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水命名
金口古稱土口,因金水入長江的入海口(古稱土川、土水)而得名。那為什麽金水在古代叫土口?據考證,這與大禹有關。
江漢地區附近有許多歷史悠久的遺跡。比如漢陽龜山的愚公集,江夏金口的關羽,都是紀念大禹治水的。土水應該是以大禹的妻子塗山石命名的,所以叫土川、土水。
1984文物調查時,在金口發現“土川古碑”。
土口,水流入長江入海口的地方,史稱土口。此地是長江中遊的要沖,赤壁山(古赤壁)和紗帽山(古百人山)、胡愛山山、大君山,以河為界,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350年,楚在土口置沙,這裏已經發掘出兩座戰國時期的楚墓,可以印證史書上的記載。
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上任,秦設南郡。自秦子·王會文開始,為了統壹全國,建立了強大的封建帝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在其田,實行郡縣皆有,沙縣秦屬南郡。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江夏郡,設沙縣,轄土口。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荊州牧劉表,命江夏太守黃祖據夏口拒吳,黃祖移沙至少嶽城廬山(今漢陽龜山)。
沙縣仍然統治著土口,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吳開始修建沙縣城。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6年),潁州汝南郡人為躲避施樂之亂,遷居江南,華僑治汝南郡,郡治土口。
直到唐宋時期,在土口發現了壹個金礦,於是改名金口,北宋《太平宇宙》上寫道:“金水在江夏縣南。”據此,北宋年間,土水改名為金水。老誌雲:“雞翅山南飛來壹只金雞,產金於此。”所以地產金改名為金口,畫水也叫金水。
第二,黃金港口
土口(今金口)在戰國時期處於萌芽狀態。漢隋時期,從四川、湖南到江浙的商船都來這裏進行商品交易,被稱為“黃金口岸”、“小漢口”。金口,古稱土口,因長江入海口而得名。
畫水與古代大禹治水有關。“魯的《春秋》。《殷初》說:“禹行公,見土山之女,遊隴南於會前,土山氏之女作妾於土山之陽。”土水,以大禹之妻塗山石命名。直到宋代,此地因發現金礦而改名金口。《太平宇宙》載:“金水在江夏縣之南。老誌雲:雞翅山南飛來壹只金雞,產金於此。”壹壹改成金口,其水叫金水。
金口是古代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轉港。阿清朝文學家段燦寫道:“住壹屋者,星羅棋布如畫,有四家百貨店,早晚雲集,上墻行船,絡繹不絕。”民國初年,主街和西橫街兩側店鋪林立,攤販密集,市場繁榮。現在後山街還保留著壹條長約200米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
晉代名人陶淵明乘船回江陵時曾住在土口,留下“辛醜七月渡土口,夜歸江陵”的詩句:“閑三十年,故與世同死。詩詞書法好,園林無俗情。所以放棄這個,遠到南京。敲世界新秋月,交溪友,傍晚涼風起,夜景空明。昭昭的天空是遼闊的,萌萌的四川是平坦的,他睡不累,卻依然獨自在雲裏。唱高歌不是我的事,但舍不得犁,舍不得歸市場,也不是什麽好榮譽。把草養直,不言自明。”
唐代詩人宋文誌寫過壹首詩《送別土船宴》:“水海無邊,船行如仙。清江暖日,黃鶴煙。積水動官蓋,遠風動管柱。我不會遊泳,我後悔這山河。”各國文人墨客在金口逗留,留下了優美的詩篇,證明了金口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水路交通大動脈。
自唐代靈泉古城興盛以來,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代的靈泉古城就位於靈泉山。因為古代有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東、南、北三面靠近梁紫湖,西直達凡口、米峪口、金口,兩頭都可以到達大江,比大江的水路危險性小。
