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芋子包就是用芋子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壹種包子,制做方法簡單,壹般將個大、易爛的芋子洗凈,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置簸箕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木薯粉和精鹽,用手揉轉成包子皮。而內餡是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幹)絲、蝦仁、蔥白等料,並將其剁碎,放入精鹽、味精下鍋翻炒(千萬別加糖,不然會失去美味),濾去湯汁即成餡心。芋子包包好後,擺入墊有芭蕉葉的蒸籠中,下鍋用旺火(火候需個人控制)蒸後便香氣如蝶、滿屋翩躚,令人垂涎。此時出鍋擺盤,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壹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趁熱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餡香香的、美美的。芋子包除蒸著吃。
故事:
當地還流傳著壹個“芋賑饑”的小故事:古時有壹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墻,後遇大饑,獨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兇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聰明能幹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樣,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制出鄉間美食——芋子包。過去,芋子和番薯那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每至秋季,家家戶戶的地窖、房角都堆滿那紅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都吃上大米飯,芋子和番薯不再是要雜糧,但客家人都還會去種芋子和番薯,以便自己想改改口味時食用。
在永定縣,許多家庭在過年過節都會去做芋子包。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包,就更有著特殊的味道,不更有著包芋子包場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家人之間壹年來的理解和支持,對新壹年的展望,對老人的祝福,對晚輩的期待,似乎都默默融入那手上的芋子包之中了。
美味的菜肴加上流傳的小故事,這無疑給這道美味的芋子包添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而它極其鮮美的味道自然在它的熱氣滾滾之下充滿了神秘之感,讓我們趕緊輕咬壹口品味這之中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