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身為壹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麽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麽寫嗎?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幾種果核,了解它們的特征,培養幼兒細致的觀察能力。

 2、學習分類,觀察比較果核的不同。

 活動準備:

 各種果實的果核

 活動過程:

 壹、導入活動

 1、教師:秋天到了,有很多的水果都已經成熟了,小朋友在秋天的時候都吃過哪些水果呢?

 2、教師:在我們吃的水果的裏面會有什麽呢?(果核)

 3、教師:小朋友們都吃過哪些水果裏面會有果核呢?它們的果核都是怎麽樣的呢? (教師引導幼兒說壹說自己所吃到過的果核。)

 二、引導幼兒觀察果核,說出它們的特征,並比較不同

 1、教師出示各種果核,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看,這就是老師帶來的不同的果核,小朋友們看壹看它們,都是哪種水果或者食物的果核呢?比壹比、看壹看,它們有哪裏不壹樣? (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來進行比較。)

 2、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大膽描述它們的牲,比較差異。

 教師:這些果核它們又有什麽壹樣的地方呢?

 三、鞏固幼兒對果核的認識

 1、教師請翻看幼兒用書,請幼兒給果核找家。

 教師:小朋友們看壹看,畫面裏都有哪些水果呢?"出自:屈;老.師"裏面還有很多的果核,請妳們仔細觀察壹下,這些果核都是住在哪個水果寶寶裏面呢?

 2、請幼兒先說壹說這些果核都住在哪個水果寶寶家裏,再把它們連起來。

 四、結束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壹起認識了這麽多的果核,以後小朋友們在吃水果的時候也可以去多多觀察,看看這是什麽水果,水果裏面的果核又是什麽樣子的。自己說壹說。

 活動反思:

 從整個活動來看,大部分的時間是孩子們在活動,在通過肢體和大腦的活動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經驗。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思維得到了鍛煉,經驗得到了提升。幼兒在時間中培養創新能力與想象能力,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該活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2

  活動目標:

 1.同伴交流自己對動物尾巴的認識,了解壹些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了解動物的興趣和願望。

  活動準備:

 1.不同特征的動物尾巴圖片若幹(如水牛、狐貍、小兔、孔雀、蛇等)。

 2.幼兒用書:《小兔借尾巴》。

  活動過程:

 (壹)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小兔借尾巴》,引發幼兒對動物尾巴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看,這是誰呀?(小兔)。看,小兔長得什麽樣啊,小兔的尾巴是怎麽樣的?(短短的尾巴)妳覺得可愛嗎?可是小兔卻對自己的尾巴不滿意,妳們想知道為什麽嗎?我們壹起來聽壹聽。

 (二)教師根據故事內容,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小朋友們聽到了什麽呀?聽到了誰?故事中的小兔都向誰借尾巴的?它借到沒有?那小動物們是怎麽說的?(三種不同的形式提問:

 壹、聽到了誰,問誰借?

 二、除了這個還有誰?

 三、出示圖片再問)小兔需不需要向別人借尾巴呢?為什麽?

 教師小結:小動物的尾巴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領,都有自己特殊的用途,不是其他動物可以替代的。

 (三)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交流。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探索操作的形式來進壹步掌握動物尾巴的作用。

 教師:今天給小朋友準備了壹張操作卡,上面有xx,他們的本領都會在旁邊,壹會請小朋友來匹配。操作卡上的壹條線是代表平衡,花朵是代表漂亮,妳們在做之前要先看好動物後面的標記的意思。

 2.幼兒操作,交代要求,教師巡回指導。

 做好的幼兒可以和妳旁邊的小朋友交流壹下,看看都做對了沒有。

 3.評價,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真棒,都給小動物找到了尾巴,還找到了他們尾巴的作用。

 (四)老師引導幼兒欣賞動物的圖片。

 教師:除了故事裏的小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小動物,他們的尾巴也有不同的作用,妳們知道嗎?老師在桌上為妳們準備了壹些圖片,我們壹起找找、看看。看看,它們的尾巴壹樣嗎?有什麽特殊的地方?妳看到了哪些動物,他們的尾巴有什麽作用?

