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位於中國臺灣省臺北市萬華區。
西門町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北部,是臺北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本。當時,大多數居民生活在臺北,西門町地區是他們的休息場所。1896年,第壹家劇院“東京館”在此成立,1922年正式定名為“西門町”。
街區文化
電影街
從1930年代開始,西門町成為臺北著名的電影街。日本戰敗後,輝煌延續。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每個劇院都人滿為患,黃牛票猖獗,電影院壹個接壹個地開業。僅武昌街二段就開了十幾家戲院,其盛況從此可見壹斑。然而,由於臺北市中心逐漸向東發展,西門町的許多功能在20世紀80年代被取代並逐漸衰落。20世紀90年代末,臺北市政府和西門町的當地企業將西門町重新規劃為步行區,並在周末和法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直到那時這些青少年才回到這個地區。在西門町,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小型音樂會、簽售會、唱片銷售會,以及各種電影促銷、街頭表演等活動經常可見。西門町有20多家電影院。妳可以在臺北找到幾乎所有的首輪電影。大約有6000家各種規模的商店。
青春樂園
西門町被稱為臺北的“原宿”。除了日本雜誌店,還有各種日本書籍、唱片、服裝等。幾乎都是同時流行的,是所謂“親日派”的天堂。除了獨立的街邊商店之外,這種商店也集中在該地區的幾個專業商業建築中,其中著名的包括老萬年商業大廈、獅子林廣場,甚至後來的萬國百貨大樓和誠品116。
此外,當林青霞和朋友在西門町購物時,他被星探發現並成為了著名的電影明星。
然而,由於青少年的高度集中,西門町也與東區和士林夜市並列為臺北市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地區。此外,西門町也是臺北著名的“援通”之地。
紅堡場
紅常寶是臺灣卡拉ok的壹種形式,主要分布在漢口街、峨眉街和西門町步行街的西寧南路。
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它是模仿上海歌廳的形式為從中國大陸來臺的軍官和軍人家屬設立的。起初並不叫“紅包場”,因為後來為了鼓勵自己喜歡的歌手,有些聽眾會直接把錢包在紅包裏,在演出時送給歌手。漸漸地,這種類型的卡拉ok酒吧被稱為紅包場。
早期在紅包劇場演唱的歌曲多為60年代+0920-1950年代的上海流行歌曲,如《歌女》、《舞衣》、《蘇州夜行》、《秋水伊人》等。,大多數觀眾都是年長的退伍軍人。為了吸引客人,歌廳會給歌手其他稱號如“小周璇”和“小白光”,歌手會故意模仿當時歌手的演唱方法。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和聽眾的變化,曲目也從上海時期轉變為1950-1970年代在臺灣省和香港流行的歌曲,如《神秘的女孩》、《情人的眼淚》、《難忘的回憶》、《月亮代表我的心》、《小鎮故事》、《問白雲》和《甜蜜蜜》。歌手的舞臺肢體動作也比以前更加活潑。
紅包領域的消費不高,歌手往往穿著華麗的禮服。紅包場的特點之壹是舞臺上的交流互動。
風味專業
西門町也有獨特的名品,如中華路的鴨坪、胡同裏的阿宗面線、擅長鹵味的老天祿、成都路上的成都楊桃餅和蜂蜜咖啡,以及許多日本餐館(如峨眉街的美麗花園)和各種傳承中國味道的外省餐館,這些餐館為老臺北和新北的味道搭建了橋梁。
在電影《向左向右走》中,梁詠琪尋找金城武的場景是西門町。這也賦予了現代西門町新的含義。
敏感
西門町開發的熱門商業區自然帶動了美食小吃的潮流。當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使美食小吃在臺灣省乃至國際上享有盛名,成為臺北旅遊業的致勝之地。“老天祿鹵味”是西門町美食的第壹代表,如鴨舌、鴨翅、雞爪、雞翅、豆幹等。鹵味是老天祿的招牌,是國內外遊客或大明星來臺時指定的美食。在阿宗面行門口,總有很多人捧著壹碗面大吃大喝,這是阿宗面行只能看到的特色。由鹵大腸、面條、香菜、蒜泥和黑醋制成的面湯讓人壹次次吮吸手指。“成都楊桃冰”是壹家有50年歷史的老店。各種楊桃冷飲讓人在夏天解渴,還有菠蘿、李子等古老的口味。西門町還有“美麗花園”的日本料理、“鴨仔扁”的臺灣省小吃、萬年天婦羅、麻辣火鍋、日式咖喱飯和甜甜圈,來西門町都是不容錯過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