGNAC
紅龜粿!應該算是廈門的特產吧~小時候總是被外婆牽著手去老菜市場買菜,買完了菜外婆總會犒勞我壹塊紅龜粿。紅龜粿就是紅色的龜形糯米餅團,下面鋪著芭蕉葉子。現在只依稀記得老菜市場那種潮濕又喧囂的人氣,上小學的時候老菜市場拆遷了,從此我再也沒吃過那麽好吃的紅龜粿了!!
@早點睡多吃點
其實童年本不最愛吃飯團,但現在壹說起喜歡吃的東西,最先想到的卻是飯團。記憶裏有甜鹹兩種口味。雪白的糯米,緊緊包裹著鮮紅的山楂條,裏面有炒熟的白芝麻和晶瑩剔透的白砂糖,壹口咬下,滿口深津。
鹹的最愛是,單獨只放壹根估摸筷子粗細的臘腸,臘腸較硬,細細研磨,鮮美難道其中滋味。家靠淮河,童年的飯團是搓揉成舟楫似的長條,不似上海的真揉搓成了團。
可因為喜歡的人說愛吃,自己繞道買過幾回,便也能接受了團狀的飯團,接收了紫米的外衣,接收了它裏面的油條,鹹蛋,也愛吃了起來。童年的飯團,則留在了童年,像是被塵封的老照片,偶爾才被人翻看。
2.
“美好的壹天從壹碗熟悉的糊塗面開始”
@張燕
酸梅粉,微小迷妳包裝、棕色的粉末,壹毛錢可以買兩包。每包裏面附壹把塑料小勺。壹小勺壹小勺往嘴巴裏送,有點酸,有點甜,屬於精致的快樂。或者偶爾也嘗試壹下將壹整袋粉末傾倒入口,則剎那豪壯,又不舍得咽下去。
除了好味道,酸梅粉吸引人的是裏面的小勺。有時是人物,有時是小動物,各種顏色,雖然粗糙,但不同形象的小勺,壹字排開,也是壹種財富。常規的居多,偶爾拆開發現壹個還沒見過的樣子,哇,樂翻了。
@金商
鹹(照鄉音該念hán)肉菜飯!冬天太陽正好的時候在老家門前擺張小桌子,端上壹碗鹹肉菜飯邊吃邊曬太陽~家常做來不太講究刀功,鹹肉和青菜都大塊,想來都有壹寸見方,極紮實。壹直覺得鹹肉的精華在肥的部分,壹咬真的是滋滋冒油,和清淡的青菜米飯壹中和!啊!!!
老家還有那種燒柴火的大鍋,燒完菜飯還能鏟點鍋巴吃~童年 美食 現在冬天回家也還能吃到,可以說我是個幸運的人了~
@光陰的故事
醬油蒸麻雀和油油飯兩款私房 美食 刻骨銘心,究其出處,皆因上世紀年代中期那貧瘠的紅朝亂世……壹年到頭看不到多少腥葷,外婆偶爾會托鄰家的那些大點的男孩掏了逮了麻雀,去毛去內臟之後抹上筷子尖那麽點豬油。
那年頭,麻雀也瘦得皮包骨頭,沒什麽油水,估計外婆也是為了讓我補充點油星,放小碗裏蒸熟,趁熱滴上點醬油,那香氣,聞著都可以刨掉半碗飯,啃完肉後的麻雀骨頭,殘留著肉香醬油香豬油香,我會吮上半天,難怪現如今金拱門還是開封菜裏面有道著名的吮指原味雞。
吮,絕對是眾多吃相裏面經典得無以復加的壹個畫面。
至於油油飯,更簡單,剛蒸出來的米飯,拌上醬油豬油,不要菜,可以整到脹翻舷為止,如果是剩飯,則拿來做炒飯,同樣是拌上醬油豬油,炒出來的緣故,飯,更香。如今兒子很愛吃這種油油飯,告訴他,這是粑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飯,算是吃貨的家事傳承。