 (五)教師引發幼兒繼續探究動物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了解了動物們有趣的尾巴,動物朋友們還有哪些秘密呢?讓我們再去找壹找,看壹看!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科學區裏和孩子壹起探討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不同之處。

  活動反思:

 動物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在分享閱讀《尾巴》的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幼兒對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認識,但是對尾巴的作用卻不是很了解。為了讓幼兒更進壹步的了解動物尾巴的作用,我設計了《動物的尾巴》這壹科學活動。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3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制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4.在交流活動中能註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材料投放:

 1.教具準備:用各種圓柱體制成的機器人壹個。胡蘿蔔、粉筆、小刀、磁帶、錄音機。

 2.操作學具:人手十枚壹樣大小的硬幣、漿糊。①長方形紙8張、水筆8盒②廢衛生紙筒8個、各色臘光紙若幹③吸管壹籃、薯片筒若幹④各種空心小形體、鐵絲

 3.環境創設:①體育角,內放高蹺、圓柱狀沙袋、棍、易拉罐、滾筒、金箍棒等]②自制玩具角,陳設會叫的陀螺、望遠鏡、萬花筒、柱狀風鈴等③實物角,內置電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狀物體、花瓶、廢舊蛋糕盒等。

  指導要點:

 壹、通過機器人柱柱激發幼兒參觀圓柱世界的興致。

 1.介紹機器人引題:今天,我們班來了壹個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請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宮玩,妳們想去嗎?

 2.聽音樂開火車帶領幼兒到柱柱世界。

 二、通過反復嘗試初步認識圓柱體,引導幼兒體驗圓柱世界的秘密。

 1.玩壹玩、想壹想--

 引導幼兒第壹次遊戲嘗試,知道圓柱體的名稱。

 ①讓幼兒任意挑選壹種玩具,自由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②啟發提問:

 A、妳玩的是什麽?它象什麽形狀?

 B、妳還發現了圓柱世界的什麽秘密?

 ③鼓勵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經驗,重點能說出它象什麽形狀?

 ④以機器人口吻小結--柱柱世界裏的每樣東西都象柱子壹樣,這種形體就叫圓柱體。

 2.量壹量,說壹說--

 引導幼兒第二次測量嘗試,感知圓柱體的特征。

 ①啟發嘗試:

 A、妳發現圓柱體是什麽樣的?它跟圓形壹樣嗎?

 B、請妳再玩壹玩,想壹想,妳是怎麽玩的?

 C、每個圓柱體摸上去都是什麽感覺?請妳用繩子或尺子量壹量好嗎

 ②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繩子,尺子量壹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壹樣。

 ③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④小結:圓柱體的兩端是兩個壹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壹樣粗,放倒了還會滾動。

 三、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鞏固認識圓柱體,提高幼兒對圓柱世界的辨別能力。

 1.叠壹叠,變壹變--讓幼兒在比較嘗試中加深對圓柱體的印象。

 ①啟發提問:

 A、妳知道硬幣是什麽形狀的?

 B、妳能不能用許多硬幣變壹個圓柱體?

 ②幼兒操作,思考:妳是怎麽變的?壹個壹個壹樣大的圓形叠起來象什麽?

 ③小結:壹個壹個壹樣大的圓形叠起來象圓柱體。

 2.找壹找,削壹削--讓幼兒在尋找相似與不似中加深對圓柱體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誇獎操作認真的幼兒,並尋求幫助:妳能不能幫我把象圓柱體的東西找出來?

 ②引導幼兒觀察陳列櫃內實物,分辨相似與不似圓柱體的東西,並說出原因。

 ③提出疑問:怎樣使胡蘿蔔變得象圓柱體?

 ④教師操作:用削刀將胡蘿蔔削掉,中間部分削去外皮,變成壹樣粗細。

 四、通過聯想生活中的圓柱體,開拓幼兒對圓柱世界的遷移發散能力。想壹想,說壹說:妳在生活中還見到、用到的東西有哪些象圓柱體?

