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貴族的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壹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周遊列國。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記載,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孔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孔汲之門人”。有壹種說法是,孟子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拜入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孟子出生時孔汲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孔汲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 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於孔汲,孟子的學說的確受到了孔汲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為壹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孟子》壹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壹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壹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壹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壹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 孟子簡介 ,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壹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壹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範。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壹個中心環節。
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壹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 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 孟子簡介 ,是 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壹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妳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壹絲壹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妳經常逃學怎麽能成為有用之材呢?妳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壹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壹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殺豚不欺子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dan)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re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麽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壹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壹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壹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壹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妳雖然愛百姓,可妳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壹。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壹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壹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先師廟
據傳,孟子在遊說各國期間,從齊國到魏國,途經幹城(今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孟軻鄉孟軻村)被大雨所阻。當時孟子聲望頗高,壹時間奔走相告,轟動全村。孟子住處門庭若市,登門求教者絡繹不絕。孟子見此人如此好施樂道,決定留下講學數日。幹城人也以此為榮,於是就在孟子講學的地方建“先師廟”,把村名改為孟軻以示紀念。“先師廟”也稱“孟軻廟”,位於孟軻東村。
七篇貽矩
山東鄒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懸掛著“七篇貽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醜》《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貽”是贈給的意思;“貽矩”指贈給孟家的規矩。
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裏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