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餃子
據說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通過壹千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北方人常吃的壹種特色美食。壹般常見的餃子都是鹹味的,主要的餡料有豬肉香菇、三鮮、韭菜豬肉等。餃子既可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蒸著吃的餃子我們稱之為“蒸餃”,煮著吃我們稱之為“水餃”。北方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俗語,由此可見他們對於冬至吃餃子的熱衷程度。
2、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3、餛飩
在北京壹直流傳著“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餛飩是用清水清水和面做皮,然後包上壹些餡料的壹種美食,跟餃子有點像,但又不同。餛飩是北京人的叫法,廣東人稱之為“雲吞”,四川人稱之為“抄手”,安徽人稱之為“包袱”。關於餛飩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西漢揚雄所作《方言》,所以餛飩也是壹道傳統美食。
擴展資料:
冬至習俗:
壹、拜天祭祖:
從周代起,冬至這壹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這壹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二、傳統飲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臺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在冬至舍藥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還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冬至這壹天,父母親都會在家宅的門窗搭粘兩粒冬節圓,而更有壹些人家還會在桌、櫥、梯、床等顯眼處搭圓,而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養豬的豬舍,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壹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壹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壹陽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註意這壹天防寒保暖,同時也可以在晚間泡腳,適量進補,吃些養肝護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豬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