 五、通過分組小制作延伸幼兒對圓柱世界的想象創造能力。

 1.制作望遠鏡--在長方形卡紙上先塗上花紋,再粘制兩個壹樣大的圓柱體,並用膠水固定。

 2.花鏈數字玩具--在許多形狀中尋找圓柱體的小紙鏈,並串到彎好的鐵絲上,變成花鏈玩具。

 3.紙筒小動物--利用廢衛生紙筒,卷上色紙,粘貼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鳥、螃蟹等小動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規律地插入紙杯,並調整吸管兩邊長度,變出各種形態東西。

  反思: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壹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系到社會中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征。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於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並且善於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采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著相對較差的孩子壹起活動,引導他們去相互學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征,並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後,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遊戲中結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壹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經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幸福的感受到了。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4

  設計意圖

 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其出汙泥而不染之品格恒為世人稱頌。

  活動目標

 1. 認識夏日仙子——荷花,知道荷花是夏天盛開的。

 2. 觀察荷花,並了解荷花的組成部分及用途。

 3. 通過認識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重點難點

 重:1.中班幼兒已經具備區分春夏秋冬的能力,讓幼兒知道荷花是在夏天盛開的。2.區分蓮藕和蓮蓬,蓮藕是莖,蓮蓬是果實,蓮子是種子。

 難:知識類課程會有些枯燥,相比其他課程會缺乏壹些趣味性,中途應該多次吸引幼兒,如:多提問,給予實物觀察。

  活動準備

 1. 夏日仙子的傳說。

 2. 荷花、蓮藕、蓮蓬、蓮子、荷葉實物。

 3. 杭州西湖荷花盛開的美景(圖)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

 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講壹個夏日仙子的故事。從前天上有壹位漂亮的仙女,她在天上看見杭州西湖很美,她就偷偷的從天上下來到西湖裏面玩耍。在玩耍的途中她玩得太開心了,就忘記了時間,被天上的神仙發現後,就被懲罰到杭州西湖裏面變成了壹朵鮮花。這朵鮮花的名字叫:荷花。妳們想看看荷花長什麽樣子嗎?(播放杭州西湖荷花盛開圖)

 師:這些荷花都開在哪兒呢?幼:池塘裏

 師:池塘裏面是幹的泥土嗎?(荷花喜濕不喜幹)

 師:妳們猜壹猜荷花是什麽時候開的?(幼兒自由回答)

 師:老師給妳們壹個小小的提示:婷婷水中佇,六月枝頭香。師:六月是什麽季節呢?(引導幼兒說出夏天)

 2. 觀察荷花結構,了解其用途

 師:今天老師把這位夏日仙子帶來啦,請小朋友們壹起來看看吧。(出示荷花、荷葉、蓮蓬、蓮藕自由觀察。)

 師:妳覺得哪個是它的花瓣,哪個是他的果實,哪個是它的種子,哪個是它的莖。(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荷花的花瓣有粉色的、白色的、深紅色、淡綠色。(播放圖片)妳喜歡哪種顏色的荷花?

 師:荷花的葉子圓圓的,我們的雨傘就是根據荷葉的形狀來發明的。荷花的果實叫做蓮蓬,等荷花的花瓣都掉了之後,就會剩下壹個蓮蓬,這些小洞洞裏面有蓮子,是荷花的種子,可以拿來吃,也可以拿來播種,還可以作成藥來治病。那這個蓮藕是什麽呢?(請幼兒各自猜測,給予幼兒肯定)

 師:蓮藕是荷花的莖,我們來把蓮藕切開,看看裏面是什麽樣子的。哇!這裏面有好多小洞洞呀,妳們知道這是幹什麽的嗎?(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老師來揭曉答案啦,這些小洞洞是荷花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形成的氣腔,這些氣腔為了給荷花輸送水分和營養的。妳們吃過蓮藕嗎?妳們喜歡吃蓮藕嗎?

 3. 說壹說喜歡荷花的什麽?為什麽?

 師:在很久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喜歡荷花,還給它寫了很多詩。因為他們覺得它從泥土中生長,卻不被泥土給汙染。老師也很喜歡荷花,因為它不光漂亮,而且全身都是寶貝,可以做藥也可以作成好吃的菜。妳喜歡荷花嗎?為什麽呢?

