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英文名
端午節
另壹個名字
端陽節、正午節和五月節
節日時間
五月初五(農歷)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疫區
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
節日的起源
原始崇拜和信仰
節日活動
賽龍舟,掛艾葉錢包
節日食品
粽子
節日意義
紀念屈原
民族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壹批目錄。
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目錄
1節日名稱
1節日名稱編輯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已達20多種,如端午、端陽、崇武節、重陽節、當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龍舟節、玉蘭節、屈原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時節、元宵節等。[1]
端午節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第五天”。根據歷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了“龍舟節”。《燕京年譜》記載:“五月初五為五月初五,字之音譯也蓋。”
正午節日
此名來源於陰陽招之數。田汝澄《西湖遊記》卷二十明代晁《歡樂頌》:“端午為中節”因太陽中午至中天,達到最高點,中午遊跑,故稱“中節”。日本將5月5日定為“男孩節”,可能也是基於日中節,因為日本認為只有男性繼承了普世精神。[1]
玉蘭節
端午節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蘭草湯洗澡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1]
解宗傑
古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時,有壹種比每人葉子長短的遊戲,老年人獲勝,所以也叫“解宗節”。[1]
女性節日
《萬系雜註》在邦:“五月女兒節為端午,戴艾葉,五毒符咒。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1]
結束禮儀
在湘南,沿著古老的習俗,在夏季到來的五月初五,艾葉掛在門上,沐浴驅蚊。人們認為,經過洗禮,瘧疾可以被趕走,這個蚊蟲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過。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因此,端午節的習俗是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葉,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菖蒲節”。[1]
2節日歷史編輯
節日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紀念屈原說影響最廣。
1,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
民俗活動
端午節習俗[8]
慶祝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樹葉,掛菖蒲艾草,百病遊,戴香囊,備祭祀碗,賽龍舟,競賽,擊球,蕩秋千,用雄黃畫孩子,喝雄黃酒,菖蒲酒,吃毒餅,鹹蛋,粽子,時令鮮果。[8]
瓜艾虎
在過去,端午節被用作壹種裝飾品來驅邪。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被認為能夠辟邪保平安。《風俗通》雲:“虎為陰莖,獸亦長。能吃鬼,...亦惡”。因此,人們經常用老虎來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節期間。艾虎要麽用艾葉剪成,要麽剪成老虎的絲帶,用艾葉粘好,戴在頭發上。壹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以艾虎的習俗為裝飾。宋陳元貴引《宋本廣記》年號雜註:“端午以艾為虎,連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之葉以戴之。王《端午帖》詩:“釵頭鳳,驅邪知驅祥雲七寶。"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筆記》:"每到日暮,閨中巧者,以絲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線穿起來,掛在發夾的頭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詩說‘玉吞簪,輕愛虎’,就是這個意思。"
畫額頭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佩戴香囊