這些關於 美食 最早的記憶,在食物匱乏的年月如山珍海味般烙在腦子裏熔化在了血液裏,我想,就算哪天老年癡呆了,估計也無法從記憶裏徹底抹去痕跡吧。
那年,我也就兩三歲或者三四歲吧~~~
@CYJ
現在想來,讓我念念不忘的童年 美食 其實是炸餃子。壹位白發老爺爺挑著扁擔,挨家挨戶吆喝。壹毛錢可以買到個。他的炸餃子味道很棒,是父母做不出的那種。他的行蹤不定,找不到規律。如果正饞時聽到了他的吆喝聲,那壹天都變得香甜起來。現在,他的背影,顫顫巍巍的扁擔都還刻在腦子裏,變成了對故鄉的記憶。
@曙民
在這個時節,要說起童年 美食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放學後弄堂口安義路上的阿婆做的油墩子了,秋冬的傍晚,香噴噴熱乎乎的油墩子
那時候的功課和玩的好像都沒現在那麽多,懵懂的我就常常去攤邊看阿婆做油墩子,先舀壹勺面漿鋪在模底,填滿蘿蔔絲,再澆壹層面漿,放入油鍋汆至金黃色撈上來擱在鍋邊的架子上瀝油,等稍微涼壹會兒,用半掌大的紙片夾起來捧在手裏就能慢慢吃了,但還是會很燙,就邊吹邊吃。
記得那個時候是壹毛五壹個,可也不是隨便想吃就吃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邊上看壹會兒便和小夥伴們去別處玩了,哪天有壹陣沒吃了,饞癆蟲出來了,就用零花錢去吃壹個,有時候會和小夥伴壹起去,有時候爺爺會去買回來,有時候爸媽下班會帶回來,有時候街坊鄰居的大人買多了路上遇見了也會給我壹個
中學拆遷後就再也沒見過那位阿婆和她做的油墩子,隨處可見的油墩子攤也漸漸消失,成年後有吃過幾次,那是在飯店的菜單上和近郊的古鎮上,吃的都是懷念。
@magical
紅薯幹,紅薯切片曬幹,煮粥喝,粥極香甜。小時候我爸每到秋天就曬壹堆,而且貌似只有我家這麽吃紅薯——我爸說他小時候家裏也是這麽吃。
@九穗
我可以說是那種用很大的機器爆出來的爆米花嗎?小時候每個月都會有個叔叔從很遠搬來機器,擺在大院子裏,壹群人圍在旁邊,每每他放進去玉米粒,旁邊的小孩子就趕緊捂住耳朵.當新鮮的爆米花出爐,小孩子會溜到旁邊偷偷拿起來吃……或許我懷念的只是那個大機器的聲音,看到吳念真先生在《臺灣念真情》也提起的時候再認同不過了。
@退思先生
美好的壹天從壹碗熟悉的糊塗面開始,最少的食材,最懶的做法,依舊做出了回憶裏的美味。燒水至沸,攪面水下鍋,再沸下面條,翻壹滾,打蛋,攪動,放壹點點炒好的雪菜,加鹽和調料,出鍋,放上壹層芝麻,加壹點香菜蔥花,再美味不過。
軟糯的面條,亮黃的雞蛋,或隱或現的蛋白,淡青的雪菜,翠碧的蔥花,焦脆的花生,香濃的芝麻,再加壹點點焦黃的鍋底,稠稠的壹碗,少湯,稀裏糊塗地就吃了壹碗,忍不住再來壹碗,哪壹次不是吃得渾身汗,不過這才過癮呀!