 4. 活動延伸

 欣賞關於荷花的詩詞。

  活動反思

 首先,三個目標都已經達成,在整個活動中先用“夏日仙子”來吸引幼兒的註意力,襯托出荷花的“仙氣”,從而讓幼兒對荷花感興趣,產生好感,對下面的環節作鋪墊。在了解荷花的組成部分時稍顯枯燥,個別幼兒興趣不高,在觀察的時候個別好動幼兒進行破壞,現場稍混亂。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5

  活動目標:

 1、遇到事情懂得講文明、懂禮貌的道理。

 2、學會用不同的聲音、語氣表演兒歌情節。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知道敲門的文明禮儀。

 2、物質準備:奶奶、雷公公、啄木鳥的頭飾,背景音樂,啄木鳥和雷公公的聲音,PPT。

 3、資源利用:事先請兩名幼兒排練敲門情境,壹名幼兒敲門很粗野、很急促,另壹名的幼兒比較輕柔、和緩。

  活動過程:

 1、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引題

 (1)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三位神秘人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誰呀?好~我們先請三位新老師來給大家表演壹個故事,大家認真看、認真聽,看看誰對誰錯。

 (2)看新老師表演壹遍。

 (3)幼兒分組討論:妳們看完故事了,那麽故事裏都有誰呢?如果妳是老奶奶,妳會怎麽做?妳們自己討論,等等來告訴大家。

 (4)引導幼兒說壹說,怎樣的敲門方式是有禮貌的,怎樣的敲門方式是沒禮貌的。

 (5)誰在敲門啊?妳覺得他敲門的聲音像什麽?妳們平常是怎麽敲門的?小陳老師現在請三位小朋友上來表演。

 2、小結:

 剛剛小朋友說的真好,到別人家裏做客要學會用輕輕的好聽的聲音敲門,篤篤篤……(老師邊說邊做示範輕輕敲門的動作),小朋友要懂得做壹個講文明有禮貌的小客人。

 3、播放詩歌音樂,教師示範朗讀,播放PPT。

 (1)教師示範朗讀,強調常規幼兒認真傾聽。

 師:現在老師朗誦,妳們要認真聽哦。

 (2)聽完提問:哪位小朋友告訴老師,故事裏都有誰啊?發生了什麽事呢?雷公公是怎麽敲門的呀?啄木鳥呢?老奶奶給誰開了門呀?

 (3)提問:妳喜歡哪種敲門方式?奶奶最後給誰開門?為什麽?嗯~那小朋友覺得像啄木鳥這樣敲門的聲音好聽嗎?

 4、幼兒學習朗誦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聲音、語氣來學習朗讀兒歌。

 提問:

 (1)雷公公的聲音的怎樣的'?(很大聲),同時播放打雷的聲音,啄木鳥啄樹的聲音是怎樣的?(輕輕的聲音),同時播放啄木鳥啄樹的聲音。

 (2)朗讀"我裝雷公公"這壹段時應該用什麽樣的聲音、什麽樣的語氣?(語氣很急,敲門時"轟轟轟"的很大聲)

 (3)朗讀"我裝啄木鳥"這段時應該用什麽樣的聲音、什麽樣的語氣?(語氣比較柔和,敲門時"篤篤篤"的聲音比較輕)

 幼兒了解人物前後不同的態度與效果提問:我裝雷公公敲門"轟轟轟"時,奶奶開門了嗎?我裝啄木鳥"篤篤篤"敲門的時候,奶奶開門了嗎?這是為什麽呢?

 5、組織幼兒分組表演《雷公公和啄木鳥》,讓幼兒從中進壹步體驗作品。

 幼兒分組表演,第壹組幼兒表演"雷公公",第二組幼兒表演"啄木鳥",教師扮演奶奶。突出語氣的變化。

 6、小結: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像啄木鳥壹樣輕輕地有禮貌地敲門,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敲門要有禮貌,時時刻刻都要做個懂文明講禮貌的小朋友。

  活動延伸:

 1、將雷公公、啄木鳥、奶奶的頭飾投在表演區,鼓勵幼兒表演兒歌。

 2、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幼兒要學啄木鳥講文明、懂禮貌。

 附兒歌:

 《雷公公和啄木鳥》我裝雷公公,"轟轟轟!"去敲奶奶的門。敲了老半天,敲的越是響呀,裏面越是沒聲音。我裝啄木鳥,"篤篤篤!"請奶奶給我開開門。奶奶奔出來,像閃電壹樣,歡歡喜喜打開門。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在表達時不會自覺地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但分組討論模仿時,孩子們的情緒已經開始激動了,在還沒聽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開始討論,在讓孩子們學習詩歌時,我有些操之過急,掌握詩歌的情況下,就急切的轉換到下壹個環節,以至於有些孩子們模仿時出現不會模仿的情況,這也是我沒有考慮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而要顧全大局。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有的東西在水裏沈,有的東西在水裏浮,引起幼兒對沈浮現象的興趣。