佩戴香包,也稱香囊、香袋、錢包等。由五色絲線或破布制成,內裝香料(由中草藥如白芷、川芎、黃芩、三棱、山奈、甘松、山奈制成)。戴在胸前,聞起來很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彩線貫穿,狀如壹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壹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造型,象征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電線桿上的猴子,鬥雞抓兔子等。年輕人最講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熱戀中的戀人,深情的姑娘會在很久以前精心制作壹兩個各具特色的香包,在節前送給愛人。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圍男男女女的議論,紛紛稱贊小夥子對象的別出心裁。
忌五毒
五種毒液
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
喝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喝蒲酒,雄黃朱砂酒,噴酒。《荊楚紀事》:“菖蒲(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邊,地下有淡紅色的根,葉子形狀像劍和穗。”。根莖可入藥或入藥)或刻或切絲涼酒。“蒲酒清香爽口。後來酒裏加了雄黃和朱砂。謝明趙哲的《五雜醉》:“飲菖蒲酒也...和雄黃壹起喝。“馮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毒蛇之虞(古書所提毒蛇)。給墻壁和門窗灑水,避免毒蟲。“這種習俗流傳很廣。至今,如在廣西賓陽,端午節時有成包的藥材出售,有雄黃、朱雷、側柏、桃仁、蒲葉、艾葉等。人們用酒浸泡,然後在墻角、門窗、床下等處蘸酒。,然後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臍上塗上酒,驅趕毒蟲,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區還用雄黃酒粉在孩子的額頭上畫“王”字,讓孩子身上帶有老虎辟邪的印記。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活動仍然是科學合理的。雄黃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內消毒殺菌,喝普灑也是相當有益的。[9]
懸掛的藥草
掛艾葉、菖蒲和榕樹枝條
艾、菖蒲、大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節又叫“木蘭節”,荊楚有挑艾的習俗。采艾草,要在雞叫之前開始,選最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甚至把艾草紮成老虎形狀,然後在上面貼上艾葉。艾葉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壹樣的殺菌作用。端午期間,夏至將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要註意。保山縣有句諺語:“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在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壹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節,人們以菖蒲為劍,艾草為鞭,大蒜為錘,也稱為“三大武器”,認為可以擊退蛇、蟲、病菌,斬斷邪氣。[10]
劃龍舟
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傳》卷五:“乘鳥舟,龍舟浮於沼澤。”在《九歌·向君》中,學者們也認為“飛龍”是指龍舟。《向君》是描寫湘軍劃著龍舟,把沈入江中(類似於把粽子扔進江裏)悼念壹位歷史人物的詩句。這與楚國的“魂舟”和“人物龍帛畫”的形象不謀而合,可以相互印證。《荊楚紀年》記載:“五月五日,謂之蘭節。…
其他習俗
打馬球
端午節有射箭的場面。《史禮》曰:“因遼風俗,金五日離地約數寸,皮剝而白。先壹人先策馬飛奔,再以無羽橫簇箭策馬飛奔。最好是用手折斷柳樹放松壹下。撿不起來的是其次。每壹槍都要擊鼓助陣。”到了明朝,鳥被儲存在葫蘆裏,被射殺。打馬球也是端午節的玩法之壹。馬球就是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國演義》曹植名都中有壹句“連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長安,有壹個寬闊的體育場,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歡馬球。張淮王子墓中的《馬球圖》描繪了唐代馬球運動的興盛:畫中20多匹馬在高速飛奔,馬尾辮被紮起。玩家們披著披肩,穿著靴子,手持棍棒,壹個個互相擊打。
此外,北京還有逛天壇的習俗。《帝都風光略》卷二:“五月五日午前,團日入天壇避毒。下午過後,走在祭壇的墻下。江城沒有絲節俗,但也是角粟。沒有賽車的習俗,也是遊戲。”還有鐘馗比武,壹個人扮成鐘馗,揮舞著寶劍,面前拿著壹根紙球棒,做出“來不及喝酒”的樣子;跟隨全套禮儀禮服,走過趕集驅魔。此外,端午節還有馬戲和搶鴨活動。
特殊飲食
端午節美食圖集(21)
