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壹、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古人說:“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平時所吃的飯菜,都是由農人墾植、灌溉、施肥、鋤草、收成,然後經由商人販賣,再淘洗、炊煮,最後送到我們面前,不知已花費了多少人的功夫與心血。所謂“鋤禾正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當我們用餐時,應當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物質豐裕,許多人已習慣奢侈浪費,飲食無節制,或任意糟蹋丟棄,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壹個故事說,有位富翁,家財萬貫,生活奢華,常常將米粒丟棄在水溝裏。有位節儉的出家人,每天從水溝裏將這些米粒撿起來曬幹,並加以儲存。後來遇到饑荒,富翁淪為乞丐,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過去丟棄的米粒施舍給他,富翁知道後,覺得非常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當得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時時提醒自己要勤儉惜福。
佛門中,飲食都是檀越所供養。《僧只律》說:“皆為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佛觀壹粒米,大如須彌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壹粒米是集合壹切因緣所成,怎可輕易浪費?所以,做個佛弟子應該生慚愧心,對於飲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壞,都不生增減貪著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身為佛弟子,接受飲食供養時,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養嗎?如果具備勤修三學、化導眾生的二利德行,稱之為全,便可以承受供養;沒有具備的,則名之為缺,受之當覺有愧。
許多經典裏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會有無量的罪過。如《毘尼母經》記載:“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
《法句譬喻經》也說:佛陀在世時,有位比丘,每天吃飽飯後,就回去睡覺,只圖色身的舒適,不知精進修行。佛陀知道後,嚴厲地訓誡他,並以他的前世因緣果報來開導:“過去維衛佛住世時,妳就出過家,但是由於貪圖利養,平時又不念經誦戒,不精進修行,後來妳的神識便投生為牛馬身上的蟲,壹過就是五萬年,五萬年過完了,又投生為螺絲蚌殼之類的水蟲,和樹木中的蠹蟲□□□。如今,妳好不容易受完罪業的果報,又出家作沙門,為什麽還如此貪戀睡眠呢?”
比丘聽到自己的這段前生往事,又慚愧,又恐怖,五陰迷蓋頓然消除,證得阿羅漢果位。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壹生躬親耕食,立下“壹日不作,壹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歲,每天還到田裏辛勞作務,弟子不忍心,於是將耕具藏起來,懷海禪師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飯。所謂“不懈怠壹日,不妄食壹餐”。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壹般人飲食常犯有三種過失:
□見到上品美食,或對能使身體強壯、皮膚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貪心。
□對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對不好不壞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來處不易,便是愚癡。
飲食上如果產生上述的貪瞋癡三種心,會使自己墮落,應該警惕防患。
另外,對於飲食,如果食之過多,不知節制,也會產生許多疾病。《佛說醫經》說:“人得病有十因緣:壹、久坐不臥,二、食無貸,三、憂愁□□□。”《尼幹子經》說:“人食太過時,身重懈怠,於現在與來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惱他人,又迷悶難寐,故應時籌量食物。”由是可知,飲食過量有多睡眠、多病、多淫、不能精進、多著世間享樂等五種罪過。過度飲食既然有如此多過患,我們實在應當多加註意,善予節制。
飲食貪多的另壹個後遺癥是“肥胖癥”。過去波斯匿王便是由於貪著飲食而過份肥胖,甚至因為行動不便,呼吸困難,而焦急地請示佛陀如何減肥。
凡事以中道為宜,飲食也是如此。《阿含經》裏記載:“若過份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可見飲食適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時我們要以慈悲喜舍的心來代替貪瞋癡等不凈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歡喜健康。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經中說:“壹大不調,百壹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生。”身體真正的大病,便是饑渴,所以經上說:“饑為第壹病,饑苦難治,饑病而言,從生至終,永無暫息,余病不爾。”因此,飲食就如良藥壹般,能治療形體饑渴的疾病。
《遺教經》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雜寶藏經》說:“是身如車,好惡無擇,香油臭脂,等同調滑。”車子有油才能發動,身體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養,生命才能延續,道業才能成辦。所以飲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別,就如車油,只要可以轉動,不壹定要求最高品質。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質料的柔軟舒適,顏色的華麗奪目與否。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對色身的愛護,在《那先比丘經》裏有這樣的記載:“彌蘭陀王問那先:“沙門寧能自愛其身不?”那先言:“沙門不自愛其身。”王言:“如令沙門不自愛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臥欲得安溫軟?飲食欲得美善自護視何以故?”□□□那先言:“沙門亦如是,不愛其身,雖飲食,心不樂,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體,奉行佛經戒耳。””
壹般人常被欲望牽縛,對身體總是費盡心思地保養愛護。但是對修行人來說,飲食只是用來滋養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鈔》卷下之二說:“為成道業觀三種:壹、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摶食,若無,不得久住,道緣無托故。二、為相續壽命,假此報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為修戒定慧,伏滅煩惱故。”飲食是為了維系色身,借著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實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