 2、讓幼兒知道,人們利用沈與浮的原理創造發明了船,造福人類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沈能浮的各種物體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鐵釘、紙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樹葉、小碗、磁鐵、筆、)若幹。

 教師準備: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壹大小,同樣顏色的鐵球和皮球

  活動過程:

 壹、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孩子們,想不想從小學好本領,將來成為壹名了不起的科學家呢?今天請小朋友來當小科學家,壹起做實驗,學習新的知識。

 二、實驗

 幼兒嘗試(1):誰沈誰浮

 請小朋友看盒子裏有什麽東西,請妳把它們輕輕地放到水裏,仔細觀察,誰沈誰浮?

 幼兒嘗試、

 得出結論: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沈)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沈。

 幼兒嘗試(2)重沈輕浮

 同壹個玻璃瓶放在水裏,封口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了水時,沈到水底下,這是為什麽?(讓幼兒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

 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玻璃瓶子裏有空氣,空氣很輕,所以就浮。裝滿水時,瓶子裏沒有空氣,所以就沈下去。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系在壹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借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秘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盡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

 1、活動中,教師講的太多,應該讓幼兒通過自主操作,從而得出結論。

 2、教學手段應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跳脫出來,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開展活動。

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7

  壹、設計意圖:

 顏色的變化是所有幼兒都十分喜歡的壹項活動,它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願望。《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的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中班的幼兒對顏色有了初步的認識,可是在對於顏色之間的有趣關系不是很了解,所以色彩的美妙變化會令幼兒驚嘆不已,幼兒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會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本次活動重點是紅黃藍三色的配對變化難點是幼兒操作調色。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對色彩變化產生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通過實驗,知道兩種顏色混在壹起會變化另壹種顏色。

  三、活動準備:

 紅、黃、藍色卡,水粉顏料紅黃藍,繪畫紙,記錄紙,彩色筆

  四、活動過程:

 (壹)、猜猜會有什麽變化

 1出示三種色板。教師:"妳們認識它們嗎?它們是漂亮的顏色寶寶。它們三個是好朋友,喜歡在壹起做遊戲。"

 2說壹說它們是什麽顏色。

 3猜壹猜把其中兩個顏色合在壹起會有什麽新變化?

 (二)、操作活動:顏色對對碰

 1、幼兒第壹次操作請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兩種顏色放在壹起,看發現了什麽?(提醒幼兒倒入的兩種顏色壹樣多。)

 2教師出示滴管,介紹滴管的使用方法

 3幼兒操作,請幼兒講講發現了什麽

 4小結:原來把兩種顏色放在壹起會變出另外壹種不同顏色。

 5現在請小朋友用其他的顏色放在壹起試壹試,看看會發生什麽變化,把變化記錄在紙上

 6出示記錄紙,教師介紹記錄方法。

 反饋結果紅色+黃色=橙色紅色+藍色=紫色藍色+黃色=綠色原來我們用紅色、黃色、藍色其中的兩種顏色放在壹起會變成另外的顏色。所以,我們把紅、黃、藍這三種顏色叫"三原色"。

 7、教師再次出示色卡,兩種顏色的色卡合在壹起時什麽顏色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

 1、出示西瓜、葡萄、橘子等三個沒有顏色的水果,出示紅、黃、藍三種顏色今天,顏料寶寶到我們班來做客了,妳看來了誰呀?

 聽說顏料寶寶來了,西瓜、葡萄、橘子想來染壹下顏色沒,穿件漂亮的衣裳,妳說西瓜應該穿什麽顏色?葡萄呢,橘子呢?

 那他們想要的顏色有這裏有嗎?

 沒有該怎麽辦呢?(調顏色)

 2、幼兒操作調色,塗色,教師指導。

  活動反思:

 這節課是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了解到兩種顏色混在壹起變成了另壹中顏色,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顏色變化帶來的快樂。

 活動使幼兒大膽的去動手、動腦,發揮自己的天性。讓幼兒在實踐中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並在每節課後都有及時總結經驗,認真反思,為今後的科學活動奠定堅實科學的基礎。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的完善和提高教學水平,使自己的業務素質更上壹層樓。