端午節最早的食物應該屬於西漢的“貓頭鷹湯”。引用《史記》、《孝經》記載:“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為貓頭鷹給百官做湯。吃它是因為那只邪惡的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風土人情》:“五月五日,同夏至,...先過兩天,再用帶葉子的糯米包著,拌上小米,用純灰汁煮。”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端午節食品,叫做“甲魚”,在晉代只是曇花壹現,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唯有粽子,在《風土人情》中被稱為“粽子”,成為千百年來屈原傳說中最受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
粽子在古代被稱為“交趾”。傳說是為了祭祀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有真實文字記載的粽子,可以在金周時期的地方情況記錄中找到。流傳最廣、最古老的粽子是Xi安的蜜汁粽子,它被收錄在湯唯聚源的食譜中。[12]
“粽子香,廚房香。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哪裏都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
現在的粽子更加多樣多彩。現在各地壹般都用糯米殼包裹糯米,但裏面所含的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比較有名的有桂圓、肉、水晶、蓮子、蜜餞、板栗、麻辣、酸菜、火腿、鹹蛋。
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古語有雲:“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雄黃是壹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見的雄黃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調制而成,沒有純飲。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的功效,中藥也用於治療皮膚病。在古代沒有碘酒等消毒劑的時候,用雄黃浸泡可以解毒止癢。對於未滿飲酒年齡的兒童,大人將雄黃酒塗抹在額頭、耳朵、耳朵、手、腳、心臟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五月端午節的龍舟比賽
河北省:北平避免端午打井水,往往節前預抽。據說是為了避免井毒。端午節,街頭小販也賣櫻桃桑葚。據說他們端午節吃櫻桃桑葚,但是壹年四季都不能誤食蒼蠅。“五毒餅”,就是用五種毒蟲圖案裝飾的餅,在各個食品店都有賣。灤縣讓男女公婆在端午節互相送禮。在趙縣的端午節,當地政府會在城南舉行宴會,邀請城裏的文人墨客盛宴賦詩,稱為“踩柳”。[14]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節,每個人早上都需要喝壹杯酒,據說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給孩子纏五色線,要穿到節後第壹場雨,才解開扔到雨裏。在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戴上符號(麥子稗子做的項鏈),女孩戴上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自己做的黃布鞋,用毛筆在鞋面上畫五種毒蟲。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殺死五種毒蟲。在端午節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臉。[14]
山西省:在解州的端午節,男女佩戴艾葉,稱之為“除疾”,年幼的孩子則在脖子上系壹百根繩子。據說這是“為屈原綁龍”。在西周的端午節期間,村莊會向龍王獻祭,並在田野裏懸掛紙。懷仁縣的端午節也叫“祝門”。定襄縣端午節,要求學生給老師送禮。六安府用小麥粉蒸餃,稱為“白團子”,和粽子壹起互相贈送。[14]
陜西省:興安盟地區端午節,當地官員帶領下屬觀看比賽,稱為“踏石”。興平縣端午,用絲縫壹個小角粟,下面縫壹個小娃娃,叫“玩娃娃”。潼關縣的端午被稱為“鎮病”,有蒲艾、紙牛貼門。[14]
甘肅省:靜寧地區端午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為主。鎮遠縣在端午節向新婚夫婦贈送香扇、羅綺、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們還邀請他們的父親和兄弟宴請他們的老師,這被稱為“享受節日”。在張喜安縣的端午節,牧童崇拜山神。積薪山,雞叫前燒,俗稱“燒山”。[14]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節,無論貧富,都要買石斑魚(俗稱鱖魚)做菜。儀征縣也有句俗話“當褲子,買黃魚”。南京端午節,各家用壹箱清水,加壹點雄黃和鵝眼錢。全家人都用這種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據說可以保護他們壹年不患眼疾。晚上武進有龍舟表演。晚上,龍舟周圍掛著小燈籠比賽,還有笛子和鼓和諧地歌唱。[14]
高郵的端午節很特別。有綁百蠍、貼五毒、貼符號、放黃煙、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們掛“鴨蛋”,即挑選漂亮的鴨蛋,放入彩線中,掛在胸前。[14]
