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來說應該是麻城人,因為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被劃分為縣及市了。
有這麽壹道菜它深深地紮根在每個麻城人的心底,它代表著家鄉的味道,代表著年味兒。對我們來說世界上任何的壹道菜,都無法取代它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
雖然堪稱不上絕世佳肴,但是對麻城人來說,特別是對於身處異鄉的我們來說,它就是我們每天朝思暮想的美食。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那麽想吃,為什麽不去買呢?
“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尋”,用這句話來形容它最恰當不過了。因為在外面確實想買都買不到,雖然現在網上也有賣,但味道終究還是沒有家裏的純正地道。
它就是——肉糕。
肉糕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因魚刺卡喉嚨而惱火,許多廚師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後來,有壹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現魚刺很容易和魚肉分離開來,於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食之,驚喜不已。肉糕從此問世,而且名聲大震。從那時起,廚師告老還鄉把技藝傳流到民間後,人們把肉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所以很多湖北人,特別是麻城人直到現在喜愛吃肉糕的習慣只興不衰。
我們吃肉糕壹般喜歡將它切成長方形,在盤裏整齊有序的加以排列,蒸熟後在肉糕表面撒上壹層蔥花,還未端上桌面,便已清香撲鼻。細眼觀去,黃、白、綠三色相間,非常好看;嘗之,則更是清香滑膩、唇齒流芳。在宴席上有“無糕不成席”的說法,宴席上肉糕是必不可少的壹道菜,我們也將宴席稱為“肉糕席”。
都說
“最好吃的菜是媽媽燒的菜”,但是在麻城,好吃的不僅是媽媽燒的菜,還有爸爸做的肉糕。
不知道為什麽,肉糕全都由是男的來做,難道是傳男不傳女嗎?哈哈,其實不是的。因為做肉糕是個體力加技術的活兒,女的做不來。
由於工序復雜,肉糕只有過年和宴席的時候才能吃到,所以每到過年或者有親戚擺宴席我們就異常興奮,因為又可以吃到肉糕了。在宴席上廚師會將肉糕疊成壹個方形,並且很高,俗稱“碼長城”,寓意是告訴我們要堂堂正正做人。
每逢過年,肉糕就是家家戶戶必須做的大菜,因為對我們來說有肉糕才叫過年。但是做起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仔細算算得足足準備壹年。這得從肉糕的食材說起,肉糕是將魚肉和豬肉去皮剔骨剁成肉末,加上相應比例的苕粉、食鹽、水攪拌均勻後,放入籠屜裏大火蒸制而成的。只要是家裏來了客人,都會端上壹碗撒著蔥花用瘦肉煮的肉糕讓妳嘗嘗,順便還要點評壹下做的味道如何。當然其吃法也有好多種,可以煮火鍋,也可以蒸、煎、炸、炒。
每年初春時,鄉親們就會把去年留下來的苕種用來育苗,待長成熟之後剪苗插植,秋收洗盡榨汁,讓其沈澱數日,曬幹成苕粉。豬肉也是養了大半年才宰殺的,
壹般壹頭200多斤的豬由4-5戶人家分,大部分都是用來做肉糕。
每到臘月廿十之後,整個村莊都在忙個不停,村裏池塘邊上,小河邊上滿是殺魚和洗籠屜的人,壹邊剖著魚腹,壹邊聊著關於肉糕的那些事,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忙活著做肉糕。鄉裏鄉親如果碰上面,問候的第壹句話不再是“吃飯咯冇”,而是“妳家的肉糕做咯冇”
“做咯幾格” 等等類似的話題。
記得去年過年回家的時候。
老爸說:“早知道妳回來,昨天就不該做肉糕,等妳回來再做”
那時隔壁的叔叔也在我家,我問:“叔叔妳家的肉糕做了沒有?”
“沒有。田兒還沒有回來,等他回來再做。”
其實那時臨近除夕了,已經過了做肉糕的旺季。但是為了讓出門在外的子女回到家能吃上壹頓熱肉糕,他們願意等。
對於返鄉的我們來說,所有思念之情都在那壹口新鮮的熱肉糕裏。那味道吃進胃裏成了道不盡的鄉愁,刻在心上就成了壹輩子解不開的相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