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地
侯爵廟
杜甫草堂
望江樓
寶光禪寺
文淑修道院
永陵
青羊宮
傑姆欽拉昌寺
都江堰灌溉系統
青城山
塔子山
黃龍溪
銀廠溝
卡龍溝
世界遊樂園
龍池
西嶺雪山
蜀南竹林
三星堆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海螺溝
劍門樹大街
梓潼七曲山寺
川菜
四川名小吃
四川白酒
四川省省會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川西平原腹地,東臨龍泉山,南接雲貴高原,西臨邛崍山,北依秦嶺,總面積1.26萬平方公裏,人口1.1萬,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城市。
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氣候特征。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早春、夏熱、秋涼、冬暖,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約1000mm。成都的氣候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多霧,日照時間短;第二,空氣潮濕。所以夏天雖然氣溫不高,但顯得悶熱;雖然冬天平均氣溫在5℃以上,陰天多,空氣潮濕,但是看起來很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月份,冬春兩季雨水少,冰雪少。每年3-6月,9-165438+10月是遊覽成都的最佳季節。
成都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以成都火車站為起點,成渝、寶成、成昆、成大等鐵路線分別通往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陜西、河南、湖北等省市;川藏、川滇、川陜、川青、成渝等公路幹線通往西南、西北省份;省內公路發達,有多條幹線或高速公路通往省內各大城市,連接各鄉鎮和縣的公路,在成都平原上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網絡。成都也是中國西南最大的機場,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最大的機場之壹,有16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飛往國內外60多個大中城市,旅遊吞吐量居全國第四位。
自戰國初蜀王遷都於此,成都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公元前316年,秦軍滅蜀後設蜀郡,建都為蜀郡都。秦太守李冰修建舉世聞名、世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隨人,不知饑”,從此被譽為“天府之國”。漢代成都是西漢五大名都之壹,經濟繁榮,織錦業發達。朝廷在此設置管理金朝官員,並在城西南建有“金關城”。後人也稱成都為“錦城”。到了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進壹步發展,與長安、揚州、敦煌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縣。五代時,後蜀皇帝孟嘗君下令百姓在各地種植芙蓉花,城內花開時異彩紛呈,故成都又稱“蓉城”。
成都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早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西漢時期,蜀郡守方翁在成都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所學校——師師學校。當時壹流的作詞人司馬相如、大作家楊雄、道士閆俊平都來自成都。此後,成都出現了許多文化名人,如唐代著名音樂專著《樂府雜錄》的作者安傑,五代著名詩人、畫家孫光憲,北宋歷史學家範真、範祖禹,明代壹流學者楊勝安,現代作家巴金等。唐宋時期,成都文化興盛。當時著名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元稹、蘇軾、陸遊、範成大等都曾在此居住,為成都留下了豐富的文物。
成都旅遊區是四川旅遊的核心,它不僅位於四川省的中心,也是四川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成都不僅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貌也獨具特色。早在1000年前的唐代,詩人就唱出了“西陵窗含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的名句。
“天府之國”——成都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平原,6個城區,4個郊區,6個縣,總面積1.26萬平方公裏,人口1.00萬。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成都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1500多年前晉代詩人左思曾由衷地稱之為“既萌又美”。無論是“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都曾以無限的深情謳歌這座獨特的城市。的確,成都是壹座寧靜而繁華的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優美的自然環境。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總面積1.23萬平方公裏,總人口989.2萬,其中非農業人口31.85萬。成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並舉,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從四川省博物館陳列的歷史文物中,可以看到成都人最早的生活足跡: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錠、骨針、鉆法、燒法、龜甲等,足以推測蜀人的祖先可能早在3700多年前就在成都這片沃土上開始了勞動生活。2300多年前,古蜀王明凱九世從今天的郫縣、雙流縣遷都此地,意為“壹年成市,兩年成都”。這個地方被命名為“成都”,它的稱號壹直沿用至今。由於其在中國西南地區特殊的經濟和地理位置,成都在歷史上成為重要的政治和軍事要地。從西漢末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在成都稱帝開始,歷史上至少有七個地方割據政權。其中最著名的是劉備和劉禪在1700年前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無壹例外都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整個四川,稱霸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壹座城市,其城址從未遷移,這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跡。古老的成都在發展中贏得了許多贊譽。到了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因為織錦發達,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錦官”來管理,所以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成為中國五大商業城市之壹。五代以後,蜀國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故又稱“芙蓉城”(簡稱“蓉城”)。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為綜合經濟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當時的人們有“興壹益二”的評價,與擁有航運、通商口岸優勢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知府李冰主持修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來,成都就被譽為天府之國。
旅遊景點有: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劍墓、蜀王陵、文殊院、青羊宮、百花潭、昭覺寺、大慈寺、四川省博物館、府南河、望江公園、成都動物園、成都遊樂園、人民公園、南郊公園、新華公園、塔子山、獅子山、鳳凰山、白公巖、龍泉湖等。
“西蜀遊賞之俗,天下自古有之”。青羊宮1、2月有燈會、花會,龍泉3月有桃花節,都江堰4月有清明潑水節,新都中春月有木蘭節,彭縣有牡丹節,龍舟節有新津、金堂的端午節,郫縣初夏有汪聰廟會,新都9月有桂花節,都有藝術欣賞和農貿交易相結合的特點。元宵節在成都是壹種古老而又常新的藝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舉行,壹直流傳至今。元宵節以當年的生肖動物為主題,設計了數以千計的彩燈,匯成絢爛的燈海,供遊客欣賞。壹年壹度的花展由古代的“花市”演變而來,以農歷2月15日為常規期,歷時壹個多月。百花齊放,五彩繽紛,芳香四溢。成都也是戲劇之鄉。清朝乾隆年間,在地方車燈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江蘇、江西、安徽、湖北、陜西、甘肅等地的聲音,形成了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有高腔、胡琴、昆曲、花燈、檀溪五種聲部。舞臺上常見的劇目有幾百個,有幽默的妙語和器樂。
中國有句話叫“吃在四川”,點出了成都風俗“敬味”的特點。美麗的農產品為成都的飲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四川潮濕的氣候造就了以麻辣為主要特征的食物風味。不同省份移民的不同飲食習慣相互交融,豐富了成都美食的內容。成都的飲食包括川菜、小吃和糕點。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壹,有3000個品種和數百道名菜。“炒、燉、蒸、烤、拌”的手段十分豐富,色、香、味、形、器等元素都別出心裁,令人嘆為觀止。成都的“小吃”享譽海內外,品種上百種,物美價廉,色澤好,造型獨特。貝爾水餃、龍抄手、賴湯圓、葉兒花、韓式包子、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成為成都市場的壹種“風景”。近幾年興起的“火鍋”後來居上,風靡壹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