糊塗面,吃了就糊塗?抑或吃了就不糊塗?我不清楚,但那些年家家戶戶的糊塗面培養了壹個個大學生,反而是後面的肯德基培養王者榮耀的壹代。已經被迫中年的後早已看不懂時代的紛擾,只感念萬裏之遙的南方,有壹個人不管早晚給妳煮壹碗面。男朋友煮不出媽媽的味道,可是,壹樣的愛。感謝。
@空~
學校門口的炸豆腐,外面炸成壹層薄薄的金黃,裏面還是嫩滑的水豆腐口感,湯是清得見鍋底的骨頭湯還漂浮著幾粒八角,淋上壹點點蒜蓉。塑料袋配壹根竹簽裝著邊走邊吃,吃完剛好快到家,口腔裏還散發著豆腐八角蒜蓉的香味。
五毛錢兩塊,元五塊,吃五毛還是壹塊錢的,要看早餐的錢剩下多少。壹放學同學們仿佛都有種百米沖刺的勁頭往小攤的方向趕,妳不認識我我不認識妳,但我知道妳要去的地方跟我想的是壹樣的,得趕緊去,晚了就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壹群手裏舉著五毛壹塊錢的學生圍著阿姨(豆腐攤老板娘),失望地想著明天趁早來吧。
@名凈(玄渡)
牛角芋,壹種扔在炭烤箱裏烤得外皮黑黑裏頭白白,吃起來口味如芋頭壹樣感覺的小食;還有壹種叫“油酥煎”形似餃子樣、內裏包著花生芝麻糖等佐料為餡的小食,無論冷食還是熱食,咬壹口酥脆的皮,妳的味蕾都會因此沈醉許久。
@dingliss
最愛吃生煎包子,83~84年初三,在校上完晚自習,爸爸接我放學,定板吃上壹盤生煎包子,焦焦的皮,燙燙的湯,鮮鮮的肉,沒有比它更好吃的了。後來看《請回答》,瞬間淚目。
3.
“現在基本見不到推著小車叫賣的糯米包油條了”
@
乳餅炒火腿,雲南人才懂的美味。雲南火腿的好吃不來雲南是不知道的!雲腿月餅,yummy!沒吃過冰皮月餅,但大概很多人也沒吃過雲腿月餅吧,冰皮月餅有多好吃我不知道,但每年月餅節我都超想吃都能吃很多!今年月餅節我媽還寄了壹堆雲腿月餅到大學給我,想家!
還有涼品!不是飲料,不是珍珠奶茶!涼米線、涼卷粉、涼面!知道什麽是面筋嗎?比肉還好吃!涼面筋+特制酸湯+面(個人最愛吃面!),愛辣再配上壹點油辣子,多撒些芫荽香菜,壹碗宇宙無敵最好吃的涼面就可以吃了!我媽還會放些炒好的花生米,香!我壹次能吃壹盆面,吃完再卷壹團放進湯裏,吃完再放,暑假的日常,壹點不開玩笑!
還有比面筋更高級的配置,涼雞!或者說鹵雞!雪白的精瘦的鹵雞片,細膩薄片層層鋪在金黃色面條上的性感,見過嗎!再綴壹點油辣子在肉片上,喔,扶搖直上九萬裏!
@魏魏呀
坐標雲南曲靖,念念不忘的,炸洋芋和燒餌塊,簡直貫穿了整個童年和青春期。
炸洋芋是從小就愛吃的,農村孩子,享用不了高級的薯片薯條加番茄醬,於是在漫長的留守歲月裏,守著壹大堆剛從地裏挖出泥滾滾大花臉的土豆,削皮切塊,燒豬油,在滋啦滋啦地響聲中下鍋,炸至金黃,偶爾也會燒糊,準備好辣椒面,花椒油,幹辣椒,蔥花薄荷折耳根,壹通兒下鍋,來回翻炒,再找個扁平的大碗,裝起,這就算是奢侈的零食了。
尤其愛在黃昏時吃,炊煙裊裊,萬籟俱寂,躺在腳邊的大白狗,有時伸伸舌頭,就餵它壹塊。
至於燒餌塊,就是中學時代經典校園故事的開頭了。早上六點起床,跑早操,壹堆的少年少女,瘦的喘著氣,胖的流著汗,步子還沒邁均勻,又撒腿溜向食堂。早餐基本靠搶,人多,胃口也大,圓圓的黑腦袋,全都擠在小小的窗口邊,等著自己那壹份白餌塊姑娘。
內裏是不壹樣的,有些裹胖洋芋粑粑,有些藏瘦火腿腸,吃起來,糯糯軟軟,重點是還飽肚子,對於這些仿佛永遠吃不飽的少男少女來說,真是很大的安慰了。
上了高中,米線之外最便捷的還是這個。印象最深刻的,是到了時間緊急的高三,有個男生給同班壹個女生足足帶了壹年的燒餌塊,他喜歡她,喜歡到每次要以最快速度沖進食堂,天冷了還用手捂著那熱乎乎的早點,進教室後溫柔的放在她桌上,讓她趕緊吃,他們沒在壹起,他肯定也很懷念吧。
@路西
wuli江南的壹味蟹粉蹄筋真叫人百吃不厭!可惜如今做的地道的飯店也不多……
@張耕科
湖北人自古愛食糯米,特別是早餐可以說無糯不成席。糯米食物做法多樣,可蒸可煮可煎可炸。而我最愛的卻是其中最為簡單的——糯米包油條。