梁紫湖北部的樊口與長江航道相連,金口位於“黃金水道”長江中遊,長江與漢江在此交匯,形成了以長江為幹線、河湖密布的水運網絡。早在唐代,這裏就成為川、鄂、湘等地糧食、糧食的運輸地。李靖在南唐時,張騫被任命為四川轉運使。他曾在江夏李向東張公山(今國土廳)雇過船夫。
其船工從金水河進入長江,長期駐紮在金口。五代宋元時期,江夏梁紫湖、斧湖沿岸的170多個瓷窯通過這條水路向全國各地銷售瓷器產品,金口成為這些商品的集散地。在金口發現的十余座宋墓中發現了大量的胡俟窯制品,證明了胡俟窯瓷器制品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用具。
金口毗鄰當時非常繁華的石楠,這裏江面寬闊,金水河入口水流平緩,避風,適合木帆船靠泊,是靠泊的好港口。金口清步灣發現唐代至明清磚窯碼頭。大量青磚從這裏進入長江,被運往明朝首都南京、武昌府城、龍泉楚王陵園。金口清補灣燒的青磚就是在這些地方發現的。
孫權修建金口堡時,黃蓋的水軍就停泊在這裏。北魏的酈道元在註釋《水經註》時,把這個港口稱為“商船會集之地”,軍港改造為商港。當時商賈小販壹排排坐著,大的往四面八方運。
到了宋代,金口已經形成了江南名鎮。這裏“商賈匯聚,人鱗雲集,桅桿如林,首尾相連,百貨雲集”,成為商業繁榮的重鎮,被譽為“黃金口岸”。明代詩人王晶的《江漢朝宗》詩,描寫了這壹派繁華景象:“岷江與漢水匯合而流,遠天而通秋。濃煙滾滾入海,雪浪席卷周放。魚吹浮萍過金口,鷗蕩蘆花過岸。飛鷺落夕陽,雲帆送舟往返。”
歷史上,金口的稱謂和隸屬關系變化頻繁,近代的行政、軍事、經濟、水利管理機構復雜。
漢三國時期,金口為沙縣關隘,隸屬江夏郡。西晉為沙縣關,屬五常郡。
東晉先後屬沙縣、汝南僑治縣、汝南縣城關,又先後屬武昌縣、江夏縣。
南北朝時為汝南縣城關,屬江夏郡。
隋朝至清朝屬江夏縣管轄,統治武昌。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金口設巡檢司;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設立金口鎮、金口太乙,湖北巡撫派水師在金口修築防洪區。
清康熙六十壹年(公元1722年),金口水災建立。
清鹹豐二年(公元1851),金口設立總參部;
清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設立金口巡、金口巡檢司,管轄水陸150裏。如今,青山區、洪山區石咀、江夏區雙窯、法思、馬鞍山、紙坊、大喬都屬於金口管理。
民國元年(1912),金口屬武昌郡管轄,武昌郡治武昌;15年(公元1926年),金口區黨部、金口市總工會成立。民國24年(公元1935年)金口設第壹區,轄29鎮(聯保)。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金口為壹區,轄9鎮(聯保);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金口為第壹區域辦事處,轄金口、金水門、修賢(今江夏區鄭店)、文怡(花園)、昌明(今洪山區石咀)、法泗、太平(徐王村)、馬鞍山。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在金口設立日偽金口區公所。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常縣廢區改為鄉,金口首區改為忠孝仁忠信太平四鄉。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恢復鄉建制,設立金口鎮公所;
38年(公元1949年),成立金口區人民政府;
1950成立金口鎮人民政府,轄勞動、生產、建設、自由、民主五個街道和民主、和平、勤勞、富裕四個鄉鎮。同年,金口成立五常縣貿易公司;
1995年,武昌縣更名為江夏區,1995年,金口成為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
自此,金口自東周楚設立沙縣至今,已有2362年的歷史。這期間沙縣527年,汝南縣52年,汝南縣郡203年,江夏縣8年,歷時790年。1555時期,金口有各種建制,金口勛、金口鎮、金口市、金口區、金口部,金口從17開始就是壹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