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目光轉移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之上,希望通過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帶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將來可以開拓壹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每壹位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會有所不同,但在拓寬孩子視野的問題上,不少的家長都認為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可以更好地達到這個效果。
為了帶孩子多外出看看,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朋友小璇特地在國慶期間帶著家人與孩子壹同到省外壹處著名景點遊玩。在這趟為期三天的行程中,他們看到了壯麗的山峰、遼闊的湖泊以及感受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與 美食 文化。在這期間,為了讓孩子多看看這些風景,小璇壹直在孩子身旁提醒孩子,為此還耗費了不少的時間與氣力。等到旅行結束回到家中時,小璇為了檢驗孩子的出行效果,要求孩子寫壹篇遊記。
令小璇沒想到的是,孩子在這三天內所看到的內容完全不在山水間,同時也沒有提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基本上全都是介紹這幾天所吃到的食物以及發生的壹些小插曲。這壹點讓小璇有些失望,自己花費這麽多的精力、時間與金錢,最後孩子並沒能很好地從中增長見識。
帶孩子外出旅行,常常會出現走馬觀花的情況,這壹點不僅沒能很好地幫助孩子增長見識,而且會對父母自身的出行也受到壹定的影響。
很多父母選擇攜帶孩子出行,基本上都會打著長見識的大旗,但父母真的是這樣考慮的嗎?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知識增長都是源自於興趣。課堂上,源於書本的知識在老師的生動演繹下,孩子產生興趣而樂於接納、吸收。
而對於生活中的知識,更多時候是需要憑借孩子自身的興趣來獲取的。父母帶著孩子出行,更多時候是由父母決定目的地,這也就是變相地綁架了孩子的假期。 此外,這種以"長見識"為借口的出行,大多數時候是父母跟風的產物。因此,孩子在出行時,缺乏興趣的加持,往往會出現走馬觀花式旅行。
在父母的認知中,但凡是孩子沒有見過的繁華都市、秀麗山水,只要能帶孩子親眼見到壹次,就能幫助他們增長見識。事實上這樣壹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很多家長都是知曉的。為了確保孟子的成長,不讓孟子受到周圍環境的不良熏陶,孟母三度遷家。事實上,真正能達到讓孩子長見識目的的,應該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此時孩子才能從中受到熏陶,得出真正的感悟與認知。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將之理解為帶孩子領略不曾見過的事物的風采。這除了感嘆唏噓以外,其實並不能給孩子帶來任何的教育意義。
走馬觀花式的出行,看似是幫助孩子增長見識,實則是在剝奪孩子對自己人生體驗的選擇。 因為孩子往往對父母所選擇的出行地並不感興趣,這樣壹趟出行對孩子而言其實是索然無味的。
孩子在參觀、遊覽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到無趣、厭煩,這些負面情緒都會致使孩子感受不到旅程的美妙之處,甚至是對旅行壹事產生厭惡感。 旅行是孩子人生體驗的重要來源,壹旦孩子因此對旅行產生不好印象,那麽很可能會影響孩子人生體驗的獲取。
盡管如此,對於壹些有條件的家庭而言,到孩子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旅行,就可以很好地避開走馬觀花式出行,幫助孩子從中增長知識。但並不是只有出行才能讓孩子長見識,沒錢帶孩子旅行的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壹些公益活動,這樣也能很好地從中獲取知識。
相較於旅行、參觀,公益活動所涉及的領域與活動形式都會更加廣泛。 隨著 社會 保障體制的不斷健全,如今的公益活動不再只是單純的體力勞動與金錢支出。因此,孩子的興趣可以通過多樣的活動得以保障。
父母可以帶領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以有趣的活動內容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例如:陪孩子參加打掃養老院活動、帶孩子參加維持交通秩序活動等等。
與旅行相比,公益活動所帶來的教育效果更加明顯與深刻。孩子通過親身參與到活動之中,可以很好地看到 社會 各個職業、年齡階層人們的真實生活,進而拓寬自己的視野,增長自身見識。
例如孩子參加打掃養老院活動,可以從孤寡老人缺乏陪伴的現狀上,學到應該多關心自己爺爺奶奶的道理;通過參與指揮交通活動,孩子會明白,原來自己心目中的警察叔叔不僅負責打擊犯罪、懲惡鋤奸,而且要負責維持交通、保障出行等等。
通過參與 社會 公益活動,還能很好地豐富孩子的 情感 ,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成長。 在離開家庭融入其他組織以前,孩子所接觸的 情感 基本上只有親情,這種單壹的 情感 對於豐富孩子見識而言,會顯得有些貧瘠。
但如果父母帶領孩子參與各式各樣的 社會 公益活動,引導孩子領略各式各樣階層人們的真實生活,那麽將很好地填充孩子 情感 方面的空白,讓孩子真正品味到 社會 的酸甜苦辣。
當然了,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在帶領孩子參與 社會 公益活動時,應該把握好三個度。
有些父母在得知孩子所選擇的活動時,可能不太贊同,並且以各式各樣的理由加以回絕。 例如孩子選擇了協助交警指揮交通,父母會以太陽太猛,擔心孩子身體 健康 為由回絕孩子的選擇。其實這樣壹種做法是錯誤的。
為了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父母絕不應該幹擾孩子的選擇,而是應當予以尊重。 只要孩子對活動充滿興趣,那麽他們根本不會介意多吃點苦。這樣不但能達到增長孩子見識的目的,還能在壹定程度上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
有些父母在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認定某個流程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於是強迫自己的孩子壹定要參與。 這種做法其實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舉個例子,孩子參與打掃敬老院活動時,父母強迫孩子壹定要給老人家洗腳。事實上,當孩子真正能體會到這些老人的心酸 情感 時,他們自然會選擇參與到這個活動中。 但如果孩子暫時還沒能很好地接收到這種 情感 ,就被父母強求做這件事,那麽孩子不但達不到增長見識的目的,還會因此抗拒參與公益活動。
在每壹次公益活動結束後,父母應該及時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感受加以歸納總結。 這是壹個提升的過程,孩子通過歸納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可以更加深刻地記住這些美好的瞬間,這將是孩子長大以後十分寶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