現蒸的糯米,撈起搟平,撒上糖分,油條折斷放上壹卷就做成了。制作簡單,成本低廉。趁著糯米的熱度,裹著現炸的油條直接咬下。糯米和香脆交相呼應,十足是童年的美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學校門口的早點攤上總有壹個小推車橫在那裏,簡單寫著:糯米包油條。幾個字,但總是人頭滿滿。每天糯米賣完也就收攤了,限量銷售。趕早買壹根,壹上午都開心。
這麽多年過去,各地各種小吃都基本嘗試,洋早點也幾乎成了日常出差必備,但都找不到當年吃糯米包油條的幸福感。更難過的是,現在已經基本見不到當年那個推著小車叫賣的糯米包油條了。
@昰荃攢錢去旅行
上海人。上海的早晨,廣為人知的是所謂“四大金剛”,即大餅、油條、糍飯、豆漿,其中的大餅常與油條搭配,以餅夾油條似漢堡包狀而食之。不為人知的是,除去大餅,上海尚有壹物曰“米飯餅”或“糜飯餅”,夾油條而食之較大餅為更佳。
米飯餅多以秈米搗碎摻酒釀發酵後,以壹特制平板鍋烘制而成。成品多為兩圓餅相連,壹面焦紅,壹面雪白。食之有米香、酒香並焦香,嚼之甜而微酸,與油條搭配可謂互補。可惜近年做米飯餅的商販、店家越來越少。若是絕跡,不可謂不可惜。
@季米
老家溫州雁蕩山的年糕頭,成了我念念不忘的 美食 ,小時候的記憶大慨是主要原因,味蕾中留下了她的美味,經常就會想起來。思鄉主要就是想念童年的那些 美食 吧,難得回去壹下,壹定要用家鄉的 美食 滿足壹下自己。
相關圖書
1·
《臺北小吃劄記》
“會玩、會吃、會講故事”的作家,帶妳走遍臺北,舌尖上的臺北,人手壹冊的寶島 美食 地圖。
若壹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公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面包;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制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 社會 之貢獻了。
本書為作者在《商業周刊》所發表專欄作品的集結,包括六十七篇有關寶島隱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臺灣文藝界最獨具慧眼食客”舒國治數十年來在臺灣各地覓食的心得體會。
該書自2007年面世來已經成了臺灣旅行和了解臺灣 美食 的必備寶典。在任何與臺灣飲食有關的論壇、網站、APP上,舒國治和《臺北小吃劄記》都已經成為標桿式的經典內容——十年來壹批又壹批的食客按圖索驥、不諳現代營銷的古樸店家則將舒國治的文章剪報張貼在店鋪門口作為宣傳。
假如妳有誌 探索 寶島 美食 ,帶上這壹本書就足夠了。
2.
《窮中談吃》
“終身的晃悠者”舒國治繼《臺北小吃劄記》後,第二部談吃之作。
吃,是亙古的活動;文明愈是新穎,愈是未必有利於吃。
故愈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得較好。講求劃壹,講求高效率收成,則吃必然遭到簡化。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集結。最早有到1992年(《吃面攤》)與1999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臺灣吃飯吃面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別註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面、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物,還有《四菜壹湯》《贊泡菜》《贊蘿蔔》《菜碼之美》《贊炒飯》等篇目,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又恰好這諸多議題都圍繞在壹“窮”字上。
小時候的西瓜,水密桃子又香又甜。現在找不到那麽純粹的味道了
很懷念老爸做的紅燒茄子,懷念老媽做的燜米飯。
小時候吃過壹次黃鱔,清燉的,以後再也沒有吃到這種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