四川省:石柱有“端午出門”的習俗。四個人用兩根竹竿擡起鋪著紅地毯的寬大桌子。壹個騎著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簽編織而成。敲鑼打鼓,在街上遊行。古時候,川西有端午節“打字”的習俗。那壹天,成都人都買了李子,在城東南角上拋下拋,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由於投李與外國傳教士之間突發沖突,這壹習俗停止。樂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節期間舉辦盛大的商品展銷會。綿陽市、遂寧市部分地區有端午節吃面條的傳統【類似於餃子,用面包餡煮飯】,具體起源有待考證。[14]
浙江省:桐廬縣鄉村學校的學生在端午節時向老師表示敬意,這壹天被稱為“乙巳”。醫師中午采藥,據說這壹天天醫在天。
江西省:建昌府午時以草藥水沐浴防疥瘡,新昌縣以雄黃朱砂酒飲之,謂之“開眼”。[14]
湖北省:端午節期間,黃岡市巴河鎮迎接儺人。卡羅拉紋身紋金聽驅疫。在宜昌市秭歸縣,5月13日、14日、15日為端午節,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博士的活動。這壹天還有給孩子曬太陽的習俗,就是把壹盆水放在太陽底下,等水熱了再給孩子洗澡。據說它能洗去汙穢和疾病。五月十五又叫“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叫“終陽”。吃粽子,喝蒲酒,和端午節是壹樣的。[14]
湖南省:攸縣端午節,家境富裕的孕婦用花錢吃喝,窮人備雞酒,在龍舟龍頭前用竹夾收錢祈求平安生產。越州政府認為這場比賽是壹場災難,是壹種疾病。又叫“送瘟疫”,當草船來洪水。[14]
福建省:福州端午節是老習俗,媳婦給公婆送壽衣、鞋襪、粽子、扇子。建陽縣以5日為曬藥膠囊的藥王日,人們都在這壹天制作醬料。上杭縣端午節時,用蘆葦綁船,在水邊做龍形戲,叫賽龍舟。仙遊縣端午賽龍舟後,在虎嘯灘獻紙,紀念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節前,婦女用絳紗作囊。五色絨作勝面,彩線紮簪。少女倒掛在背上,被稱為“竇娘”。[14]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中午用燒水洗手洗眼後,稱為“送災”。在新興縣的端午節,人們提倡從鄰近的寺廟中迎接和引導偶像的旅行。巫師也用達摩水和貼紙驅逐邪靈。在石城縣的端午節期間,孩子們放風箏,這被稱為“消災”。[14]
海南省:端午節期間,海南各地將像在中原壹樣舉行龍舟比賽和其他活動。除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海南還有壹個為島內人民所熟知的地方,那就是洗龍水,洗草藥浴。[15]
臺灣省省:臺灣省端午節期間,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菖蒲、艾草和鐘馗的畫像,大人喝雄黃酒,小孩戴香囊,據說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於商人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他們都想盡辦法通過賣粽子來吸引眼球。臺灣省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粽子,很多人都樂於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端午節不吃粽子,吃壹種叫“炸樁”(也叫“炸錘”)的食物。這個習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省和大陸壹樣,有最熱鬧最熱鬧的端午節。臺灣省各地的主要河流在端午節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
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所以也成了人們心中的詩人節。歷代描寫端午節、緬懷古人的詩詞佳作很多。
創世時代的著名詩人
唐代端午節的文秀
趙露,壹首關於過河的詩
李隆基端午節
端午三點宴的大臣們發現了李隆基這個詞。
京都曲劉禹錫
五四處朝陽
宋·梅五月五日。
還有端午節的章雷
茅毅五首詩中的陸遊
六藥田玲中蘇傑室
浣溪沙,輕汗,微透碧石。
菩薩鮑曼鐘祥舒粉嬌陳余壹
漁父得意五月劉樺妖嬈紅歐陽修。
朱之歌範成達
何心郎傳承舊俗,向荊楚許下諾言。
北瓊,元代的端午節。
湯顯祖在明朝午後被禁止在州內賽跑。
五天,選壹個陳子龍。
下午在邊宮看比賽
老舍的現代端午節七定律
[19]
相關諺語
蟾蜍蝌蚪躲在端午節。(北方)
錢買不到5月5日的幹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五。(北京)
端午節請菩薩,背六條魷魚。(江浙)
這是端午節的好時光,希望老人能活到壹千歲。(江蘇)
端午節不戴艾,死了就變成妖怪了。(西北)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離。(山西)
中午喝壹口水,三年進補更好。(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離。(山東)
端午節,天氣炎熱;五毒醒,不得安寧。(江浙)
不吃端午粽子,不能送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江浙)
不吃五月粽子,就不讓被褥松。沒吃過五月粽子,就不會放過那根破毛。如果妳沒有吃過五月粽子,就不要放過。不吃五月粽子,不進寒衣。五月粽子沒吃,寒衣沒進。吃了五月粽子,寒衣賺了錢。如果我沒有吃五月粽子,我不敢送我的冷衣服。我沒有吃五月粽子,我的冷衣服也不合身。吃了五月粽子,壹百天都不夠。(廣東)[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