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 年9月23日)生於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響,尚武喜文,“思大有為於天下”(《元史·世祖紀壹》)。初為藩王,廣交漢族儒士,論治軍理政之道。蒙哥汗元年(1251),受命掌管漠南漢地軍國事務,設府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改革弊政,整頓軍紀,屯田積糧,加強兵備。二年,向蒙哥汗建策進兵大理國(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回攻宋,被采納,遂與將領兀良合臺率軍10萬南下。三年,兵至忒剌(今甘肅叠部縣達拉溝),分為三路,過大渡河、金沙江,襲取大理城(今雲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臺繼續攻取未附諸部,自率壹部將士班師。分兵招撫部分吐蕃部落,進而控制西南地區。九年,率東路軍十余萬,配合蒙哥進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戰撫兼施,經大勝關(今湖北大悟東北)、黃陂,占據陽邏堡(今武漢東北)要塞。旋乘風雨破宋水師,橫渡長江,進圍鄂州(今武漢武昌)。時蒙哥汗卒於四川,弟阿裏不哥謀奪汗位,鄂州又壹時難以攻克,遂接受謀臣郝經建議,與宋丞相賈似道議和,輕車簡從,返鎮燕京(今北京)。次年三月,於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統,設中書省,立十路宣撫司。組建武衛親軍,推行正綱紀、安反側、任賢能、頒俸秩等治軍理政安民之法。時阿裏不哥亦於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稱汗,並發兵兩路南攻,忽必烈親率大軍北征,屢戰獲勝,迫其退往謙州(位於葉尼塞河上遊)。中統二年 (1261),再次親征,命丞相史天澤、線真等率兵分路合擊,自領諸軍追殺,敗阿裏不哥於昔木土腦兒(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東漢將李璮反叛,以壹部兵防備阿裏不哥的同時,急發蒙古、漢軍及臨近各路守軍前往征討。五月,又派史天澤節制諸軍,圍攻濟南,於七月平定李璮之亂。後借此事件,削弱漢人世侯權力,實行軍民分治,初立樞密院統領軍隊,加強中央集權。至元元年(1264),將都城移至燕京,稱中都(今北京),下詔斷絕對漠北的物資供給,迫阿裏不哥窮蹙請降。忽必烈在鞏固汗位的同時,積蓄力量,準備攻宋。他采納謀臣、將領建策,改變先前全線出擊或主攻四川的方略,於五年命征南都元帥阿術、劉整領軍進圍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欲突破南宋中部防線,沿江東下。後不斷增兵,發展水師,督造回回炮,奪宋軍之長。八年,定國號大元。次年,改京師中都名大都。十年春,元軍攻占襄、樊後,接受謀臣徒單公履獻策,確定乘勢繼續攻宋。十壹年初,詔將帥議授方略,命丞相伯顏為主帥,領軍20萬進攻,並令其戰撫兼施,禁止妄殺。三月,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茶丘為副都元帥率軍2.5萬、船900艘攻日本,因指揮失當,後援不濟,又遭暴風襲擊,敗回。六月,動員全軍加速攻宋。九月,命伯顏率軍循漢江水、陸進軍,同時遣軍分別進攻淮西、四川,以牽制宋軍。十二年春,元軍占領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書省加強統壹指揮,又令平章政事阿術分兵進駐瓜洲(今江蘇儀征東),斷兩淮宋軍南援。為避暑期進軍之弊,詔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機南攻。時西北諸王謀叛,形勢危急,乃分遣將帥巡邊,並召伯顏返京,面商進取大計。十壹月,伯顏分軍三路,水陸並進,直趨宋都臨安(今杭州),迫宋廷於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帥張弘範、李恒及行省平章政事阿裏海牙分別自江浙、江西、湖南追擊宋軍余部,於次年厓山之戰中將其全殲,統壹全國。忽必烈令元軍分兵鎮戍,並在各地大興屯田,設立驛站,以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十八年,以忻都、洪茶丘和範文虎為征東行省右丞,李庭為左丞,率領水、陸軍十余萬分路攻日本,七月,因遇颶風翻船,又遭守軍襲擊,敗還。次年,派水、陸軍遠攻占城(今越南南部)。二十壹年,發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計與攻占城元軍配合,南、北夾擊守軍,損兵折將還師。二十四年,以東北宗王乃顏集兵反叛,欲聯絡海都從東、西兩線夾攻元軍,忽必烈急派兵加強漠北要地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的防務,自率大軍往征乃顏,以漢軍步兵列前沖殺、蒙古騎兵隨後圍擊之法,大破叛軍,擒殺乃顏。次年,派兵破乃顏余部,平定東北諸王之亂。二十六年,聞海都率兵攻占和林,不顧年邁,再次親征,迫海都西走。後又數次遣軍擊敗海都,留兵鎮戍,鞏固了西北邊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興等率軍2萬、戰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亦遭守軍抗擊,傷亡甚多,次年撤還。晚年,數次下詔,命屯田備餉,在邊地建立都元帥府,以保證軍隊供給和國家統壹。至元三十壹年正月廿二(1294年2月18日),病卒於大都,年80歲。葬漠北起輦谷(在今克魯倫河上遊肯特山南麓)。忽必烈壹生知人善任,重視建軍治軍,維護國家統壹。他主張政治與軍事並用,戰撫兼施,註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善於運用遠程奔襲、迂回、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炮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奪取勝利,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見忽必烈的軍事思想)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名字全稱孛兒只斤クビライ,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後,次年其弟阿裏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於是阿裏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至此,他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並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他的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重鎮襄陽,但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統治全中國。 忽必烈後來亦有派遣軍隊進攻壹些其它國家和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事最有名,也最慘烈。至元十壹年(1274年)元朝發動第壹次日元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三萬二千余人,東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日元戰爭,史稱“弘安之役”,由範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余萬人,到達次能、誌賀二島,卻碰到臺風,溺死近半。元軍兩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壹般認為臺風(日本人稱這兩次風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但最近的研究傾向元朝的造船技術落後與兵器威力不如想像中的強大所致。 晚年的忽必烈飽受肥胖與痛風之苦,愛妻察必與皇太子真金先行離世,使他悲痛不已。為了尋求安慰,他接近了更多的美食與醇酒,過度的飲酒,讓他的健康亮起紅燈,至元三十壹年(1294年)正月死於宮中。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