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電視劇《清平樂》——實話實說,我是把它當做美食劇看的。蜜餞果子、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蘆、庫魚、燒餅、魚蓉粟米羹……琳瑯滿目的美食,讓人壹邊看電視劇壹邊流哈喇子。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又看出了兩個字是"羊肉"——沒錯,宋朝皇宮最愛的美食是羊肉。
在《清平樂》第壹集,宋仁宗趙禎回到皇宮時,宮裏給他準備了晚膳——炙羊肉。炙羊肉就是烤羊肉,外焦裏嫩,鮮而不膻,是壹道下酒的好菜。不過,所有的羊肉都要趁熱吃,否則冷卻之後就有壹股膻味。因此,宮裏禦廚很貼心地將炙羊肉用文火熱著。
宋仁宗是壹個勤政愛民、生活節儉的好皇帝,沒啥嗜好,在吃的方面也不挑剔,為數不多的愛好,可能就是羊肉了。
壹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講:壹次,宋仁宗加班到深夜,又累又餓,突然想吃壹碗熱騰騰的羊肉湯。按照正常情況,宋仁宗想吃羊肉湯,壹聲令下,24小時待命的禦廚很快就會給他做好端上來。可是,宋仁宗怕浪費食物,硬是忍住饑餓,沒有給禦廚下命令。
當然,與宋神宗比起來,宋仁宗"弱爆"了。
清朝著名地理學家徐松編輯了壹部《宋會要輯稿》,裏面提到,在宋神宗時期,皇宮每年要吃掉444463斤羊肉。平均算壹下,每天要吃掉約1217斤羊肉,差不多十多只羊。雖然44萬斤羊肉絕大多數都是皇室裏的人員吃掉了,可如果宋神宗對羊肉不感興趣的話,是絕對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消耗量的。
問題來了,大家這樣天天吃羊肉的話,皇宮裏會不會彌漫著壹股濃烈的羊膻味?皇帝召集大臣開會的話,會不會壹開口就請大夥兒聞壹聞羊膻味?
當然不會。宋朝時,雖然辣椒這個壓制膻味的"神器"還沒有進入中國,但皇宮的禦廚們,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茱萸、花辣、姜、芥辣、扶留等辛辣調料,來烹制羊肉。而且烹制羊肉的方法很多,燉、溜、爆、煸、蒸、煮、炙……總有壹款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膻味,讓羊肉變得更加美味。
宋朝皇宮裏為何喜歡使用羊肉呢?
古代最常見的家畜,是牛、羊、豬。牛是農耕時代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之壹,不允許輕易宰殺。豬被視為低賤的動物。因此,羊會成為皇宮的首選食物。《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飲食不貴異品,禦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羊比較常見,價格不貴,食用羊肉而不是牛肉,或者山珍海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為老百姓省錢。
在皇宮的帶動下,宋朝民間也對羊肉情有獨鐘。孟元老、李合群所著《東京夢華錄》裏,提及了許多流行於都城東京(今開封)的街市美食,涉及羊肉的美食就有燉羊、軟羊、羊肚、羊腰、羊雜碎、生軟羊面等十幾種,這可真印證了那句話:羊的全身都是寶……
不過,大夥兒壹窩蜂地來吃羊肉的結果,是將羊肉吃貴了。南宋紹興年間,吳中地區(江蘇蘇州)的羊肉漲到了900錢1斤,這差不多相當於壹個縣令壹天的工資了。
窮人越來越是吃不起羊肉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吃豬肉吧。可是,宋朝的豬都沒有騸過,大家的烹煮方法又不得當,吃起來有壹股很重的腥臊味道,沒有多少人愛吃。後來,美食家蘇東坡改良了烹煮豬肉的方法,將豬肉做得肥而不膩,軟而不爛,味美鮮香——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名菜"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